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香塵,呂業堅,張盛,滕忠作,李昌偉(.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廣西 南寧 53003;.廣西浦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欽州 535300)
廣西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研究
葉香塵1,呂業堅1,張盛1,滕忠作1,李昌偉2
(1.廣西水產引育種中心,廣西南寧530031;2.廣西浦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欽州535300)
官垌魚產于廣西欽州市浦北縣,是廣西的知名水產品牌,其中的“官垌草魚”是農業部地理標志農產品。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是利用山區小坑塘、山泉常流水以及青飼料進行高密度流水養魚,以養殖草魚為主的模式。該模式養殖的草魚個體大、肉香爽滑、綠色無污染、無泥腥味,多年來蜚聲省內外,并于2005年以主產地“官垌”為注冊商標而得名。該養殖模式具有占地少、投資小、易于管理、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現簡介如下。
據浦北縣志記載,官垌魚養殖起源于清朝,因技術、流通等多種因素限制,規模較小,發展緩慢,直至1979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養殖規模才逐步擴大。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官垌魚生態養殖成為了廣西淡水養殖的先進典型,《廣西發展漁業生產戰略研討會與淡水養魚技術經濟調研輯要》以及《中國淡水養殖技術發展史》曾對此模式進行了全面介紹,隨著官垌魚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該模式逐漸成為了廣西淡水魚養殖中獨具特色的養殖模式。
進入21世紀后,在廣西水產行業部門的支持及當地政府的努力下,以浦北縣官垌鎮為代表的官垌魚生態養殖不斷發展壯大。2004年,第一個官垌魚生態養殖協會——浦北縣官垌鎮官垌魚養殖協會登記成立,緊接的幾年間,以此為代表的多個官垌魚養殖協會陸續成立。2005年,“官垌魚”商標獲國家商標總局核準。之后,中央電視臺、廣西電視臺、欽州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多次對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進行報道。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的發展逐步造就了官垌魚產業的形成。
2014年,官垌魚養殖面積達294 hm2,養殖農戶達19 500戶,產量達13 500 t,總產值達4.86億元,從業人員人均收入達1.26萬元,官垌魚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2]。
2.1池塘要求
2.1.1環境條件森林植被良好,常年有山溪泉水可直接流入池塘,水源充足,無任何污染,排灌方便,水源水質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的規定,養殖水質符合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交通方便,其他條件符合GB/T 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要求。
2.1.2池塘條件池塘可根據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建設成正方形、長方形或其他各種形狀,面積一般為10~100 m2,水深0.8~1.5 m,塘底鍋底形,周圍淺、中間深。底質以沙泥底、硬泥底等為宜,淤泥厚度小于0.1 m。進水口與排水口呈對角方位,進水口高度高出塘堤0.3~0.5 m,排水口設在池塘底部,方便排水排污。進排水口分別設置用鋼筋鐵絲網或小竹棒做成的攔魚柵,既防魚逃跑,又可以阻擋雜物。塘基用石塊或水泥砌筑護堤,高度應超過最高溢水口0.5 m以上,池塘上方用竹子或木條等材料搭建遮陽棚,面積約占池塘面積的1/4~1/3,用以遮蔽夏季陽光直射,利于魚類的生長。
2.2魚種放養
2.2.1放養前準備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先排干池水,清除池塘內及周邊污泥雜物,修整堤埂,斷水曬塘5~7 d,放入清水,使水深達0.2 m,用生石灰0.3 kg/m3或漂白粉0.02 kg/m3對水全塘潑灑,2 d后進水。消毒10 d后放養魚種。
2.2.2魚種來源魚種應來源于水產良種場或具備水產種苗生產許可證的苗種繁育場。
2.2.3放養品種以草魚為主,搭配少量鳊魚、鯉魚、鯽魚。
2.2.4放養規格草魚尾重0.5~1.5 kg,其他搭配魚種尾重0.25 kg。
2.2.5質量要求魚體表潔凈光滑,鱗片鰭條完整,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無畸形,同一池塘放養規格一致,其余應符合GB/T 11776《草魚魚苗、魚種質量標準》的要求。
2.2.6放養密度草魚3~5尾/m3,其他搭配魚種0.5~1.0尾/m2。
2.2.7放養時間以秋季和春季放養為宜,選擇晴天9:00—10:00或16:00—18:00下塘。
2.2.8魚種消毒與免疫防疫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浴魚種5~10 min。放養時,將草魚免疫疫苗稀釋,然后按0.5 mL/尾的劑量,通過背鰭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疫苗注射時要防強光照射,已經開封的疫苗應當天使用,剩下的不能再用。
2.3日常管理
2.3.1青飼料種植按池塘面積與種草面積1∶3.5比例配套種草面積。青飼料的品種很多,陸生的有桂牧1號、矮象草、黑麥草、蘇丹草、稗草、小米草、薯葉、南瓜等;水生的有浮萍、蕪萍、苦草、輪葉黑藻等;水、陸兼生的有水蕹菜、喜旱蓮子草等,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品種,形成合理的種植模式。
2.3.2青飼料投喂采用“四定”投飼,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定時:每天2次,8:00—9:00和17:00—18:00各1次;定位:用竹子制作浮框,青飼料投入框內;定質:投以新鮮、嫩綠的無毒適口青飼料;定量:日投飼量為魚體質量的10%~25%(隨水溫適當調整),以魚吃八分飽為準,以投喂后3 h內吃完為宜。
2.3.3水溫調節依季節不同調節池水的深度以控制水溫。池邊不宜種植高大的樹木和有高大的建筑物,冬春季節池中水體不應被遮蔽,以免影響水溫的升高。
2.3.4流量調節水流量的大小可按季節不同來掌握,以達到調節池水中溶氧充足的目的。一般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以池魚不會浮頭為宜。
2.3.5水質調節每15 d全池潑灑生石灰水1次,用量為0.02 kg/m3水體。
2.3.6巡池、建檔每天早晚各巡池1次,觀察水質、水溫變化和流水量以及魚的活動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做好日常記錄,每口養殖池塘都應建立養殖檔案,包括放養、投飼、用藥、水溫等情況的記錄及巡池觀察記錄。
