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單合一”的套路與打法
“人單合一”從海爾提出到現在已經十年了,現在已經進入2.0階段。“人”就是員工,“單”就是用戶,“人單合一”就是把員工和用戶連到一起。
穆勝:
海爾之所以能夠把“人單合一雙贏”的理念落地,在于你們有一套工具體系,從戰略分析到績效計量幾乎都是新的模型工具。讓我們回到對于工具的討論,海爾這種以用戶為起點的商業邏輯為何非要用新的模型來分析?
張瑞敏:
這個時代,傳統的財務報表關注資產、負債、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這些維度并不能說明企業的狀況。
舉例來說,一個企業稍微調整壓貨押款的策略,就可能讓財報發生很大的變化,但企業還是那個企業,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這有點像一個人在跑步機上跑,數字顯示他已經跑了很遠了,但實際上他還在原地。
再比如,海爾以前走出國門時,曾經有國外經銷商要求我們把產品提供給他們,他們貼牌出售,可以給我們更多的采購和更大的利潤空間。當時我就堅決回絕了,那相當于在出售企業的未來。沒有品牌,我們就沒有用戶,最終只會失去企業的價值。如果我們答應他們,財報肯定會很好看,但實際上企業的價值卻是在降低的。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計量標準,能夠計量企業真正的價值,就像能夠顯示一個人究竟走了多遠。現在,我們的共贏增量表就是在這樣一個方向上做探索。目前,我們已經把這張表交給美國會計學會,他們已經開始了研究,并且表示出驚喜,他們說:“我們一直在找這樣一個工具”。
穆勝:
互聯網時代對于企業的估值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用戶價值;第二是資源價值,如樂視主張的云生態;第三是運營價值,也就是連接供需變現出商業結果的能力。但這些估值方式更多是停留在天使或VC的經驗層面,海爾的共贏增值表對這三者都是有計量的,而且開始把這種計量標準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例如,你們計量生態收益,就是計量云端究竟有多豐富(資源價值),這種豐富的云生態能夠多大程度上變現為現實收益(運營價值)。如果有項目在這一欄是空的,那么,顯然他們還只是賣硬件的境界,這種項目的估值是大大小于賣云端,也就是有生態收益的項目的。
不僅是在企業價值計量的問題上需要采用新的工具,你們用“用戶付薪”和“并聯”來重塑組織,完全把市場機制引入了科層制。這樣一來,傳統評價績效的工具(對你們來說)似乎也失去了意義,如平衡記分卡。
張瑞敏:
我們曾經在2005年左右花大價錢邀請過IBM來為我們做咨詢,引入平衡記分卡。但是,在2008年左右,我們就放棄了這一工具。
事實上,平衡記分卡也被國內不少企業運用過,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總結起來,平衡記分卡是“數、機、人”,用“機制”(流程)連接“人”(員工成長與發展)和“數”(財務、客戶維度)。這種連接中,流程是關鍵,但過于關注流程本身并不能產生財務和客戶層面的績效,流程本身并不是目的。
我們也曾經按部就班地做了流程再造1 000天,希望能夠有所突破。后來發現離開了用戶這個起點,流程就失去了意義,而人的成長更不可能通過流程轉化為財務和客戶層面的績效。
舉例來說,在醫院病人需要先去診病,再去劃價,再去拿藥,再去治療。其實,從用戶的角度看,他最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地方,直接獲得全方位的服務。這就是關注流程本身和關注用戶的不同。
穆勝:
贊同。我曾經在很多我提供咨詢服務的企業內嘗試過推行平衡記分卡,這個模型的邏輯是很強勁的,但一旦運用起來,就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運用者本身的商業感覺去詮釋,否則就可能出現流程本身沒有問題,但連接不上“兩頭”的情況。再加上,用戶需求快速迭代,固化的流程很難支撐企業持續成長。
科層制度
企業內部形成的一種上下級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特點是縱向命令、集中決策、人為設計、分層治理。在企業中,科層組織從高層到低層構成一個權力序列,最高權力來自企業的資本所有權,下級的權力由上級逐級委托,系統內的權力自上而下逐級遞減,高層控制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