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或許是軍隊常態,但一定不是企業的常態。員工跳槽、離職的背后,不是因為“忠誠度”的缺失,而是員工和企業對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產生了認知分歧。
企業所有的戰略,最終都要通過人來實施。沒有優秀的員工,企業的一切愿景都是空談。有些企業甚至將優秀人才的選拔上升到企業的戰略高度。然而,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已經被發展得復雜無比,除了傳統的職能和模塊,企業還會引入各種考核人才的機制。
原以為可以幫助人才更好成長的體系,卻正在“殺死”企業最優秀的員工,而兇手就是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在幫助很多企業轉型時,我發現,很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正在“勸說”他們最優秀的員工,盡快離開公司。而對于優秀員工的流失,大部分企業都將罪名扣在員工身上,認為這是因為員工對企業不夠忠誠。事實上,不是員工不夠忠誠,而是企業沒有反思員工為什么離職,也沒有認清員工與企業的關系。
大變革時代,外部環境瞬息變幻,企業在抬頭奔跑的時候,也應該回頭看看推動企業前進的員工們,他們有沒有和你站在同一個共同體內。
我們為什么要離職?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復雜的人資體系說起。大多數成熟公司的人力資源架構,都由“職位”和“級別”雙系統構成,類似于軍隊的職務(如司令)和軍銜(如上將)的體系。職務、軍銜有緊密關聯,但都不一一對應。軍銜是少尉的軍官,幾乎不可能做司令。而在一些大企業的人力資源架構中也有一個這樣的規定:不到某個級別,不可以擔任總監或以上職位。為了謀求更高的職位,員工需要一直在這套雙系統中打怪升級。我們把這套系統稱為職業生涯管理。
在越成熟、越大的公司中,這套系統就越復雜。比如,有些公司在“職位”“級別”之外,還引入了“帶寬”的概念,就是每一個“級別”可以對應的薪水浮動空間。下一級別的頂部和上一級別的底部,員工可以拿到的薪水,通常有20%左右的浮動空間。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給漲薪不升職留下了操作空間。很多求職者也許不知道,自己的薪水和職位雖然有關系,但本質上是由“級別”決定的。如果入職時只關心薪水,不問一下級別,那在未來,你的老板和人力資源部,會把你的薪水放在低級別的頂部,而不是高級別的底部,這將可能耽誤你1~2年的晉升時間。
有的上市公司在“職位”“級別”“帶寬”之外,還會引入“股票級別”。它們用“股票級別”來定義員工的“潛力”,用來激勵有潛力的員工。
在這套基于指標體系的“職業生涯管理”系統中,成熟公司通常是以時間軸為升級周期,每年一次大升級,半年一次小升級。然后根據總共的玩家數,按比例發放總額確定的獎賞,讓大家爭搶。這套管理體系看似非常成熟,邏輯極度自洽,但卻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內部的確定性必須由外部的確定性支持;同時,內部的機會必須比外部的機會多。
隨著時代的改變,外部環境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曾經被看似“完美的系統”立刻變成了掣肘企業的枷鎖。我們設想一下,一個級別是7級的優秀員工,很想要升到13級(總監的最低級別),怎么辦?