2.3.7防缺氧及時清除進水口雜物,防止堵塞,保持流水暢通。經常撈除塘內飼料殘渣,保持水質清新,防止缺氧。
2.3.8防逃經常檢查進、排水口魚柵是否損壞,保持適當水量,嚴防塘水漫堤逃魚。汛期要做好防洪工作。
2.4病害防治
養殖草魚常見病為細菌性腸炎、爛鰓病、出血病、水霉病等。日常管理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預防首選中藥,具體操作:3—6月期間,每月浸一療程苦楝樹葉,用量按0.70~0.75 kg/m2扎成4小捆,分別浸在池塘的四個角,每天翻動1次,連續浸泡5 d;之后再重復操作1次,為一療程。發生魚病時,要及時對癥治療,漁藥使用應符合NY5071《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
2.5捕撈
個體達4 kg/尾以上的草魚即可捕撈上市,其他魚視市場要求上市。用網具或放水捕撈,注意勿傷及魚體。起捕前1天停喂青飼料,以提高運輸成活率。
3.1經濟效益
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下養殖的魚品質好,尤其是草魚,市場上供不應求,售價可達70元/kg以上,是普通草魚價格的4~5倍,而養殖成本僅占20%~30%,經濟效益非常顯著。舉例分析,如表1。

表1 “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效益分析表
3.2生態效益
3.2.1保護水資源,確保魚產品品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調查,國內60%的精養池塘水質有機耗氧超標,湖、庫、河漁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開發和污染[3],如果生產出不合格的水產品就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健康,而且影響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采用中藥防病方式,強調“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程不投施化學肥料和化工藥品,避免了水資源遭受污染,從而保證了魚產品的品質。
3.2.2減少資源浪費,節約能源投入垌魚生態養殖模式利用荒坡山地冬閑田種植青飼料,不但解決了飼料來源問題,同時充分發揮了荒坡山地冬閑田的作用,從而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該生態模式能將種植業與池塘養魚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生態漁業形式,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太陽能,加速物質和能量的有效循環過程,節約生物能和工業能等其他能源的投入。
3.2.3充分發揮淤泥潛能,使能源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采用大量青飼料飼養魚類,因此該模式下池塘底部的淤泥堆積速度較快,因此當地養殖戶習慣定期清理底部淤泥,將淤泥清到草地作為肥源種植飼養魚類的青草料,如此反復形成了“清淤—種草—養魚”的良性生態循環,充分利用了淤泥中的潛能,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過程。
3.2.4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所種植的多個青飼料品種,如蘇丹草、紫花苜蓿等有強大的根系,可以有效固土,從而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另一方面,青飼料的莖葉和樹木一樣,具有吸附灰塵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3.3社會效益
3.3.1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產養殖業高成本低價格的矛盾沖突解放初期,隨著“魚少價高、糧多價廉”局面的出現,“吃魚難”成了當時較為突出的問題。因此,漁業生產投入了大量商品飼料養魚,以糧換魚,從而贏得了產量、時間和效益,解決了當時“一魚難求”的難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近20年,我國的水產品產量大幅提升,人均占有水產品量已超世界平均水平,魚已不再是人民餐桌上的稀罕物,水產養殖業又開始面臨著新的挑戰,養魚成本的居高不下與水產品價格的平緩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產養殖業效益再一次明顯下降,甚至無利可圖[4]。在這種情況下,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充分利用荒坡山地冬閑田等種植青飼料養殖魚類,全程不投喂配合飼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養殖成本。另一方面,該養殖模式全程采用山泉流水和青飼料養殖,養殖出的魚產品品質高、綠色無污染、無泥腥味等,因此市場價格較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產養殖業高成本低價格的矛盾沖突。
3.3.2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水產品的需求據相關研究,草魚從青飼料中獲得的粗蛋白和能量比從谷物中獲得的多,且青飼料中的營養成分也較谷物更適合草魚的營養需要[5]。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上的飼料產品魚龍混雜,若以劣質飼料養殖的魚質量安全難以保證。官垌魚生態養殖模式全程避開人工飼料,僅以最適合草魚生長的青飼料養殖,且采用山泉流水養殖,因此該模式下養殖的魚不僅肉質緊實、味道鮮美,而且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了保證,滿足了人們對高品質水產品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葉香塵,李昌偉,張盛,等.廣西官垌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養魚,2015(6):4-5.
[2]呂業堅,葉香塵.大宗淡水魚高效養殖模式攻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229-234.
[3]白遺勝.水產健康養殖系列[J].科學種養,2007(1):22.
[4]李明鋒.對種草養魚問題的再認識 [J].飼料博覽,1998,2 (10):28-29.
[5]胡雪華,邵游.發展魚塘草業提高養殖效益[J].草業科學,1994(8):67-69.
資助項目: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8.003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簡介:葉香塵(1980-),女,水產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動物育種與養殖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呂業堅(1961-),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產動物育種與養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