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對中國物流市場的評價
文/丁俊發
從2001年開始,我就一直強調培育物流市場,提出了“物流市場論”,論述了物流市場中的主體、客體、載體與社會中介的不同作用。我認為,物流市場是各種物流元素關系的總和,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裝備、物流技術、物流企業以及需要物流服務的制造業、農業、流通業,還有參與物流的政府、城鄉居民、金融、教育、地產等等,都在物流市場中相互作用。中國的物流業一定要放進市場里去運作,經過市場去培育,只有市場才是配置物流資源的廣闊天地。
從2001年到2015年已走過了近15年,加入WTO也走過了近15年,中國的物流市場如何評價呢?
一、物流市場規模擴大,成為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物流市場。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十年高速發展期,年平均增速達到10.7%,以后逐步轉向中高速發展。中國物流業經歷了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國物流市場逐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基本滿足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生產資料銷售總額、貨物進出口總額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進出口第一大國,也是物流總量第一大國。
二、物流業的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中國物流業的市場化程度如何?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指標,我個人估算為90%以上,物流市場化程度的衡量標準,我認為主要有三個,一是物流資源是否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二是價格是否按市場的需求波動自由定價,三是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是否是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除《郵政法》規定的公務文件,部分鐵路、管道與航空資源以外,其它資源都已進入市場,除郵政、鐵路貨運、管道運輸、航空貨運仍由國家作出指導價以外,其它價格都已放開,物流服務的運作主體都已公司化,鐵路企業最后一個與政府脫鉤,走向市場。
三、第三方物流企業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經濟普查,在工商登記注冊的物流公司已達13.2萬家,加上有些運輸公司、貨代公司、快遞公司實際已轉型為物流公司,我估計,全國從事第三方物流服務的企業超過20萬家,可以講95%是中小企業。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與國家統計局對重點企業的調查,2013年全國工商企業對外支付的物流成本占企業物流成本的62.9%,2014年約為65%。但這里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工商企業物流業務外包的大部分是運輸與倉儲,或者說以銷售物流為主,從采購供應到生產物流的高端物流服務比例仍然不大,生產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物流市場沒有完全釋放,空間十分巨大。
四、物流市場細分加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不同產業對物流服務提出了不同的個性化要求,所以,物流業形成了不同的細分行業,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市場。
從區域分,有國際物流市場與國內物流市場,城市物流市場與農村物流市場,全國物流市場與區域物流市場;從服務領域分,有運輸物流市場、倉儲物流市場與管理物流市場;從服務對象分,有鋼鐵物流市場、汽車物流市場、能源物流市場、糧食物流市場、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醫藥物流市場等;從服務功能分,有冷鏈物流市場、城市配送物流市場、電商快遞物流市場、危化品物流市場等;從物流要素分,有物流裝備市場、物流技術市場、物流人才市場、物流金融市場、物流地產市場等。充分分工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帶來的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但社會分工帶來的問題是流通環節增加,交易成本上升,所以物流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走向供應鏈管理,實施縱向、橫向的資源整合,減少環節,優化流程,降低流通費用,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政府推動是中國物流市場發展的推手。中國加入WTO以來,隨著世界產業的轉移,現代物流業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茁壯成長。中國政府把物流業發展列入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在2009~2011年《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基礎上,又制訂發布了《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2020)》。由于中國現代物流業起步較晚,在起步階段加大政府的推動力我認為是必要的,但在物流業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后,必須改變物流業的發展方式,從政府推動為主轉向主要依靠市場力量去優化配置資源。中國物流業是市場導向性產業,因為它是一個完全競爭性行業,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一種市場需求,市場的力量是中國物流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決定性因素。對這一點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