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洋
(廣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校政合作”模式探究
劉曉洋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既要有公共管理的理論素養,還要兼備治理中國公共事務的實踐動手能力。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A市政務服務中心合作建設的政務實習基地就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探索,重新設計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師隊伍建設方案。以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為平臺的人才培養呈現出“需求本位”特征,培養理念從“供給本位”轉向“需求本位”、教學內容從“唯書本論”轉向“唯書唯實”、教學方式從“填鴨式”轉向“探究式”、教師隊伍從“象牙之塔”轉向“出來進去”,形成了“校政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人才;需求本位;校政合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教育部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首次在國家層面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寫入正式文件,明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按照培養目標可分為學術型、技能型和應用型[1]。學術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致力于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客觀規律轉化為科學原理”[2],側重于理論研究;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以職業崗位本位、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側重于實際操作;應用型人才介于學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之間,“強調理論應用,以知識發展和工作需求的基本技術為邏輯體系,注重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和技術”[3],主要任務是在理論規范指導下,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將抽象的理論符號轉換成具體操作構思或產品構型,將知識應用于實踐[4]。公共管理學科作為研究政府自身內部事務和外部公共事務管理規律的學問,既是一門研究官僚組織的知識系統,也是一門治理中國公共事務的實踐學問。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本科生不僅要掌握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知識,還需要熟知中國政府管理的運作機制和運作過程。那么,如何培養既有理論素養又兼具實踐動手能力的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呢?本研究以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A市政務服務中心合作建設的政務實習基地為個案,通過深入訪談和實地觀察等方法收集實證資料,描述了基于A市政務服務中心政務實踐教學基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容,總結了“校政合作”模式培養公共管理人才的經驗。
A市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方便企業和市民辦事而設立的政府集中服務場所,在“集中辦理、統一管理、公開透明、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則下,以“方便快捷,熱情周到”為服務理念,秉著“一門受理,統籌協調,規范審批,限時辦結,全程服務”的服務承諾,為企業和公民提供“一站式”和“一條龍”服務;進駐了32個市級的委、辦、局和相關單位和約700多名工作人員,設置了210多個服務窗口,為企業和市民提供審批和備案的服務事項共776項。2009年5月31日,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A市政務服務中心簽訂政務實踐教學協議,建立A市政務服務中心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簡稱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主要為公共管理學院的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提供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機會。2014年,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先后被評為廣州市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和廣東省實踐實習基地,雙方的合作內容也進一步豐富,從畢業生實習拓展到師資隊伍交流、本科生掛職鍛煉、本科實踐教學和教學改革等方面,合力推進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
(一)實踐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是教學管理的重要文件,是人才培養的指南,也是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公共管理學院從本科生的教學和學習規律出發,基于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需要,構建了“學習階段—教學進度—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四維一體的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按本科生教學規律將學習階段和教學進度各分為四個階段,學習階段與實踐教學進度一一對應;按本科生學習規律和教學進度,將學習內容分為“實踐教學、校內實驗實訓、集中實習和自主實習”等四種,并對應使用“需求調查—理論訓練—實踐鍛煉—論文選題”等四種教學方式。

圖1 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方案
(二)實踐課程體系
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設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新課程體系。公共管理學院與A市政務服務中心共同開發了由“體驗型”“頂崗型”“項目型”和“開發型”等多模塊組合的實踐課程體系,以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為導向,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改革,搭建了“課程內容、課程形式、課程學時、課程學分”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體驗型”實踐課程是指本科生實地參觀和體驗A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提供咨詢和辦事服務的現實場景,如專業實習中《電子政務》和《公共服務禮儀》等課程的實踐參觀環節,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累計提供了300多人次專業實習機會;“頂崗型”實踐課程是指本科生頂替市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在實踐導師指導下開展咨詢和辦事服務,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已提供123人次畢業生“頂崗”實習機會;“項目型”實踐課程是指本科生參與到市政務服務中心與公共管理學院合作的軟課題研究中來,引導學生相對獨立地完成項目研究任務,達到綜合實訓的目的,有10多名學生參與到軟課題“市場主體信用體系研究”“12345政務熱線民意研究”“政務公共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政務服務規范研究”和“行政審批案例研究”的研究中;“開發型”實踐課程是指本科生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本科生在理論導師的指導下,結合業務流程再造理論、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理論來清理審批事項、開發再造行政審批業務流程再造等。

