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蔚青
滿足民生需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藍蔚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民生需求作為根本目的,這樣才能正確回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
近幾個月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工作的中心話語。這既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也是實現經濟工作根本宗旨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要實現這“四個轉變”,迫切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供需錯位這個最突出的問題,克服結構性失衡。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曾經開展過一場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大討論,成為撥亂反正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幾年來,隨著社會建設被提升到五大建設之一的戰略高度,又產生了一種認識偏差,把解決民生問題完全納入社會建設的任務。其實,經濟問題仍然是最大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民生問題仍然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民生需求作為根本目的,這樣才能正確回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問題。
(一)
從傳統的民生需求來看,衣、食、住、行都存在著供需錯位。
“衣”的供給早就完全市場化了,“衣”的消費有著愈來愈濃厚的文化色彩,高新技術對改善和拓展“衣”的功能作用不容小覷。但由于這些方面的要素供給仍然存在著不少缺陷,我們這個服裝生產大國傳統的大批量、低成本生產方式在高中低端市場和國內外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難免產能過剩。再擴大到“用”,中國內地消費者到境外大量采購日用品成為一道風景線,一些旅游者甚至把購物作為主要目的,成為最受國外商家歡迎的旅游者,導致消費需求大量外流,這一現象折射出我國內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結構性的,實質上是高品質和新功能的商品供給不足。
“食”的需求剛性最強,中國美食正名揚世界,潛在市場廣闊。但食品安全已成為溫飽之后全民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少人甚至產生了“什么可以吃”的焦慮,有關“有害食品”的傳聞也在互聯網上和微信朋友圈里大行其道,國人出境搶購奶粉已成笑柄并受到限制。各種食料的價格大幅度波動,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悲喜換位,明顯影響物價水平,也給糧食儲存和財政補貼帶來巨大壓力。中國美食的加工銷售和品牌建設都是短板,要風行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方面都存在質量、品種、品牌等的供需錯位問題。
“住”是家庭開支中占比最高的需求,住的水平是小康生活的標志,“住”的改善對消費的拉動力最強,但“住”的供需錯位也最嚴重。既有區域的錯配,國家希望引導農民流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鎮,農民特別是新一代農民工則向往發展機會多的大城市,以致房市冰火兩重天,三四線城市去庫存艱難而一線城市房價再次暴漲;又有層次的錯配,保障房供應不足而普通商品房過剩;還有層次和區域的雙重錯配,不少保障房建于交通不便、配套不全的地段,導致空置;再加上政策一度錯配,頭痛醫腳,用限購商品房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保障房供應不足的問題,使城鎮化和小康群體的改善型及多居所需求對內需的拉動作用大大削弱。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行”是具有多樣性選擇的需求,也是供給政策對需求結構影響最大的領域。出行者的選擇首先考慮便捷,舒適和經濟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供給方則要考慮成本和效益;政府更加關注的是整個交通系統的效益和有效的管理。由于道路資源的有限、改造的難度、管理的復雜和環保的制約,出行難、停車難成為許多城市的突出問題,只有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圍。近來網絡約租車受到的普遍歡迎和引起的激烈爭論,也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對既得利益產生沖擊,因此不僅要堅持民生需求導向,而且要有考慮周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圖/金川
(二)
更高層次的民生需求隨著全面小康的實現不僅成為全民性的需求,而且面臨日益強烈的公平要求。近年來,政府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許多地方已經做到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文化服務等的城鄉全覆蓋。但歷史形成的巨大的服務質量差距,造成公共服務領域普遍的供需錯位。城市名校嚴重超載,學區房價格驚人,而農村中小學卻大批撤并;三級醫院擁擠不堪,醫生疲于奔命,號販子乘機牟利,而不少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卻缺少用武之地;城鎮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而農村敬老院大量床位閑置;省市老年大學人滿為患,而不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卻遭閑置……優化資源配置面臨著提高質量和實現公平兩個不可或缺目標之間的矛盾。這些問題都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而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和“僵尸企業”幾乎都是生產中間產品的,它們不是為了直接滿足民生需求,因此很容易為了出“政績”、保就業而生產,而且其中不少是可以靠財政補貼維持生存的國有企業,但它們所浪費的資源又影響了民生需求的滿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根據真正的民生需求來決定取舍。通過關停并轉改變企業的“僵尸”狀態,才是解決這些企業職工民生問題的真正出路。
使供給適應需求,達到供需平衡是市場機制的基本功能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靠行政命令解決問題,更不能讓某些因誤讀馬克思主義而產生的教條成為維護狹隘的局部利益的意識形態工具,成為深化改革的絆腳石。共產黨人必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滿足民生需要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改革成敗得失的標準。凡是既不能為滿足人民需要提供產品和服務,又不能通過國際貿易盈利創匯的絕對過剩產能(不同于由于世界經濟低迷而一時相對過剩的產能),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現優勝劣汰,決不能違背經濟規律人為維系,讓其再消耗寶貴的資源,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要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有效引導其占用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流向供給不足的領域。凡是供不應求的商品和服務,都需要逐個分析、找出原因、對癥下藥,通過精準到位的改革消除要素流動的障礙。由于行政壟斷導致民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必須堅決打破壟斷,給供給方松綁,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對于抑制合理民生需求的過時政策法規,要抓緊修改廢除,放開供給。對于貧困和困難群體缺乏支付能力的基本民生需求,要通過精準扶貧由政府“買單”予以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有助于鼓勵創新,鼓勵提高投入要素的質量,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敏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作者為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資深委員、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