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互動(二)技術引領與突破瓶頸
主持人:惲綿
嘉賓:
中國醫藥設備工程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衛戰
林德(中國)叉車有限公司市場銷售總監陳曉春
上海宇培速通冷鏈物流總經理閆永利
國藥集團醫藥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韓雪峰


惲綿:這次互動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技術在冷鏈物流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是起決定性作用還是錦上添花?第二個是冷鏈物流發展的瓶頸和對應的措施是什么。
劉衛戰:關于技術的作用,我個人還是傾向于認為是市場決定了技術,或者是引領了技術的應用。但是新技術的應用也確實促進了行業進一步的發展。比如說,信息技術在醫藥行業應用,一方面是行政監管部門使用了新的技術手段來進行監管,而且提高了法規要求。第二點是龍頭企業,像國藥、華潤這些技術領先的企業,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取得相對領先的市場份額。總體上來看,應該是市場需求在引領技術,而不是說技術引領市場變化。但是我們又可以看到技術反過來是協助市場進步,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技術居于次席。當然,個別創新技術會對行業產生顛覆性的變化,但是目前從冷鏈行業來看暫時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市場占主導。至于瓶頸和對應措施,都說冷鏈物流的瓶頸在農產品,我認為這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國農業的產業化、農民生產的組織化是根本瓶頸。因為從生產方式來看,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無法使用預冷等冷鏈技術。對藥品而言,我們也能看到相似的問題。藥品原來的需求比較散,冷鏈在今后會促使這個行業出現一個大的集約。但是物流領域制約冷鏈物流的問題有很多,特別是藥品冷鏈的周轉箱回收體系的建立是制約藥品冷鏈的關鍵問題。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陳曉春:幾位都是冷鏈行業的專家,作為一個設備廠商,我從另外一個視角來談談這個問題。根據我們對行業的觀察和比較,坦率來講,我覺得冷鏈行業在標準上還是要遠遠高于其他行業。我非常贊同您說的市場決定一切,但與此同時,技術更需要一個標準。
惲綿:標準還要在技術前面。現在不管什么行業都不是每個企業的單打獨斗。以汽車行業為例,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整個行業有著相當高的一致性。但是這個行業里面從業的個人感覺差異性還是非常大的。另外,目前信息化是一個趨勢,在大數據方面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從跨行業的視角來看。您覺得裝備是冷鏈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嗎?
陳曉春:坦率說,我不認為裝備是瓶頸。而是大家如何把握需求,配置定制化的設備。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專業的裝備都是重要基礎。裝備可以優化運作,如果說方向走對了,那么裝備通過科學優化工藝流程,就可以明顯提高效率。
惲綿:裝備是錦上添花和提高效率的,條件是戰略策略、市場定位必須要準。
閆永利:我一直認為冷鏈物流所應用的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目前的信息技術、裝備技術,另一類是物流技術。物流領域的技術與別的行業不一樣,它只是一種工具。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但起更大作用的是思維的進步,工具只是這些思維實現的過程。大家都在說冷鏈,但是想一想目前的裝備,目前的技術水平,假設由同一家公司來做,相信肯定能做得更好。這種區域化的分配有很大的制約,包括我們剛才說過的托盤的循環體系沒有建立,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大家可以發現這是行業定位的問題,而不是設備的問題。行業的商業思路和運營上的思維發生了變化,之前是要把任務完成,現在要完成的則是指標,實現的是價值。所以我個人認為物流技術、信息技術和裝備技術共同推動行業發展,但是我們面臨的更多是人和區域的問題,要更好地應對行業發展,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利益分配的問題。
惲綿:剛才您提到冷鏈中的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那么您覺得這兩類技術是決定冷鏈發展的關系因素嗎?
閆永利:我說的冷鏈技術就是管理技術,比如說兩段式配送,三段式配送,這是物流技術。但是采用什么裝載工具、怎樣監控溫度,這是裝備技術。還有信息技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可視化。這些不同類型的技術綜合運用,才能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
惲綿:您所談的內容中技術廣義化,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微觀的技術,是從宏觀角度來看。
韓雪峰:現在我們大家在茶余飯后,睡覺之前,都會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看看微信,這個細節就能體現出技術已經影響了生活。因為我們大家已經養成了看手機的習慣,不刷微信就沒有存在感,不曬兩張圖大家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出去旅游時還會把地理位置顯示在比利時、法國。為什么我要舉這個例子?因為我們發現每一次工業革命都與技術有一定的關聯,在冷鏈行業也是一樣。我們在小時候都買過冰棍,我在小學吃冰棍的時候,發現冰棍是從一個暖瓶里面拿出來的,再往前看,是從蓋著被子的泡沫箱里拿出來的。小的時候我家里沒有冰箱,父母把西瓜放在水井里,拿出來也是涼的。那叫技術嗎?那不是技術。今天我們講的技術,是可以對作業方式起決定性作用的技術。我同意剛才所講的,需求決定了技術的變化,技術推動了行業的變革,加快了優勝劣汰,更能決定企業的生和死。如果某些企業還是現在的這種落后狀況,比如用手工記賬,而不是采用信息系統,就永遠不可能進步。要知道,沒有基準數據的采集談什么大數據,談什么技術?談到壁壘,我覺得行業的壁壘就是標準化。中國不缺文件、不缺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標準化還是做得不夠好。托盤就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我們的托盤有多少個規格?書本上只有一個,實際卻有很多種,每家企業根據自己物品的種類、屬性不同,會訂做各種尺寸的托盤,根本無法實現流通使用。想要構建一個高效、快捷的,能夠提升效率的體系就必須實現標準化,這就是我們目前為止最大的瓶頸。但是一提到標準化就說國家如何、政府如何,那都是偽命題,其實政府是標準化的最積極推行者,我們更多地是要考慮作為企業大家要做些什么。除了標準化以外,第二個瓶頸就是行業之間的壁壘。我們無法實現共享經濟,因為都是競爭對手,都在做同質化競爭,要生存,就不能共存。這也是我們行業的短板。
惲綿:我還有一個問題,您說了兩個壁壘,那么破解這兩個壁壘的良方是什么?
