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金融辦金融發展處
加快區域金融改革創新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浙江省人民政府金融辦金融發展處
要通過改革實踐,實現金融供給端改革與實體經濟供給端改革的聯動、金融結構變化與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聯動,進而實現以高質、高效、低成本的浙江金融服務于正處在變化中的浙江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經濟領域熱門話題,也是破解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之舉。浙江金融改革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已是全國金融改革試點最早、改革成果最多、改革創新最活躍的省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金融支持,更需要金融改革的密切配合,只有做到實體經濟和金融兩個領域供給側的改革聯動,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和需求變化。具體而言,金融如何更好地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近年浙江金融改革創新實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浙江金融改革創新需要做到“五個進一步”。
長期來,浙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2014年,浙江本外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72.4%,2015年占76.1%。也正因為有如此高的銀行信貸占比,浙江曾被稱為全國資金洼地。當經濟發展進入下行通道時,浙江以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結構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用風險不斷上升,貸款增速逐年下降。從浙江近四年貸款增速看,銀行貸款增速每年都在下降,2015年甚至首次出現貸款增速低于GDP增速情況。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預計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下去。穩定浙江經濟增長亟需尋找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需要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斷優化金融供給結構。

2012年以來浙江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和浙江GDP情況
一是推動區域性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充分利用浙江擁有72家交易所的資源優勢,推動浙江省股權交易中心創新發展,實現創新創業和地方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浙江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浙江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專業優勢,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規范發展大宗商品、文化藝術品等交易場所,豐富交易品種,更好地發揮融資、定價等功能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股債結合的融資優勢,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以七大萬億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推動更多企業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及“新三板”、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擴大銀行間市場債、非上市公司債發行規模,爭取率先試點永續債、綠色債及戰略新興債等新債種;繼續配合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工作。
三是進一步優化信貸投向。加大對浙江涉及“一路一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點項目支持,圍繞全省經濟發展大局,加強七大產業、“四換三名”、“兩美浙江”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投資。
四是支持“補齊短板”。大力支持綠色、“三農”、小微企業、扶貧等薄弱環節的資金保障,加大對高附加值及高端制造業以及供不應求產業信貸支持力度,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推動形成浙江特色。
我國對金融業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在金融制度供給方面主動作為空間非常有限。近年,隨著我國金融改革試點不斷推進,地方政府也相應獲得了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的機會。浙江自2012年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以來,已形成溫州金改、臺州小微金改、麗水農村金改以及義烏貿易金改等四大國家金融改革試驗區。四大金融改革試驗區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如溫州在建立征信長效體系、完善風險處置機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臺州在信用保證基金、信用信息平臺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果;麗水農村金改經驗逐步得到推廣,全省14個縣(市)納入國家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寧波在政保合作方面成效顯著,推動全省建立19個政保合作項目;義烏貿易金融、嘉興科技金融、德清金融后臺等改革創新也取得積極成效。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浙江在金融制度供給方面探索出了一些經驗,但與當前浙江經濟領域面臨形勢的復雜性以及對金融服務提升的迫切性相比,區域金融改革還需不斷深化,尤其是金融制度供給方面,還需加大創新力度。
一是繼續做好各項區域金改統籌推進工作,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要求,進一步明確各項金融改革的年度重點,力爭每年都有新突破。
二是做好各地金融改革經驗總結及推廣復制,推動金改成果惠及全省各地,積極借鑒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經驗,盡早將有關改革成果復制到浙江。
三是向上爭取更多國家試點。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將衢州和湖州列入綠色金融試點區域,完善綠色金融運行機制,爭取衢州、湖州列入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點。
四是穩步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嘉興科技金融創新和長三角金融后臺建設。
