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
補“創新”之短謀全面發展
馮潔
創新,歷來就是浙江發展的最核心動力。“十二五”時期,堅持將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浙江經濟轉型提質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站在“十三五”的新坐標、新起點上,浙江已進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高水平”的核心特征就是高質、均衡,底線就是“補齊短板,一個不少”。在眾多短板之中,“創新”無疑是拉動其他短板共同提升的關鍵所在。提升創新能力,激活創新動力,將是浙江搶占新常態下新優勢的重要支點。
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佳路徑,也是引領浙江繼續走在前列的根本保證。對此,浙江省委省政府早有共識,近年來,浙江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創新政策,優化創業創新環境,整體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以創新為動力,浙江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提質的節奏不斷加快,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四新經濟”不斷涌現,成為構筑經濟新增長動力的加速器。
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6位,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第2位,知識產權和專利綜合實力均居全國第4位,高新技術企業從3558家增加到771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396億元增加到4910億元,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創新平臺日趨成熟。在創新平臺的搭建方面,浙江擺脫原有創業園區發展格局,以“特色小鎮”作為全新著力點,并充分整合各類創業園、孵化器、創投基金等“加速器”,著力打造各類創業創新功能平臺。在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的基礎上,又相繼推出第二批42個省級特色小鎮。在日趨成熟的創業創新功能平臺體系之下,浙江以其市場發達、民資充沛、創投多元等優勢,構筑起全方位的“創客”生態體系,并以此帶動浙江產業的洗牌與升級。
創新政策日漸完善。“十二五”期間,財政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升級。浙江年度研發經費支出從494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僅2015年一年,浙江科技財政支出達258億元,撬動了包括企業和社會科研經費投入超過1000億元,占GDP的2.33%,高新產業對規上工業的貢獻率達55%。
在經濟轉型提質和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面前,浙江的創新能力依然是一大亟需補齊的短板。從總體上看,浙江的創新能力弱主要體現為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創新動力釋放不足,進而影響了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的進度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
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作為浙江經濟曾經的驕傲,“大而不強”的傳統制造業如今已成為壓在浙江經濟轉型提質道路上的一大重擔。長久以來,浙江的制造業依靠貼牌加工,缺乏品牌和核心技術,僅僅以低成本、低價格優勢作為市場競爭的籌碼。很明顯,這種發展模式如今已難以為繼,而這當中的根源恰恰是薄弱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這些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往往存在人才缺乏、研發能力弱的特點,盡管也希望通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來實現轉型發展,但囿于資金不足、市場競爭等顧慮,仍難邁出關鍵一步。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缺乏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已成為“浙江制造”邁向工業4.0時代的軟肋。當前,不少浙江企業正在為招不到優秀的技工而煩惱,一些企業雖然在設備和技術上下重金、謀革新,但其產品質量仍然跟不上。其背后的原因,并非設備技術不行,而是缺乏與之相匹配的熟練、優秀技工。一流技術工人的短缺嚴重影響著產品質量的提升和企業轉型發展的節奏,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一大瓶頸。
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創新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現象,突出表現在創新過程中,各類創新投入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配置的不盡合理,在政府部門和市場化部門之間配置的不盡合理,這直接導致了創新資源無法實現物盡其用。與此同時,創新成果的利用也不夠充分,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及成果的流動與交易還顯得不足,不利于創新動力的有效釋放。

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將創新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在這一關鍵的歷史節點,浙江必須戮力革新,全面加速提升創新能力,繼續深化創新驅動戰略,釋放創新帶來的發展新動力。基于當前創新能力不足背后的諸多問題與瓶頸,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發力,盡快補齊創新這一短板。
加強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任何創新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是人才隊伍的建設。對浙江而言,高端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的缺乏已成限制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障礙。必須看到,吸引頂尖人才的關鍵是要構建一個集人文、地理、資本、人力、環境等于一體的人才生態系統。基于此,一方面,要從根本上創造最優人才生態,在人才引進、產業集聚、平臺搭建、配套服務等方面綜合施策。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的實踐性。加大教育實踐尤其是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投入,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基礎辦學條件,優化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布局,同時需積極引導職業院校對接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推動高校專業設置和課程一體化改革。
打造創業創新生態系統。“雙創”熱潮之下,浙江已成為創業創新氛圍最濃厚的省份之一。以阿里系、浙商系、學院系、海歸系、草根系構成的五大主力成為創業創新的主體團隊,以特色小鎮、五大科技城、產業集聚區為依托的“眾創空間”成為創業創新的重要載體。要繼續發揮“雙創”的力量,以制度供給之“鞋”對接新型創業創新之“腳”,打造創業成本降得更低、創業氛圍更濃、創業資金對接更充分、全球高端要素更加聚集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創業創新動力的全面釋放,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促進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對經濟發展而言,技術創新資源往往是有限的。社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需要與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之間也往往是矛盾和對立的。合理的創新資源配置,有助于企業用有限的創新資源,獲取更多的創新成果。當前,受體制機制約束,創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還不夠充分,并已成為影響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應深入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促進創新要素資源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進行合理流動,實現創新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應充分運用大數據建立科技資源數據庫,使創新資源與產業發展、企業轉型形成有效聯動,形成合力培育創新產業集群。
培育企業創新內生動力。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落腳點,以企業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是一大重點。要營造一個有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市場微觀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并從政策支持、機制完善、資金扶持等層面為企業創新創造更優的環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要建立企業創新的倒逼機制。完善企業競爭機制,加大對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倒逼企業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尋求轉型升級新出路。與此同時,也要加大社會對創新失敗的容忍度和包容力,通過創新機制的完善,來消除企業投入創新的顧慮。
模式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所謂“三流企業做加工,二流企業做產品,一流企業做技術,超一流企業做模式”,當前模式創新已成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催化劑。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的新經濟成為政府和企業尋求發展新契機的“香餑餑”,而新經濟發展恰恰離不開新模式,企業在致力于技術創新的同時,更需關注模式創新,在商業模式、管理模式上另辟蹊徑,尋求創新的最佳著力點。產業升級同樣離不開模式創新,一次模式創新帶來的將不僅是一群企業,更可能因此興起一個全新的大產業,因此政府應從政策上對模式創新加以引導,及時把握模式創新涌現出的戰略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