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皆峰
大型制造企業物資戰略協同問題的研究
文/鄭皆峰
大型制造企業的物資管理分散在不同的部門,采購、合同、倉儲之類的相關部門各自制定各自的戰略,彼此在戰略上缺乏良好的配合。本文在把握原則的基礎上,以物資為主線,對各個部門的戰略方向進行整合與協同,讓物資管理的相關部門能夠更好地配合,能夠為企業帶來良好的外部效果與內部效果。
物資管理;戰略協同;采購管理

企業戰略既包括決定整個企業方向的發展戰略,也包括細化到各個部門的職能戰略。對于大型制造企業來說,整個采購供應流程的工作量巨大,每一項物資都需要通過標準化流水線的操作來完成。在此過程中,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各司其職,在功能上互相配合,但是由于每個部門的關注重點不一樣,導致很多采購過程不能按照最有效、最科學的流程來進行。如果各部門之間的戰略不能做到有效協同,就可能出現不同部門互相制約,增加溝通成本。對內部情況及外部環境的戰略協同必要性分析,既能夠梳理目前情況,又能夠反應關鍵問題,也能夠讓企業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戰略協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1企業物資管理戰略現狀
某制造企業的物資管理主要由需求計劃部門、采購部門、合同部門及倉儲管理部門組成,該制造企業的生產規模在行業中處于龍頭地位,物資需求量巨大,各相關部門業務量大且繁雜,工作人員較多,溝通和處理主要按照現有的標準化流程,缺乏彈性與靈活性。雖然該制造企業有標準的處理流程,但具體的業務處理由各個部門按照各自的部門戰略制定實施方案。戰略制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反應在日常的業務銜接中。因為各部門戰略的差異,經常會導致一項物資供應在各個部門的優先級別各不相同,各個部門互相掣肘。由于木桶原理,這些問題直接導致整個流程的速度和效率大打折扣。
對目前各部門之間的戰略實施的內部效果與外部效果進行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目前進行戰略協同的必要性。
2.2內部情況分析
需求計劃部門以降低庫存、快速響應為主要目標,主要關注滿足需求的及時性,以保證生產、降低缺貨風險為主要戰略目標。但招標采購環節以保證物資質量,降低采購成本為戰略目標,按照這個指導方向,優先選擇的供應商并不一定是能最快速度響應需求的供應商。兩個部門戰略方向的差別,導致了對采購過程中的關注重點各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馳,從而使得部門之間的配合存在障礙。
2.3外部效果分析
各部門之間的戰略差異也導致了企業戰略實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以企業的供應商為例,目前與供應商直接接觸的部門有供應商管理部門、合同管理部門,最合理的情況應該是重點物資得到重點關注,對于風險、供應流程、效率、需求滿足程度等都給予較高的關注。
但是現實情況卻有所差異。供應商管理部門對供應商的分類是通過采購物資的ABC分類與供應商績效為導向,對采購A類物資的供應商進行重點管理,面對績效評價較高的供應商優先采購。但是在合同管理部門,對供應商的重視程度主要是以合同標的額以及供應商的公司規模等為導向,而且合同管理部門的戰略方向是嚴格控制風險發生。這就導致一些供應商在兩個部門的評價體系里面定位相差較遠,供應重點物資、績效優秀的供應商在合同環節反而不能得到重視,不能優先處置,導致整個采購供應流程的效率整體降低。
同時,這種現狀也給企業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外部效果,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不良,造成了企業對戰略合作伙伴、戰略供應商的關系維護出現問題,供應商管理部門經常會接到合作伙伴對于企業其他部門業務問題的投訴,如合同簽訂時間過長、需求響應時間太短等。戰略協同的缺乏降低了企業的形象,影響了合作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各個部門的戰略在出發點和基本方向上均未能統一協調,職能部門各自強調本部門的業務效果,忽略了整體的績效。如果能夠統一以物資的重要程度為主要參考對象,那么重點物資的采購流程就能得到更多的重視,優質供應商也能夠更好地與企業合作,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供應風險。
大型制造企業物資戰略協同的基本原則與發展方向可結合戰略管理的六大基本原則來進行把握。
3.1適應環境原則
產品質量和生產量、生產效率是制造企業的生存之本。各職能部門共同的目標主要是保證物資供應的質量與速度,保證生產環節順利進行。企業與重點物資供應商之間也應保持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無論對于哪個職能部門來講,能夠讓企業在外部競爭中保持優勢,都應該是主要的戰略目標。
3.2全程管理原則
對于物資管理的相關環節,應主要以物資作為關注的重點進行戰略調整,各部門以統一的物資分類作為指導方向,重點物資重點處理,常規物資管理以簡化管理流程為主。提高物資管理效率,抓住管理重點,統一戰略思想。
3.3整體最優原則
戰略管理要有全局性,追求戰略整體的效益最大化,以此為目標來對各個職能部門進行協調。整體的最優意味著一些職能部門要做出一定的妥協,例如需求計劃部門應更加注重與后續采購流程的配合,而非單純地追求降低庫存、降低缺貨風險,這樣反而縮短了可用的響應時間,往往讓不是特別重要的物資成為最為緊迫的采購任務。而合同管理部門也需要更加關注溝通和協調,承擔主動與其他部門溝通的職責,在整個過程中都關注對風險的把控,研究更加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合作模式與合同條款,而非一味地在現有基礎上要求嚴控風險,結果成為效率瓶頸。