圖2 “四位一體”課程體系
(三)實踐教學內容
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通用技能訓練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模塊、職業能力及綜合能力訓練課程模塊,如圖3所示。語言文字表達、公文寫作、計算機應用等通用技能訓練課程模塊主要是在校內理論學習完成,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模塊和職業能力及綜合能力訓練課程模塊都是在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實習完成。其中,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模塊主要通過畢業實習來強化專業技能、并結合實習崗位獲得畢業論文選題;職業能力及綜合能力訓練課程模塊主要通過觀察、見習和專題研討等提升專業基礎技能,通過模擬實訓與集中實習相結合來提升專業核心技能。

圖3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四)教師隊伍建設
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另一關鍵在于加強理論導師(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實踐導師(A市政務服務中心領導和實務骨干)相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在理論導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推行“走出去”戰略,安排青年教師到A市政務服務中心掛職學習,充實到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教學中去。公共管理學院從2013年開始,已經選派3名青年教師到A市政務服務中心掛職鍛煉。X副教授到A市政務辦的政務服務處掛職副主任1年(2013年9月—2014年8月),L博士到A市政務辦下屬處級事業單位市政務信息技術中心掛職主任助理半年(2014年9月—2015年3月),P博士到A市政務辦的綜合處掛職主任助理半年(2015年4月-9月)。在實踐導師的理論能力培養方面,推進“引進來”戰略,邀請A市政務服務中心的領導和實務骨干來學院講學,以“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對碰的方式提升實踐導師的理論水平。市政務服務中心的Z主任、Y副主任、P處長和L主任等多次到公共管理學院考察,座談、授課和專題講座,為公共管理學院師生介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電子政務、12345熱線等當前政務管理和服務的現狀。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構成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以A政務教學基地為平臺,公共管理學院與A市政務服務中心在合作培養公共管理人才的實踐中發展出了“校政合作”的廣州模式。在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問題時,“校政合作”模式就是要培養面向廣州、面向政府部門、面向政務服務中心,服務于政務服務和政務改革的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人才培養理念從過去的“供給本位”轉向到“需求本位”。在回答“怎樣培養人才”問題時,“校政合作”模式就是要使教學內容從“唯書本論”轉向“唯書唯實”、教學方式從“填鴨式”轉向“探究式”、教師隊伍從“象牙之塔”轉向“出來進去”。
(一)培養理念從“供給本位”到“需求本位”
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用人單位抱怨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高校畢業生找不到滿意單位”的悖論,為什么在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間出現差距?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本位”邏輯。高校按照自身的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知識結構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使得課程設置出現了或偏重“政治學”、或偏重“社會學”、或偏重“企業管理”等現象,人才培養脫離了社會需要。公共管理學院轉變人才培養觀點,從“供給者—高等院校”本位的培養模式走向以“需求者—地方政府”本位的培養模式,立足于南方改革之都廣州的實際,按市場經濟規律,以地方政府的需求導向來培養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具體表現有:公共管理學院建立了政務管理與服務研究團隊,形成了政務管理和服務專業方向,相關理論課程教學圍繞市政務服務中心進行案例教學,在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形成了以“需求本位”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教學內容從“唯書本論”到“唯書唯實”
“課程是教學的科目和教學的內容,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的。”傳統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大多沿襲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先通后專模式,課程授課也是“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課程教學模式,偏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灌輸[5]。授課內容“唯書本論”,缺乏對政府部門新實踐和新知識的拓展,忽視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連接。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教材內容一般滯后于實踐,要求授課者能及時捕捉和掌握新實踐和新知識。以《電子政務》課程為例,目前大多教材還是按照學位本位編寫了電子政務基本原理、發達國家電子政務、中國電子政務、政務流程再造等內容。但是A市政務服務中心在電子政務實踐領域已經開始使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云儲存、智慧政府、互聯網+、政府3.0等新理念和新技術。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師提供的掛職機會,使教師能及時了解最新實踐、及時更新知識。教師的授課內容從過去“唯書本論”轉變到“書本”+“新實踐”相融合的“唯書唯實”。同時,在實踐教學環節,與過去依附于應試理論教學下學生在政府部門從事公文類(如整理檔案)、后勤類(如日常接待)和培訓類(如人事管理訓練)等簡單實習工作相比[6],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為本科生提供了“體驗型”“頂崗型”“項目型”和“開發型”等多模塊組合的實踐課程體系,以真實的情景教學來彌補傳統理論教學的不足,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的“唯書本”和“唯實踐”相融合。
(三)教學方式從“填鴨式”到“探究式”
