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璐玲(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濟南 250103)
新常態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孔璐玲(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濟南 250103)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國際化分工的不斷深入,我國加工貿易逐漸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推力,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外需疲軟,我國加工貿易也逐漸陷入困境。本文簡述我國加工貿易起源及發展歷史,剖析當前加工貿易產業存在的問題,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視角,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推進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即增強企業研發投入水平、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提高相關產業關聯性,以及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特色化加工貿易,以期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新常態 全球價值鏈 加工貿易 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發展。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加工貿易逐漸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以及融入全球生產價值鏈的主要助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201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的34.7%為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出口8627.8億美元、進口4811.7億美元,分別占總進出口額的42.1%與26.5%。近幾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多項加工貿易發展措施,例如促進深加工、產業化升級轉型、提升產業層次化以及強化配套水平等。雖然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逐步向價值鏈上下游轉移,然而加工貿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依舊面臨一系列問題。本文針對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提出有效的發展對策,以期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表1 2002-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變化
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開始萌芽。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加工貿易份額從非常小的加工裝備業務起步,吸引有效的國外剩余資金。在此階段,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的短缺與技術水平較低,隨著不斷引進國外資金與技術,狀況有所緩解。
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推動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包括降低拿地價格、減稅政策,以及給予國民待遇政策等。通過政府對加工貿易發展的推動,在此期間,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轉變,亞洲新興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迫使外資將目光轉移到勞動密集型產業,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讓我國在20世紀末期迅速加入到國際化分工中。數據顯示,隨著加工貿易結構的改變,我國在此期間的貿易出口額飛速增長。
進入21世紀以來,政府開展了一系列舉措對加工貿易品進行調整,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并追求全球價值鏈的轉型升級。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再次助推加工貿易的發展。2013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高達1.36萬億美元,與1981年相比增長500多倍,可見我國在加工貿易規模方面的快速發展。
現階段,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時代的任務,是更高端轉化價值鏈與優化產業結構的需求,自十七大以來,推動加工貿易產業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加工貿易發展不僅有利于為國內帶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投資資本,更有利于為國內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外匯儲備與稅收收入,將對國家的經濟騰飛做出巨大貢獻。
(一)加工貿易增值系數
加工貿易增值系數關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加工貿易創造外匯水平,其計算公式為系數結果=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外匯創造水平與系數彰顯正相關關系,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以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不斷增加,并在2009年達到1.821的最高點。從系數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出口創匯不斷增加。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8667.6億美元,其中出口20498.3億美元,進口18178.3億美元,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體現了加工貿易發展對經濟的大力推動作用,同時也彰顯了國家強化加工貿易發展的巨大價值。
(二)加工貿易對我國GDP的拉動度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GDP快速增長,加工貿易對GDP的增長具有較大拉動作用。為了計算方便,以Dt代表加工貿易對GDP的拉動度,用Pt代表加工貿易順差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用Y代表GDP增長率,用JGrxt代表加工貿易出口額,用JGIMt代表加工貿易進口額,加工貿易對我國GDP的貢獻度可以用公式Dt=Pt·y=(JGEXt-JGIMt)y/△GDP表示,通過表2可以進行更直觀的觀察。
通過表2可以發現,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對經濟的增長度和貢獻度以及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都開始呈現正比例關系。這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背景存在緊密關聯,我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成為20世紀80年代國際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質資源,恰好承接了投資、產業轉移。2009年,我國加工貿易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度與拉動國民經濟度達到歷史最高點,而隨后的兩年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提升,導致貢獻度與拉動度明顯回落。2012年至今,GDP增速逐漸放緩,導致加工貿易的貢獻度再次回升。
(一)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不高
就產業層面而言,目前我國加工貿易更多集中于終端產品組裝及低端零配件生產,是全球價值鏈最低端的生產活動,其特征在于高投入低回報。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加工貿易生產品存在供過于求的狀態,價格競爭激烈,隨著成本的增加,利潤不斷被壓縮。縱然國內也存在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但是更多的技術加工組裝工作,難以獲取更多利益。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環節、產品設計環節與品牌價值環節,依舊被跨國公司所掌控。