在過去,他只有打怪升級。按照平均打怪的速度(2年升一級),要12年才能升到總監。就算他極其優秀,每年升一級,也要6年。但在今天,外部環境變化開始比內部快,他最優的選擇將會是辭職。
辭職之后,他很快就能找到另一家優秀的公司。即使做一樣的工作,薪水至少能漲30%,級別升一到兩級。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很多公司都用金錢來換取時間。于是,通過跳槽,他節省了1年的無效打怪時間。
兩年之后,他經驗更加豐富,然后再次跳槽,級別又升兩級。此時,他發現原公司的總監職位在招人,前來應聘。原公司人力資源部發現他的市場價格、經驗豐富度、級別等都符合總監職位的要求,又更熟悉本公司的業務,很有可能就會將職位給了他。這樣算下來,他花了4年時間,三次跳槽,就做到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總監之位,但相比之前省了8年時間。
辨證看待員工忠誠度
在大變革時代,僵化的人力資源制度,正在培養、強化職場中優秀人才一個“潛規則”:合理跳槽,是比內部升職更有效的職場晉升策略。
這時,有很多企業家可能會想,這樣的員工即使再優秀,但他對企業不夠忠誠,離開也好。這些企業把“員工忠誠度”看得很重,認為這是一種企業文化,甚至是員工的一種品質。其實,“忠誠”只是企業的實力和企業家的魅力,在員工心目中的一個投射,一種結果。員工忠誠度可以看成是衡量企業、企業家是否做得足夠好的一把尺子,但絕對不是對員工提要求的一把刀子。
所以,企業“要求”員工忠誠,就顯得很奇怪了,這就相當于要求員工必須認同、贊揚、擁護自己。這是一種典型的本末倒置。實際上,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得足夠好,來贏得員工的認同、贊揚、擁護,甚至忠誠。
在過去,我們之所以能夠用“打怪升級”式的科層結構、員工忠誠度文化這樣復雜的架構,來獲得穩定性,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外部很穩定,沒有特別誘人的機會,讓你可以用跳槽去實現升級;
第二,企業足夠優秀,比如微軟、谷歌。不管是待遇,還是光環,都是全世界優秀人才夢寐以求的地方。
過去的系統結構要求的是穩定,為了維持這樣的穩定,公司就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有些大到一定程度的公司,發現員工可以在不同的部門之間轉崗,就和跳槽一樣。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公司會規定,轉崗必須由前一個部門的領導批準,并且不允許因為轉崗而加工資,即使新職位的待遇水平本身更高。還有一些公司,發現員工升得有點快,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放慢這個速度。比如,在總監之前增設副總監、第一副總監的職位,以此增加員工升級的時間,控制系統的平均升級速度,維持系統的穩定性,同時還要求員工對這個游戲“忠誠”。
如今世界變了,外部出現了很多非常性感的新游戲、新系統。這時候,你再用系統的“穩定性”來要求員工“忠誠”,就會變得非常不合時宜。
作為一個企業家,企業的商業“架構師”,面對員工的離開,你需要做的并不是埋怨員工不夠忠誠,而是需要反思,員工忠誠度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該如何辨證地去看待員工與企業的關系;他們為什么會走,又為什么愿意留。
員工和企業的關系
從商業本質上來看,員工與企業家是合伙關系,企業是這個合伙關系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有三種形態: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一個優秀的員工會留在你的公司,必然是因為這三個原因之一,但企業不能把這三個中的任何一個幻想成是“因為對你忠誠”。
識別合伙關系
什么是利益共同體?簡單來說就是,員工是來賺錢的,員工通過幫公司賺錢來獲得自己應得的部分。但如果員工努力了,公司也不賺錢,那大家就不是最合適的利益共同體,企業可以另請能幫忙賺錢的“高明”,員工也可以去能將自己的價值兌現成貨幣的地方。
然而,優秀的員工通常并不甘于此。他們明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必須有一個取舍;風險大小和收益多少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我們不能永遠勞動一天就賺一天的錢,必須要選一個領域,甚至在一家公司深扎下去,犧牲掉本來應得的短期收益,獲取可能有風險的、長期的更大回報。這項投資就叫做事業。這種合伙關系就叫事業共同體。這里的長期收益不只是金錢,還包括名譽、人脈,以及持續勞動的貨幣兌現。
在這里,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還是事業共同體?而員工是期待在利益共同體里工作,還是事業共同體呢?
