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NHK“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研究
黃麗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438000)
“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關注與普通百姓有切身聯系的話題,客觀追蹤式的拍攝方式,細致的描繪了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生存狀態,以及多種社會矛盾背后的復雜環境。本文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為出發點,詳細解讀了“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的紀實理念和敘事策略,深入分析了其客觀深刻的本質。
內容;形式;紀實;敘事
按照克拉考爾的說法:“影視特別擅長記錄和揭示具體的現實,因而現實對它具有自然的吸引力?!保?]“紀錄片的實質體現了再現真實的客觀性與再現者主觀性的統一,因此紀錄片反映的真實對人們求知的滿足乃至最終產生的審美效果既來源于影視本體作用的發揮,也存在于創作者的頭腦中。”[10]NHK“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則在真正把握住影視本體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主觀性的創造?!凹ち髦袊毕盗屑o錄片中所記錄的原本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社會場景,經過它精巧的敘事,準確的鏡頭給人以巨大的沖擊力。
“激流中國”全系列12集中,畫面全都是攝影機全程追蹤的客觀報道,從浩大的人群、處于社會變遷的中國全景式的展現到個人生活、工作的細微面貌。對于NHK這種關注點從文化、經濟到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門議題的片子,現場記錄是法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歧義。
所有場景的真實記錄首先表現為現場同期聲與解說詞的完美契合。絕對的聲畫同一,畫面到哪里,聲音便出現在哪里。鏡頭不放過任何有用的細節,聲音同樣也會抓住一點點蛛絲馬跡,比如一個眼神、一聲咳嗽,給人強烈的現場感?!妒齼|人的醫療—病人大長龍》這一集的開頭便給人強烈的震撼:鏡頭全景搖過排隊的長龍,冬日凌晨五點嚴寒的北京,同仁醫院門前人頭攢動,凍得縮成一團的人們依然排著隊焦躁的盼望著,黃牛票販的吆喝聲、隊伍中的抱怨聲、咳嗽聲一起構成了一幅真實且牽動人心的圖景。
在對畫面和聲音進行真實記錄的同時,NHK“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還以解說和列圖表等方式給予觀眾直觀的數據沖擊。在《憤怒的小區——北京居民維權熱潮》一期中,便以一個金字塔形狀的圖標展示了中央政府和居民委員會以及住民的關系,并隨后繼續列圖表解說居民委員會和所有者委員會之間的區別以及利益糾紛。這個圖表及解釋說明是本集的關鍵部分,既深刻剖析了中國的居民維權體制,又簡潔明了、脈絡清晰。
不僅如此,《共產黨地方干部實錄》一集中插入了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同時又繼續以列圖表的形式展示中央委員會、省黨委員會、市黨委員會以及鄉鎮委員會的關系,這種方式形象客觀的對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起到了解釋說明的作用。在《喉舌與職責》一集中,鏡頭插入了九十年代鄧小平南下進行改革開放的史料,既保證了其絕對真實的震撼力量,又體現了其客觀全新的紀實理念。
NHK“激流中國”系列紀錄片不同于PBS制作的同類型紀錄片《內視中國》系列,后者籠統的報道中國的宗教、婦女、環保等問題。“激流中國”則采取由現象到本質的講述方式,每一集都選取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個體切入。比如《喉舌與職責》一集展示的是中國媒體的現狀,以《南風窗》雜志的一系列選題、審稿、發行的過程中,以小見大的牽引出中國新聞報道在自由邊緣努力掙扎的現狀。片子以單個媒介《南風窗》為例,折射出中國傳媒社會的復雜性。
往往是鏡頭掠過畫面,卻處處有深意,以具有代表性的事實實況,給人以心靈上的巨大震撼?!豆伯a黨地方干部實錄》一集中,通過一南一北兩個小鎮的經濟現狀的對比,以及兩個小鎮書記的不同狀態——一個對未來充滿信心,經常笑容滿面;一個對負債累累的小鎮前途擔憂,經常面容緊鎖。南方廣東省的小欖鎮是當下中國非常富裕的地區,而北方望花區作為煤炭和煉鋼的城市,到七十年代為止,曾是計劃經濟的明星地區,但在改革開放之后,在市場經濟中停滯不前。通過對兩個地區過去、現狀以及未來展望的講述,看到了中國政治經濟的深層結構和現狀。
[1]魏南江.影視聲音造型藝術論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2.01
[2]魏南江.優秀電視節目解析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7.03.01
[3][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何力譯[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06.
[4]歐陽宏升.紀錄片概論[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08.
[5]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09.
[6][美]考克爾.電影的形式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09.
[7][美]貝·休斯頓,尼·布朗.美國大學中電影教學[J].世界電影,1987,(3).
[8]彭遠文.NHK,來自他者的眼光[J].南都周刊,2010.04.19.
[9]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06.
[10]李春頤.從探索頻道節目看影視紀錄片的發展模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09.
[11]克莉絲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何旭光,何一薇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J952
A
1671-864X(2016)05-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