如表3所示,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逐步放緩,且比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不足,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從數據角度而言,一個國家或地區加工貿易增值率升高,就代表該國加工貿易處于全球價值鏈的高端位置,而通過目前我國數據情況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產業升級轉型力度。
(二)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優勢喪失
長時間來,我國能夠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并獲得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的利益,其根本優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優勢。然而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導致該優勢逐漸消失,對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大量的新聞報道中,可以見到我國國內的用工荒情況十分明顯,雖然就業難問題與用工荒情況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從2014年的東莞出現用工荒情況,足見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勞動力不足的嚴峻形勢。用工資源少,直接導致用工成本開始增加,進而導致企業的成本也難以避免地增加。

表2 2008-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和拉動度
21世紀初,我國制造業的工資/每小時都低于墨西哥與泰國,這也正是中國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然而在2007年之后,我國勞動力用工成本不斷攀升,直至近些年我國的用工成本優勢幾乎消失殆盡,很多國家開始將加工組裝產業轉移到用工成本更廉價的泰國與越南,這對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加工貿易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
縱觀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競爭力表現,除了羽毛品、人發品、鞋帽品及人造花和雜項制品等競爭力很高之外,其它商品競爭力明顯不高。特別是在塑料及其制品、鐘表、化學工業及相關產品,以及樂器、醫療等儀器和光學加工貿易等產品領域,競爭力指數更為負值。由此可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在很多商品領域都處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狀況,出口小于進口。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商品正在從鞋帽傘與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為機電類、車輛、船舶、航空器及運輸設備等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是從競爭力而言,目前國內加工貿易產品在國際領域還欠缺競爭力,不利于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所以,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應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轉型。
(四)地區發展不平衡限制我國加工貿易轉型與升級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產業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浪潮中,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東部地區憑借良好的交通運輸、地理位置優勢,以及政府招商引資的良好政策,加之世界性的產業轉移時機,使加工貿易產業得以飛速發展。而我國中西部地區受限于自然條件與歷史因素,加工貿易產業始終未得到很好的發展。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與西部的加工貿易產業發展形勢對比明顯,中西部地區發展規模十分有限,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更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東西部的發展不均衡情況,對國家統籌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也局限了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伴隨著近年來國內用工成本的不斷攀升,我國東部地區的廉價勞動力不斷減少,然而土地資源卻不斷減少,導致土地租金瘋長,對企業造成了極大負擔,降低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競爭力。與此同時,全球原材料市場的價格上漲,也損害了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的根本利益,阻礙了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結構優化發展。
反觀我國中西部地區,鑒于人口眾多、工資水平較低,依舊具備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可以為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持續性發展提供充足動力。除此之外,目前中西部地區的土地資源、自然資源依舊十分豐富,包括礦石、木材與煤炭等,都將為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和低成本資源。對于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發展,東部地區的貢獻巨大,然而目前形勢卻不容樂觀。我國要實現加工貿易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升級,就必須要做好地區性的產業承接工作,同時更要推動各地區的特色化均衡發展,整合配置優勢資源協調發展。
追溯過去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取得了驕人的成果,但整體還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水平,亟需轉型升級,推動可持續發展。綜上可以看出,人力成本的增加、地區發展的不均衡等因素,是造成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發展受阻的因素,想要突破發展,必須要做好基礎工作,提高技術、勞動力與資本投入,加快實現加工貿易的升級轉型。針對實際情況,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增強企業研發投入水平
外資企業作為我國加工貿易長時期的主體,造成了本土企業的研發與自主創新動力偏弱,依賴性較強。一方面,外資企業掌握著核心技術,且不會投入國內,而國內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造成了對技術吸收不強的狀況,企業缺乏對高素質人才與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所生產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使得企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等級位置。想要提升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必須要轉變當前的實際情況,削弱來自發達國家的競爭壓力。
對于企業而言,必須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通過吸取更多的新科技,將企業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締造核心競爭力。企業從管理、人才、技術等多個層面,不斷強化內部支撐系統,形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基石。創新并不僅泛指科技創新,而是要懂得利用多種資源優勢,整合多種資源,多層面進行創新。創新不僅可以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優勢,而且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起到領先市場和行業的作用。包括價值觀的創新、人才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管理的創新,合理利用資源,明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現實情況來看,國際化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應向國外優秀企業學習,借鑒其優秀的管理機制與內部支撐系統,確保企業在對外貿易發展進程中不會出現內部問題。