很多企業家都會立刻回答,我的企業是“事業共同體”。
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最大的差別就是“愿望、風險、利益”這三者之間的排序。如果一個員工發自內心地向往你所描繪的愿景,并堅信通過一起努力就可以實現這個愿景,最終獲得巨大的利益時,他將可能擁有巨大的“愿望”,成為“風險”偏好者,愿意犧牲自己的短期“利益”,與企業形成“事業共同體”。但如果他不相信,他就會在行為上優先選擇短期“利益”,規避中長期的個人“風險”,而且會告訴你,他在“愿望”上對企業深信不疑,但同時默默地計算外部一切職位的機會成本。
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是短期與長期、風險與收益之間的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是基于對公司未來,以及公司未來與自己收益之間的關系的信仰。今天我們看到的跳槽、淘汰、忠誠度等問題,幾乎都是出自員工和企業,對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之間的認知分歧。
從利益關系到事業合伙人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員工與企業的關系,我們把員工對企業的期待,以及企業對員工期待的不同,用兩個維度、四個象限來表現(如圖所示)。
在第一象限(創業困境)里,企業有偉大的愿景,希望改變世界。但不幸的是,這時候,企業招來很多能力雖然很強,但并不是真的相信企業有詩和遠方,也不愿意為這個遠方承擔風險的員工。這些員工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短期兌現”,與企業保持“利益共同體” 的關系,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愿景嚴重不匹配。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在創業型企業中。
在第三象限(轉型困境)里,很多員工,尤其是優秀的員工,都期待擁有或者參與偉大的事業。但已經成功的傳統企業家,只會繼續在原來的賽道上賺錢。賺到了就給員工分一些,沒賺到也不會埋怨員工,但員工的錢分少了也不能怨企業。如果這家企業是時代的寵兒,一切都還好。否則,一旦外部環境變了,這家企業的愿景、戰略、組織都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了,這個象限的企業就會很糾結。既得利益還沒有完全消失,但優秀的員工已經不看好公司的未來了。即使再試圖用“忠誠度”和“企業文化”來挽留,優秀員工也會以自己的“事業”為重,拋棄企業。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轉型中企業的真實寫照。
身處第三象限的企業,只有找到自己新的愿景,并讓員工發自內心地相信這個愿景,他們才會把自己的優先級,為這家企業重新調整為“愿望、風險、利益”,并和企業一起,進入到第二象限,也就是以事業驅動的共同體。
我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我拜訪了一個美少女天團“SNH48”的創始人王子杰。這個天團有160多名美少女成員,在最近兩年迅速躥紅。我對他們的組織形態很感興趣,于是問這位創始人:“你是怎么從第三象限(傳統的明星經紀公司)走到第二象限(明星創業平臺)的?”他說:“我給了每一個努力奮斗的美少女更大的平臺。”SNH48每周都有劇場演出,參加各種通告,出唱片,演電影。王子杰把一場表演里,哪一個女孩子站在舞臺中間以及誰可以出演電影等,都交給粉絲來投票決定。越努力的女孩子,粉絲們越喜歡,那她就會越有機會。SNH48和每一個美少女,就是“事業合伙人”。
怎樣成為命運共同體?
第二象限(事業驅動)就是張瑞敏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中的“時代的企業”。員工和企業都愿意為了時代的機遇,可能帶來的巨大中長期利益,而放棄部分短期利益,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奮斗。
很多企業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業帶入第二象限,但如何判斷你是真的在第二象限,還是自以為是的呢?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標準。
對于你的員工,你只需要問一個問題:我打算給你降薪50%,然后任命你去負責某個項目,如果做成了,你可以享受500%的收益,你愿意嗎?對于你自己,你只需要回答員工一個問題:老板,我打算自己降薪50%,申請負責某個項目,如果做成了,我要500%的收益,可以嗎?
如果你們倆一拍即合,那你們都在第二象限(事業驅動)。如果員工回答“不行”,你們在第三象限(轉型困境);如果老板回答“不行”,你們在第一象限(創業困境)。
處于這兩個困境的企業,大多都是因為缺乏真正的“領導力”。如果你找不到 “領導力”,就只能退回到第四象限(利益驅動)。處于這個狀態的企業就必須接受一個現實:找只為錢而工作的員工,用最合適的短期利益刺激他們。
有的企業家很糾結,明明和員工是“利益共同體”關系,卻為了降低員工流動率,假裝自己是“事業共同體”,說一些讓員工無法相信的話,試圖招到一些為夢想工作的人,然后要求他們付出忠誠。這將會把自己放在非常尷尬的位置上。雖然第二象限很令人向往,但不一定是所有企業唯一正確的出路。事實上,第四象限才是不少企業最后的歸宿。
那命運共同體呢?
成為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共同的短期利益;成為事業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長期的共同利益;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共同不能失去的東西。
如果把上面的問題修改一下:我打算給你降薪50%,你再從家里掏出500萬元投進來,然后去負責這個項目。如果做成了,你可以享受5 000%的收益。你愿意嗎?如果愿意,說明你是真的看好這個企業的未來,愿意賭上自己的身家。這時,你和企業有了共同不能失去的東西,就和企業成為了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歸根結底,員工與企業,誰也不需要對誰忠誠。員工離職,企業犯不上以“忠誠度”來考量,而更應該思考如何把與員工的“利益”關系上升到“事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