韓雪峰:第一個辦法就是把托盤與上游制造業統籌起來用,他不用再去購買,我把托盤免費給它用。但是每一個托盤上有我的條碼,從他的產品出車間到倉儲、移庫的整個過程,是否按照標準流程操作,我都能夠看到。所以我們現在在做這個項目,而且這個項目是公司級的。第二個是我在臺上講的,我一直希望在這個行業里面出現更多的第三方的獨立醫藥物流公司,因為只有你們的出現才能打消同行業競爭壁壘,因為這些企業用的是一套標準、一個價格體系。無非是基于數量價格有一些靈活波動,在服務上標準都是一樣的。不可能是你給我的KPI是99%,給他是100%。如果有獨立的第三方嘗試這些業務,我們愿意敞開胸懷歡迎他們加入。國藥兩年一標,也歡迎大家參與我們的招投標,不懂沒有關系,我們有在線的平臺,只要肯學我們就開賬號給你,我們是希望培養行業內的優秀企業,來為這個行業做點事情。
惲綿:下面我來總結一下。劉總談了技術是什么,從微觀技術角度來說,市場更關鍵。在微觀技術上市場決定了、引領了技術的應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一定不能脫離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的需求和市場定位。陳總說技術前面更有標準,這是與韓總意見不謀而合。標準決定了技術的通用性和效率,這點非常重要。然后閆總為我們談了技術更多地是要宏觀去看,我們的管理技術、經營技術、信息技術很重要。過去經營靠什么?直覺,我認為這是市場那就是市場,是南墻我也撞,撞得頭破血流了再找一個地方繼續撞。所以那時企業家經營是直覺和執著。現在就不同了,要講科學、管理、體系和標準,所以在整個冷鏈里更要先于物流行業去講宏觀基礎和體系,也就是科學的企業經營。我們經常提到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也就是管理上的科學。閆總從這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韓總談到更高的層面:技術是滲入到人的生活中的,技術影響了人的生活,影響了整個社會,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是與技術密不可分的,如果沒有電、沒有網,我相信很多人會無所適從。很容易出現企業不會運作,人也不會溝通,甚至不知道干什么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技術已經滲在整個生活中,與我們分不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經營企業一定要站在技術的制高點來看。
第二個問題說到瓶頸,不單是冷鏈有瓶頸。比如說農業產業不成熟,沒有產業化,后面的冷鏈是很難做的。有瓶頸也有機會,比如藥品牽涉到客戶的集約和冷包回收,這對企業來說是機會。做醫藥和鮮活農產品的時候,只要延伸向上一級,機會就可能會出現。陳總談到了裝備,不能把裝備看成瓶頸,而要看成能夠為用戶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一整套體系,而不僅僅是一輛叉車。閆總還談到冷鏈上的問題:條塊分割。特別是利益的格局,分配不公造成大家融合不起來。利益分配不公正是行業發展的瓶頸,如何重新分配利益是企業和行業之間的關鍵點。韓總還提到了標準化的問題,如果標準化不確立,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韓總提到他們為了打通產業鏈,為藥品生產企業免費提供托盤,當托盤與上面的藥品完全綁在一起的時候,標準化托盤化就可以達到高效移動,既不需要倒托盤,也不需要轉來轉去,最后的效益遠大于托盤的成本。這正是標準化精髓的體現。所以我們說,有錢當然可以任性,但是沒錢我們也得想招。
最后是行業同質化。行業同質化競爭造成了我們行業很難共享和整合。我們說小企業都希望被大企業整合,但是小企業也要有實力,否則即使整合也會被清洗。所以面對行業的同質化,韓總給出的藥方是第三方獨立醫藥物流。這里面牽涉到兩個事情,一個是國家的監管政策有所調整,純粹的、完全沒有倉儲的運輸效率很難提高。如何看待市場進一步發展的趨勢,韓總講演已經說了,第三方醫療器械的許可制已經取消,目前雖然已經不需要資質認定了,但是監管不會隨著政策的出臺而放松,反而需要更多的監管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真正的瓶頸是企業之間合作,是標準化和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健全,我們不能實現共享經濟。這個絕對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成功的企業很少有家族企業,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輕充滿朝氣的,沒有鎖鏈束縛的企業在發展。從技術角度來說,不僅僅要看到技術本身,更要看到技術給行業和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