政府方面,也要在政策與資金投入方面給予加工貿易產業一定的支持。通過培養企業參與國家重點項目,有效搭建企業交流平臺,有利于企業在政府的扶持與幫助下,快速找到穩定的發展路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競爭背景下,政府需要打造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引導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近年來,我國GDP不斷攀升,加工貿易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其根本原因在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優勢,人力資源眾多且成本低廉。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逐漸消失,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想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就必須要實現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研發投入不僅要換來更多的科技創新,更要引進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推動創新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應一方面收緊人才錄入標準,強化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同時提高薪資水平,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應注重對科研人員的精神獎勵,全面提高人才素質。與此同時,政府也需要專門建立培訓機構,做好培訓審核,保障勞動力素質提升。

表3 2008、2010、2012年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
(三)提高相關產業關聯性
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完整的配套服務行業,需要良好的發展空間與支持基礎。從實證分析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配套服務與工業基礎,均處于低水平階段,不利于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代表著我國產業結構還有待優化,產業關聯性也有待提升。要提高加工貿易相關產業的關聯性,應從以下三個角度出發:第一,構建良好的產業集群體系,包括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及產業基地一系列流程,發揮規模經濟的最大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工業基礎力量;第二,延伸產業鏈條,同時向上下游方向延伸,向上要強化產品的設計、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的技術研發水平,向下拓寬物流銷售渠道,優化配套服務體系;第三,提高國內采購率,國內目前大多數原材料和零部件,始終采用國外采購方式,這種情況不利于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在此背景下,急需轉變采購方向,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切實保障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特色化加工貿易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東部地區的加工貿易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但由于條件限制,中西部卻始終處于加工貿易產業發展低端中。但是縱觀全國的整體發展情況,中部地區亟需做好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問題,而沿海地區需要轉變當前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做好建立完備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相關工作。國家要重視民間咨詢機構的作用,信息產業在發達國家是一大產業,為各方面提供大量的咨詢服務。在我國咨詢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收費較高昂,是外貿企業不敢問津的。政府應扶助一批咨詢機構的建立,在開辦手續、注冊資金、營業地點、所得稅稅率等方面提供一些優惠措施,提高其積極性。這些咨詢機構在享受政府的優惠之后,對面向外貿企業的服務業要適當降低價格,支持外貿企業的發展。我國為支持一些地區的發展,設立了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特定區域,對在該區域內的企業給予優惠。應借鑒其成功經驗,設立外貿企業工業區,為區內的民營企業提供一定的優惠措施、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各種服務。總之,政府應盡可能采取各種措施,為加工貿易企業構建良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特色化加工貿易,東部地區應向更高層次升級,一方面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向全球價值鏈兩端延伸。在產業轉移方面,可以建立兩條途徑:一是勞動力更低廉的緬甸和越南等國家,二是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在升級方面,則可以充分利用多年發展經驗,集中技術與資金優勢,投入研發與創新,實行品牌化戰略發展。相反,中西部地區則需要做好承接工作準備,把握時機發展地方經濟。在政府的積極調控下,中西部地區要開啟配合發展模式,從整體上獲取最大化效益。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下,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始終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位置。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遭遇發展瓶頸,亟需轉型升級。根據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歷史與當前困境的分析,推動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可以采取以下對策:第一,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與自主研發能力;第二,做好產業關聯,奠定良好發展基礎與配套服務體系;第三,注重人才培養,調整薪資績效水平,強化人才培訓體系;第四,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強化服務體制,充分協調全國各個地區的經濟均衡發展,延長國內產業價值鏈,加速提升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1.湯碧,陳莉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12(10)
2.朱振東.全球價值鏈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8)
3.劉維林.中國式出口的價值創造之謎: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解析[J].世界經濟,2015(3)
4.王海燕.全球價值鏈下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策略—以國際化營銷戰略為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5(26)
5.樊茂清,黃薇.基于全球價值鏈分解的中國貿易產業結構演進研究[J].世界經濟,2014(2)
6.武鈺敏.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我國商貿流通業國際競爭力提升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30)
7.姚戰琪.全球價值鏈背景下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及重點領域—基于生產性服務業與產業升級視角的研究[J].國際貿易,2014(7)
◆F740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