金融產業發展和金融資金保障是金融供給能力的兩大基礎。浙江在資金保障方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與資金保障在全國地位相比,早些年浙江對金融產業發展培育力度不夠,更別說將金融作為戰略性產業來重點打造。“十二五”以來,浙江加大了金融產業發展能力培育和提升的力度,如“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大浙江金融產業發展,補足地方金融發展短板的目標。2015年,浙江省政府又編制出臺了浙江金融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打造浙江萬億金融產業的發展目標,并明確重點推進五大金融產業、四大金融平臺、三大區域金融布局的大金融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圍繞重點平臺戰略目標,啟動錢塘江金融港灣專項規劃編制,謀劃建設全省最重要的金融戰略平臺。因此,“十三五”金融領域需要重點做好金融產業和錢塘江金融港灣兩項規劃實施工作。
一是結合“十三五”規劃實施和七大產業發展,推動一批金融產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力爭全省金融產業增加值增速達8%以上。
二是圍繞打造浙江四大戰略平臺,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編制發布錢塘江金融港灣總體規劃,指導有關市縣區做好分區規劃,統籌推動規劃實施,逐步打造全國一流的財富管理中心、新金融創新中心。
三是推動浙江新設一批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除浙江網商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外,繼續向國家爭取民營銀行試點。在非銀金融機構方面,爭取新設一批保險及非銀機構,做好科技保險公司等新設機構的報批及籌建工作,加快全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盡快啟動省級融資擔保機構組建工作。
四是做強做大現有法人機構。對已獲批的寧波東海海運保險公司、金通證券公司、裕隆汽車金融公司、杭銀消費金融公司、義烏金融租賃公司、溫州資產管理公司和物產集團財務公司等機構,加快工作推進力度,力爭盡早投入運營。探索建設“浙江金融云數據大平臺”,為法人銀行機構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抓好現有法人金融機構的改革、發展。推動浙商銀行、浙商證券、杭州銀行等機構加快上市,推進城商行和農信社改革創新,做強做大總部金融機構。
從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關系上看,金融供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信貸總量與區域GDP兩者比率關系。從浙江近年信貸余額占GDP的比重來看,浙江每百元GDP信貸資金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也高于廣東、江蘇和山東。2014年底,浙江百元GDP信貸資金占用為177,全國平均水平為136,廣東、江蘇和山東分別是125、111和84。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浙江金融供給效率需要進一步提升。究其原因,除了有部分信貸資金流向省外這一原因外,還存在部分信貸資金空轉、流向虛擬經濟的情況,信貸資金與實體經濟需求精準對接程度不夠。根據測算,如果浙江信貸資金與GDP比重提升到全國平均水平,浙江GDP還可以增加30%左右。因此,需要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利用大數據手段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一是提升金融服務觸達范圍和效率。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業務,利用互聯網技術在渠道觸達、數據收集和分析以及技術上的成本優勢,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和提升金融供給效率。

圖/新華社
二是積極發展新金融業態。繼續抓好金融特色小鎮建設,提升品牌和集聚效應,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堅持創新發展與風險防范并重,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發揮互聯網金融聯盟等行業組織自律作用,推動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標準,逐步建設以杭州為龍頭的全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
三是發揮產業基金和各類政府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引導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私募證券、并購基金等各類私募基金在浙江集聚。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提升小微、三農金融服務。
四是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環境。繼續加強定價管理,加大違規收費查處力度,引導減費讓利,推動降低融資成本。通過利率市場化、降低民營銀行準入、注冊制等方面改革,推進金融服務業轉型,引導資本流向支持創業創新、培育消費等新型需求。發揮資本市場作用,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浙江爆發了資金鏈、擔保鏈風險,在“兩鏈”風險的處置過程中,浙江銀行業不良率不斷上升。截至2015年底,全省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1808.5億元,不良率2.37%。在此期間,浙江非法集資行為、惡意逃廢債現象也出現了上升態勢,有的企業主用“跑路”、“假死”等方式企圖逃避償還銀行債務責任,浙江金融環境、特別是信用環境受到較大破壞。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等任務,要求推動“僵尸企業”出清,短期內浙江金融風險還將繼續暴露,加上浙江部分商業銀行經營已經出現虧損、不良化解能力持續下降以及向總行爭取不良處置政策空間減少等問題,浙江維護金融環境的壓力仍然較大。為此,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破解企業“兩鏈”風險癥結、促進企業優勝劣汰的工作機制。加強重大“兩鏈”風險企業的協調處置工作,全力開展困難企業分類幫扶,引導銀行全力開展困難企業分類幫扶,引導銀行機構不抽貸、不壓貸,對“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守住不出現大風險事件的底線。
二是繼續加快不良貸款處置。推動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創新,探索不良貸款證券化和收益權轉讓試點,全省銀行業在前四年大力處置基礎上,繼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銀行機構要把握不良貸款暴露節奏,多措并舉打好不良貸款處置“攻堅戰”。
三是動員組織浙江上市公司力量,實施針對性并購重組,同時引入國內外有先進技術管理的專業團隊,進行創新式重組。
四是做好非法集資處置工作,對交易場所、網絡借貸平臺等重點領域開展風險排查,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證券活動,全力做好區域金融的穩定。
五是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推動建立打擊逃廢債省級部門聯席機制,開展嚴厲打擊逃廢債專項行動,全力維護信用環境。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浙江金融改革創新,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貫穿始終,通過改革實踐實現金融供給端改革與實體經濟供給端改革的聯動、金融結構變化與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聯動,進而實現以高質、高效、低成本的浙江金融服務于正處在變化中的浙江經濟,為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