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宇
全球可穿戴鼻祖Jawbone在可穿戴設備集體走冷的大潮之中,難逃幸免。從2015年初的8億多美元總融資額外加30億美元估值,滑落到如今全面停產且計劃退出可穿戴市場。
其實,可穿戴設備從智能手機誕生至今,便承載著人們的夢想——顛覆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和流量入口。不過很遺憾,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場“假夢”。
今年,虛擬VR突然走紅。人們認為它尚處發展初期,不但擁有可穿戴設備能講的故事,也有大企業的背書作為支撐。而可穿戴廠商仍然固守兩三年前的舊觀念,無法產出實質性的內容。他們認為,可穿戴設備需要靜待春天的到來,但從資本的層面而言,它已經無法繼續講故事,也難談顛覆之夢。
所以,一時間,資本家把目光投到了虛擬VR的身上。
一切的問題歸結于產品,可穿戴設備應該有自己的本分,脫離本分談顛覆,非常不切實際。
在智能手機誕生之初,SoC芯片強大的處理能力曾讓不少廠商眼前一亮。正是如此,他們決定將手表和手機結合。至今,市面上存在著大量搭載著安卓4.0系統的智能手表,除了屏幕太小以外,幾乎就是一款手機。
但是,這種智能手表過小的屏幕無法承載手機上點按、滑動等幅度較大的操作,也不能容納人眼可以舒適獲取的信息量。
隨之而來的,則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進入“去中心化”的發展階段,不少廠商都在反思,決定不再用它取代手機,而是嘗試著只搭載少數傳感器。于是,與手機通過藍牙等方式連接的智能手環成為了主流。
雖說手環一時很火爆,但不難發現,這樣一款產品其實功能太過簡單,且記步、睡眠等健康功能也很難做到真正科學。用戶購買這樣一款產品往往是因為便宜、嘗鮮,在試玩一段時間缺乏新意后,就將它們放進柜子里“吃灰”。
于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又朝著下一個階段發展——加入更多功能,創造新的交互機會。
這一階段的的代表是蘋果的Apple Watch和摩托羅拉的Moto 360。這兩款產品無一例外都采用了語音作為主要的人機交互方式,小幅度的點按和滑動功能被大量運用在產品上。從絕對的功能來看,兩款產品都遠超過去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而且也做到了科技屬性和時尚屬性的統一。但它并沒有產生顛覆效果,僅僅是付款、通知、健康等一系列充當手機第二屏的功能,讓這兩款可穿戴設備仍然難以令人驚呼神奇。
一直以來,可穿戴設備還是作為手機等產品的輔助工具,其商業模式還是硬件盈利,而非生態盈利。
你去看今天做得成功的可穿戴設備,其實也就是華為、小米等若干廠商而已,它們本身不是專門做可穿戴設備的,只是把可穿戴作為手機生態鏈的一環來做。雖然有大公司的體量、成本控制的優勢,但事實上,它們只是在用純硬件的思路做可穿戴產品。
如此一來,在虛擬VR“虛火”旺盛的當下,可穿戴概念遇冷,再加上多年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局面,讓人們看到了資本市場浮躁背后的真實。
在互聯網時代,真風口難有,偽風口長存,可穿戴的“顛覆”之夢該到夢醒之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