盡管教學任務是認識和理解知識的本質,但求知方式對促進知識增進和能力發展也有著深刻影響。正如莫蘭所言:“人類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學習如何學習[7]。”教學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是制約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目前,在“以校園教師為環境、以任課教師為中心、以紙質教材為工具、以強制灌輸為手段、以試卷考試為結構”的教學模式下[8],公共管理學科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作為主要方法。雖然,公共管理專業教學計劃明確實踐教學也是一種基本的、必要的教學形式。但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成為理論教學的附屬物,是實踐檢驗理論的“過場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A政務實踐教學基地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就是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以書本理論知識為支撐、以A市政務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采用互動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方法來完成教學活動:一是教學組織形式轉變,由班級教學向小組教學轉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內理論訓練環節,如在《電子政務》課程講授中,學生按興趣自愿組合成政府門戶網站、政府流程再造、12345政務服務熱線和審批制度改革等小組,自主按主題收集市政務服務中心的資料,制作成PPT并進行課堂匯報。二是由教師講授向教師指導轉變,采取任務驅動式和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外實踐訓練環節,如上文所述,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基于軟科學合作項目,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研究。
(四)教師隊伍從“象牙之塔”到“出來進去”
地方重點高等院校公共管理本科專業的教師隊伍大多為應屆畢業的碩士或博士,是從“象牙之塔”走出來的新教師。如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最近5年(2011—2015年)共新進青年教師6名,均為各大高校畢業的應屆博士生。他們的確扎實地掌握了公共行政學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對中國公共行政實踐的了解。正如馬駿在反思中國公共行政研究時指出:“中國公共行政學對于真實世界中的公共行政一直缺乏深入的了解[9]。”基于此,公共管理學院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建立了師資隊伍建設的“雙循環”機制。一方面,以“請進來”的方式,有效擴展了實踐教學隊伍規模,如A市政務服務中心700多名工作人員中,有接近30%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本科實踐“一對一”指導提供了師資支持。同時,“請進來”的實踐導師以講座、講學等形式,客觀地介紹了A市審批制度改革等內容,展現了中國政務改革的真實世界。另一方面,以“走出去”的方式,使教師隊伍更新和拓展了知識,使其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能有一定的專業實踐經歷和能力,如前文所述,《電子政務》課程任課老師通過掛職鍛煉,深入了解和掌握了市政務服務中心在電子政務建設中使用的諸如大數據、云計算和云儲存、智慧政府、互聯網+、政府3.0等新理念和新技術。
(責任編輯:鄧遠美)
[1]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宋伯寧,宋旭紅.山東省高等學校分類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榮德.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02-106.
[4]潘懋元,石慧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歷史探源[J].江蘇高教,2009(1):7-10.
[5]劉耀東.校政協同 培養公共管理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3(20):59-60.
[6]婁成武,魏淑艷,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J].中國行政管理,2009(9):103-105.
[7]埃德加·莫蘭.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6-17.
[8]張玉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基于應用型導向[J].現代教育科學,2013(5):146-150.
[9]馬駿.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反思:面對問題的勇氣[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3-76.
The Study of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Mode of 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U Xiao-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quires the talents to have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ability of governing China’s public affairs. This study takes government affairs practice base, built by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University of Guangzhou and A government affairs service center, as a case to describe the both sides’ exploration for practical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The content includes redesign of practical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he talents training, which makes A government affair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s platform, ha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demands standard, and it forms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mode of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The cultivation conception changes from supply standard to demands standard;the teaching content changes from only book standard to only book realism;the teaching method changes from cramming method to exploring method;the teaching staff changes from ivory tower to going-out and bringing-in mode.
applied talents;demands standard;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mode
G642
A
1671-9719(2016)7-0039-04
劉曉洋(1986-),男,湖北洪湖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大都市治理、公共管理教育改革。
2016-05-04
2016-05-28
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科類)“校政合作培養‘雙創型’人才研究:以廣州市政務實習基地為例”(GDJG20142256);2014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行政管理”(廣州大學);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七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從‘供給本位’到‘需求本位’”(穗教高教〔2015〕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