張榮輝
去年3月,在美國西南偏南音樂節(SXWS)上,一款名叫Meerkat的軟件成為了焦點。當時在現場,除了可以用FaceTime、Facebook、Twitter等辦法給朋友們分享外,還可以用Meerkat視頻直播大會現場。
沒什么成本和門檻,逛Meerkat就像在逛會動的微博,只要直播的人不關閉頻道,一個頻道甚至可以看上一整天。上線不到1個月,Meerkat用戶突破30萬人,B輪融資獲得1 200萬美元,估值4 000萬美元。
然而,Meerkat自身沒有流量入口,用戶只能通過Twitter賬號登錄,一切分享都是通過Twitter來進行。被搶了風頭的Twitter很快開始了封殺行動,禁止Meerkat抓取用戶信息和好友關系鏈,屏蔽直播鏈接,扶持剛剛收購的視頻直播應用Periscope。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Twitter將Meerkat踢出自己的社交圖譜后,Meerkat迅速失去了用戶流這一核心資源,消失在大眾眼前。去年5月,Meerkat曾想通過抱住另一條“大腿”—Facebook來扭轉局面。但Facebook在當年8月內測了Facebook live,做視頻直播的意圖再明顯不過。
努力掙扎了1年,Meerkat最終選擇關閉。今年3月,關閉消息宣布的時候,公司賬戶上還躺著一堆沒花完的融資。
國內科技行業有一個毛病,就是緊盯著美國IT業的風吹草動。況且視頻直播化極大地減少了成本,更適合事件營銷傳播,看起來百利而無一害,為什么不做一下呢?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16年5月以后,平均每隔3個小時就有一款新的直播App上線,市場的規模已突破百億元,各路資本紛紛涌入這個行業。
騰訊出資助力斗魚躋身十億美元獨角獸俱樂部;映客拿下昆侖萬維領投的8 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小咖秀母公司完成了D輪融資;陌陌最新上線了視頻直播欄目;馬云說要做VR視頻購物;優土也開設了視頻直播頻道……
沒曾想到的是,就在國內直播業火得一塌糊涂的時候,Meerkat死掉了。不過不要緊,“我們的模式與Meerkat不一樣,自己擁有流量入口,不依附于任何社交媒體。”國內各平臺創始人如此回應道。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Meerkat上演的這出“壯士斷腕”來看,如今視頻直播頗有當年匿名社交的風采,走的也是同一條不歸路。
還記得匿名社交剛興起時,大家都覺得這項功能太棒了。瘋狂轉發,不需承擔言論責任,還能隨時看戲,創業者們抓住機會就往上沖。
風口盛極而衰,問題隨之而來。
因為不良信息的問題,諸多匿名社交App慘遭下架。一旦官方制定社區規則,就會面臨著“無趣”的評價,黏不住用戶,用戶最終會流失。
匿名社交出過的問題,直播平臺同樣存在。王思聰投資過的App“17”,就因為“傳播不良信息”而被強制下架。映客也曾深陷不良泥潭,一個月被App Store下架了3次。
現在,映客、花椒等平臺爭相簽約當紅主播,就是想嘗試通過內容引入流量,避免步前人的后塵。但這樣就能讓企業實現自我造血嗎?或許它們都忽略了一點:視頻直播平臺和匿名社交一樣,人們對這個功能的興趣遠大于建立社交關系。
有人認為,直播=秀場=網紅=IP,這是井底視角。所謂的網紅,純粹是媒體圈和資本圈造勢的行為,其本身無法形成價值閉環,只因為內容存在爆發的微小可能性,才具有IP化的投資價值。
確實,從網紅到明星只有一步之遙,但那是建立在龐大的推廣和用戶價值的基礎上。Papi醬的故事只是個例,就如當年的鳳姐一樣,除了她們以外,其他網紅能有多大的價值?誰去持續飼養?YY在走這條路,陌陌在走,還有很多公司在走,這是從互聯網行業向傳統行業拆分資本的公司戰略。
在大浪里淘出金沙是個既漫長又痛苦的過程。所以,直播平臺更多的是散養制,期望讓市場和用戶來驗證主播價值。可有價值、有才藝、能夠孵化成明星的人終究是極少數,大多數人最多只會嘮嗑、唱歌或者露個胸,只要滿足自己的收入就好了。這樣的內容集合,與多年前流行的秀場,并無本質區別。
為什么要做直播?因為它能形成網紅。為什么要培養網紅?因為它有價值。這是很多公司做直播的出發點。但是當直播成為常態時,用戶就會失去好奇心,畢竟騙子太多,總有一天傻子會不夠用。
縱觀國內目前的直播行業,其實很多都沒有做到互聯網化。從視頻門戶到各類App,做的都是同樣的事情:買內容、引流、買用戶、留住用戶、消費用戶。這與傳統報紙做的事情毫無區別:我這里有獨家新聞,期望用戶對內容形成黏性,然后購買下一版。但用戶感興趣的可能僅僅是一個事件類型,例如體育,或者一個事件本身,例如世界杯。當事件過去后,不一定會在這里停留。所以,媒體只有不斷地購買版權,用各種方法對用戶進行推薦,希望用戶多消費一個內容、多停留一分鐘、多登陸一次。
彈幕、點贊、送甜甜圈……這類行為不叫做視頻互動,只是最基本的用戶行為。8K高清、x路流、y秒延遲……技術也無法形成風口。對視頻行業來講,直播與圖片、文字一樣的,是一種媒體內容,這是技術發展帶來的趨勢。以前沒有出現,是基于網絡帶寬和設備性能的問題,當條件具備后,作為下沉業務的直播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不管是游戲直播、事件直播還是明星直播,其實現在所有平臺都是在消費資源。這類資源可以是IP,比如明星話題、社會熱點,也可以是單純為了將內容迅速轉化為變現能力的網商……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對資源需求很高的門檻。熊貓TV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第一梯隊,因為它們有錢可以砸資源、砸內容,但這種魄力不是每個App都擁有。當資源聚集的時候,直播本身已成為一種單純的技術解決方案,有這么多超級IP一起涌入,就是純文字也能迅速吸引用戶。
直播只是一種媒體形式,它有自己的特性,盲目切入很可能連個水花都泛不起。只有理解好直播的特征,控制住內容走向,才能想明白各自的業務能否做直播,以及怎么做直播。否則風口這種東西,并不一定能讓你飛得起來,因為你甚至還不是一頭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