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艷 王豐 吳江 張瑩
探討與研究DISCUSSIONANDRESEARCH
重慶市物流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
文/鄒艷王豐吳江張瑩
航空、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設施的發達和人口的集中成為了重慶市物流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重視重慶物流園區建設工作,不僅可以推動物流產業的高速發展,而且能夠對重慶市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結構做出優化,并對西部地區的發展產生帶動作用。本文以推動重慶市物流園區發展為出發點,對重慶物流園區發展對策進行分析與探討。
重慶;物流園區;發展對策

重慶作為全國首批物流對外開放試點城市,是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處于長江經濟帶、西隴海蘭新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南貴昆經濟區的交匯結點。重慶位居中國地理版圖中心,具有承東啟西、接轉南北的區位優勢,自古即為西南地區重要交通走廊和物資集散地。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已成為重慶的主要任務。按照中央關于重慶“加快建成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應要首先把重慶市建設成為西南地區交通物流樞紐。
1.1物流業發展初具規模,服務功能逐步完善
隨著重慶經濟總量的較快增長,貨物運轉量擴大和各類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區域物資流動需求增大,全市物流企業不斷壯大,物流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加工、配送、信息服務、郵政快遞等行業初具規模。
1.2物流市場不斷擴大,存量資源豐富
重慶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全國、聯動長江、輻射西南、層面清晰、結構緊密,由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發展的消費品市場體系,商貿流通業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明顯增強,貨物存量資源豐富。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重慶的工業門類齊全,全國34類重慶有33類,制造業發達,原材料和產成品的數量大、貨源充足。工業基礎雄厚,輕重工業并舉,配套能力強。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紡織等制造業發達,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經多年發展,重慶已形成了汽車、摩托車等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優勢行業和拳頭產品,大量的零部件需要運進,產品需要運出,對交通運輸物流量的需求巨大。
1.3物流業發展前景良好
近年來,重慶物流業發展勢頭強勁,物流輻射范圍擴大,物流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物流企業迅速成長。重慶地區生產總值5096.66億元,物流業增加值360億元,占總量的7.06%。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0%。目前,重慶已形成“一環五射”的高速公路網,二環高速、渝湘、渝滬正在建設中。低廉的水運成本和巨大的運輸容量將使重慶水運業得到發展。重慶已經由中西部的“總塞點”變成了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西部最大交通樞紐,這為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直轄近20年以來,重慶市交通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再創歷史新高,已建立了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位一體的立體化運輸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樞紐型交通網絡,為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必要支撐,重慶交通運輸物流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近年來,重慶物流園區的發展較快,但在總體上還不能夠適應重慶新的經濟形勢和發展要求,存在諸多的薄弱環節,制約了物流量的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物流基礎建設亟待加強,各種運輸方式能力有待提高
公路運輸方面,總體規模沒有形成,且車型偏小、車種陳舊、效率較低、信息不暢、服務項目少,適應公路物流運輸的系統化、標準化、專業化、一體化、現代化的先進體系遠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路運輸物流量的提高。水路運輸方面,近年來重慶加快了水運設施的建設步伐,直轄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碼頭較少,航道整體通行能力較差等狀況均有明顯改善,水運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對水路運輸質量和數量的服務要求。鐵路運輸方面,隨著新建的蘭渝線、渝利線、渝遂線和川黔增建第二線,重慶市區間的鐵路運能得以提高,但現有編組站的編組能力不能適應發展需要,成為制約重慶鐵路運輸量提升的瓶頸。而且,當前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連接不夠通暢,物流系統的配合度不高,還沒有形成現代物流所需的高效快捷的物流網絡。另一方面,重慶的現代物流業雖已開始起步,但物流配套設施的專業化程度偏低、設施陳舊、服務內容單一、物流節點整合差、經濟效益較低,技術裝備水平也都還較低,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
2.2缺乏成熟的物流理念,物流企業整體實力不強