3.4全員參與原則
在戰略協同的過程中要注意全員參與的原則,一方面要注重在制定過程中全員參與,聽取多方意見。另一方面在實施的過程中全員參與,將戰略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
3.5反饋修正原則
戰略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反饋實施情況,對戰略的方向進行修正。其實戰略協同的步驟本身就是一個對原有戰略進行修正的過程。
3.6從外往里原則
與企業戰略一樣,物資戰略的協同也應該綜合考慮外部因素,從外往里制定戰略協同的目標及落實方案。這樣才能夠讓戰略協同的效果真正體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讓企業能夠塑造出良好的整體形象。
物資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采購、合同、倉儲四個部門,如圖1。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都是為物資管理提供流程化、標準化的服務,物資管理相關部門的戰略協同也應該以此為共同基礎。物資管理戰略協同的整體目標應定位在如何能夠為企業提供更良好的物資供應,不僅包括內部配合,而且包含實施過程的外部效果。
4.1需求管理:探索創新,科學管理
需求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綜合未來生產的物資需求和各項物資的庫存狀況、平均供貨時間,提出需求計劃,提交給采購部門。需求管理部門的一般戰略目標是保障生產,服務生產。同時也應該看到,需求部門不僅是生產的重要保證,也是整個采購供應管理流程的起點。需求計劃的提報如果十分隨意,僅僅反映了目前的需求狀況,很難起到讓物資供應流程提高效率、保證效果的作用。

圖1 企業物資戰略協同的框架
需求管理部門應更加注重科學管理,在現有的流程上不斷探索、創新,通過對以往需求情況的梳理,提前預判,分類整理。對于需求較有規律的常規物資,可以定期打包提報需求,方便采購招標的工作;對于供應周期較長的物資,應提前預判,提報需求計劃,給后續環節留下充足的響應時間。需求計劃的科學管理能夠有效帶動整個流程的效率提升,為各個部門的良好配合打下堅實基礎。
4.2采購管理:提升雙向反饋功能
采購管理部門是物資供應的前臺,也是溝通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鍵部門。在以往的戰略中,采購管理主要關注降本增效,對于溝通的問題關注不夠,通常都是在接到供應商投訴之后,再去被動地溝通,尋找解決方案。雖然采購部門對主要的供應商非常熟悉,但是對于其他部門來說,只能了解供應商的供應周期、供應品類等有限信息。
采購管理部門應更加注重雙向反饋的功能,一方面,與需求管理部門配合,向戰略合作的供應商提供一些能夠預測的物資需求計劃,方便供應商安排供應計劃,另一方面,也需要將供應商的投訴與反饋進行分類、整理,與相應的部門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而不是每次出了問題再臨時尋找解決方案。雙向反饋功能能夠溝通采購與供應雙方,增進理解,促進溝通效率,也能為采購創造有利條件,促進與供應商的長遠合作。
4.3合同管理:主動溝通,提高效率
合同管理在嚴控風險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效率的提升。提升效率的關鍵點在于要注重與其他環節的相互配合。按部就班的合同管理很難與采購、需求等環節的差異化管理互相匹配,良好的溝通就成了合同管理提高效率的關鍵。例如對常規性、批量性采購的物資,可以在與采購部門溝通的基礎上,與供應商簽訂框架協議,提高供應效率。而對于重點物資、高值物資則可以簽訂戰略協議,降低供應的風險。
4.4倉儲管理:提升服務意識
倉儲管理與物資供應環節的銜接并不多,但是倉儲管理的驗貨接收環節是供應商評價的關鍵指標,倉儲量情況是需求計劃提報的主要依據。倉儲部門不能僅滿足于被動的、常規化的為物資管理提供數據支撐,更應該提升服務意識。
對于異常倉儲情況主動提示,對于常規消耗物資設立預警指標,能夠更好地與需求計劃部門配合;對于檢驗不合格的產品不僅要及時反饋給供應商管理部門,更應及時通知需求管理部門,決定是否重新提報需求計劃。良好的服務意識和主動溝通的工作方法能夠帶動整個流程的良性運行。
傳統的戰略管理主要以被動地完成部門工作為主要目標,關注部門的效果,忽視了整體的效益。戰略協同一方面要注重良好的外部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強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銜接與配合。以物資管理為主線的戰略協同方案制定,能夠使得各個部門的關注重點均以物資為出發點,避免了由于定位不同造成優先級的差異,導致整體的效率降低。在戰略協同的實施過程中,仍要堅守戰略管理的六大基本原則,提升主動服務意識,加強溝通,保證戰略順利實施。
[1]溫賀.集團企業內部戰略協同關系研究[J]鐵路采購與物流,2009.09.P39~40
[2]林正剛.企業戰略協同理論國外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No.21P189~192
[3]嚴麗娥.集團企業內部戰略協同應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2
[4]張萬春.關于企業戰略管理的整合思維[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P34~37
(中國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