重慶大多數物流企業對物流的認識基本都還停留在以交通運輸和倉儲為主的傳統物流上,沒有樹立現代物流觀念,對現代物流知識了解不多,對國際物流發展現狀知之甚少,既沒有專業的物流人才群體,也沒有較快吸收發達國家物流技術的渠道。重慶的第三方物流專業化公司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但發展緩慢,不論在資產實力、還是經營規模和服務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世界發達國家的第三方物流占30%以上,而重慶工業企業原材料的第三方物流只占18%,商品銷售的第三方物流占16%。有相當多的運輸依靠企業自己組建車隊或公司完成,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重慶物流業總體規模小,整體水平低,處于初級階段。條塊分割現象較為嚴重,運輸、倉儲、內貿、外貿等都自成體系,很難形成社會化的物流鏈條,無法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運作,多數物流企業“小、散、慢、弱”現象并存。
2.3物流園區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由于物流園區入駐企業規模參差不齊,對于信息化需求不一致,使得重慶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不高,雖然有些企業建立了門戶網站,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統,但普遍功能簡單,難以滿足現代物流園區對信息化應用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園區對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也造成重慶市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缺少統一的標準,難以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使得一些物流園區管理營運和企業生產經營水平不高。而且,物流園區信息化涉及多部門,比如海關、稅務、工商等,致使接口不順暢,各部門協調難度較大。
3.1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物流環境
重慶市物流發展要求重慶市能夠實現航空、鐵路、公路以及水路四個運輸系統的結合,并通過對現有物流設施的完善以及物流環境的優化來實現物流業發展目標。具體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對物流樞紐做出完善,通過打造物流調運樞紐,可以有效地提高重慶物流園區競爭力;二是構建公路貨源交易平臺,讓更多的物流企業以及貨主聚集于重慶并產生規模效應;三是進一步加強保稅港區建設力度,對自身的保稅政策優勢做出充分利用,從而推動重慶市物流園區業務的豐富以及業務規模的拓展。四是優化物流環境,加強空港物流建設,同時圍繞航空港構建空鐵聯運貨站,并構建為空港提供服務的公路物流港。
3.2培養與引進優秀的物流企業
一方面要努力推動本土物流企業的發展。首先,對國有化的物流資源做出重組。通過對國有化的物流資源做出重組、整合與充分利用,構建一家甚至多家具有倉儲和運輸功能的大型物流企業,這種國有物流企業的發展對于推動地區國際物流園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國有化物流資源用來扶持本土物流企業,也能夠讓本土物流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與發展動力。其次,大力推動民營物流企業的發展。通過為民營物流企業提供稅收支持與貸款支持并鼓勵物流企業開展收購、兼并以及重組,改變小型物流企業過于分散的特點,這對于實現物流企業的做大做強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優秀物流企業的引進力度。重慶市有必要以物流園區整體功能規劃為依據來明確引進重點。在引進手段方面,可通過財政政策與稅收政策的傾斜來彌補被引進企業在引進前期所承受的經濟損失,從而提高物流園對優秀物流企業的吸引力。從引進流程方面來看,重慶市對優秀物流企業的引進工作包括明確招商對象、設計價值定位以及針對目標企業制定招商方案。
3.3加強物流人才培養,
物流人才的培養是推動重慶市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慶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制定有效的物流人員培養規劃,通過提升物流從業者素質來構建優秀的物流從業者隊伍,從而為重慶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重慶市物流人才培養工作應當重視實現培訓方式與培訓項目的多樣化,如實現學歷教學、校企合作培訓、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在職培訓等培訓形式與培訓項目的結合,在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企業資源以及行政資源的基礎上確保物流人才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
3.4推動信息化建設,搭建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
重慶市物流園區信息化建設應該從政府部門、物流企業和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理清政府部門與物流園區、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銜接關系,統籌規劃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的功能模塊,致力于實現信息發布、信息查詢、訂單處理一體化、倉庫管理智能化、貨物跟蹤全程化、客戶咨詢自動化及綜合服務等功能,提高重慶市物流園區運營效率和物流服務水平。同時,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物流園區公共信息平臺看作地方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來進行投入和建設,集中力量建好物流信息公共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匯集來自國內外的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貨物流和人才流,實現物流的高效完成,提升重慶市物流園區的服務水平和效率,增強其集疏運功能和擴散輻射能力。
綜上所述,重慶物流產業在發展中仍舊面臨著一些問題,直面這些問題并對重慶物流產業發展對策做出分析與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重慶物流的發展不僅要求重慶市能夠將物流設施的完善和物流環境的優化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需要通過扶持本土物流企業以及優秀的物流企業的發展來提升我國物流園區的競爭力,同時需要深化與腹地城市和港口的合作來實現重慶物流產業業務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后勤工程學院后勤信息與軍事物流工程系/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