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妮(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長沙410005)
黃芪對胃癌前病變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響
黃葉妮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長沙410005)
目的觀察黃芪對胃癌前病變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水平,PGⅠ/PGⅡ(PGR)值的影響,探討黃芪治療胃癌前病變的機制。方法選取2015年1~7月該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0例,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予以黃芪治療,對照組予以傳統西藥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復發率及治療前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R值。結果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PGR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治療組PGR值升高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黃芪能影響血清PG水平,使PGR值升高,說明黃芪治療胃癌前病變的機制與PG相關。
黃芪;胃腫瘤;癌前狀態;胃蛋白酶原類;藥用制劑
胃癌在我國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年來其發病率與病死率一直居前[1]。胃癌的發生過程一般認為首先是在致癌因子(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發生炎性反應,然后慢性炎癥引起黏膜腺體減少,導致萎縮性胃炎,接著出現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直到發生癌變[2]。臨床上,>80%的胃癌患者均患有萎縮性胃炎,因此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關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變[3]。胃正常黏膜向胃癌轉化的過程即為胃癌前病變,目前有相當多的理論研究針對其展開,而中藥黃芪對胃癌前病變的治療作用越來越引起重視,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嘗試應用黃芪來治療胃癌前病變,并得到了普遍認可[4-5]。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一種胃蛋白酶前體,無活性,主要由胃底腺主細胞分泌,依據PG在免疫原性與生化特性上的差異,常分為PGⅠ與PGⅡ2個亞型,PG合成后大部分會進入到含有大量酸性胃液的胃腔,并在此逐漸轉變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中,僅有約1%的胃蛋白酶能透過胃黏膜的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7-9]。本文通過觀察黃芪對胃癌前病變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PGⅠ/PGⅡ(PGR)值的影響,來進一步探究黃芪治療胃癌前病變的具體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7月本院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7.7±4.6)歲;病情(依據胃鏡及病理分級):輕度9例,中度17例,重度4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48.2±5.3)歲;病情(依據胃鏡及病理分級):輕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診斷標準臨床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病理明確有腸化或異型增生者。病理組織學病變分級診斷標準采用我國制訂標準與悉尼系統的直觀模擬評分法,選用輕度、中度、重度3級分法。
1.1.3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內鏡下為慢性萎縮性胃炎;②病理檢查結果提示有腸化或異型增生者;③年齡18~60歲。(2)排除標準:①確診為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胃黏膜存在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已有惡變者;②其他系統惡性病變可能導致消化系統轉移者;③其他影響生存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等;④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等系統原發性疾病者;⑤法律或精神上有殘疾無法配合者。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1)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口服0.5 g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批號:50800106),每天3次;口服20 mg奧美拉唑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501100),每天2次;口服0.2g甲硝唑片(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50127),每天3次,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2)治療組給予黃芪治療,處方為30 g黃芪,水煎服,每天1劑,分別在早晚飯后30 min后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戒酒、戒煙,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治療后隨訪半年,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復發率。
1.2.2觀測指標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近、遠期療效及癥狀改變情況,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胃脘灼熱、口苦口臭、惡心嘔吐、大便黏滯等癥狀變化,將其依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分別計1、2、3分。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時肘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后放入-80℃冰箱貯存,以待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PGⅠ、PGⅡ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由北京美康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提供)說明書操作。
1.2.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病理復查不典型增生由重度轉為輕度,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不典型增生由中度轉為輕度,或由重度轉為中度。無效:臨床癥狀及病理無改善者??傆行?(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兩組復發率比較隨訪半年,治療組復發率為6.7% (2/30),低于對照組的26.7%(8/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R值比較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組PGR值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4,P<0.05);對照組PGR值較治療前也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1,P<0.05);治療組的PGR值升高程度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Ⅰ、PGⅡ及PGR值比較(±s,n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Ⅰ、PGⅡ及PGR值比較(±s,ng/m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n 治療前PGⅠ PGⅡ PGR治療后PGⅠ PGⅡ PGR治療組對照組9.25±5.60a9.18±4.73ab30 30 79.24±17.80 80.05±16.07 9.54±3.01 9.57±3.66 8.31±5.91 8.36±4.58 45.98±16.97 46.27±16.61 4.97±3.03 5.04±3.51
目前已知胃癌前病變進一步演變可導致胃癌,但尚不清楚胃癌的發病機制。對于胃癌前病變的治療西醫至今無特效藥物,而中藥的療效逐漸受到重視,已成為研究胃癌防治方法的熱點。胃癌前病變被定義為胃黏膜從正常向胃癌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具體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10]。其中,萎縮性胃炎是最常見的癌前疾病,明顯增加了發生胃癌的概率[10]。目前,關于胃癌前病變的理論研究比較多,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嘗試用中藥黃芪來治療胃癌前病變,其效果得到了普遍認可。
黃芪是傳統的益氣中藥,最早收錄在《神農本草經》中,黃芪性溫,味甘,有補氣固表,益氣補中,斂瘡生肌,利尿排毒之功效[11]。目前研究認為,黃芪抗腫瘤作用機制包括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機體的氨基酸代謝、抗衰老、抗菌[12]、抗腫瘤血管生成、保護肝臟、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及直接抑制腫瘤生長作用等[13]。但是,目前對于黃芪治療胃癌前病變的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研究表明,血清PG可作為反映胃黏膜的功能與狀態的有效指標,分為PGⅠ與PGⅡ[7]。PGⅠ主要在胃底的頸黏液細胞與主細胞產生,另外,PGⅡ還由賁門腺、胃竇幽門腺與十二指腸Brunner腺分泌產生[9]。幾乎全部的PG都在胃內產生,PG分泌合成后大部分進入到胃腔,只有1%左右的PG可穿透胃黏膜毛細血管壁到達血液循環,因此,胃黏膜在組織學上的功能與狀態可通過血清PG水平來體現,血清PG水平發揮著類似“血清學活檢”的作用[14]。本研究結果發現,黃芪治療組的療效較對照組好,且復發率較低。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G均有不同程度的特異性改變,表現為PGⅠ下降、PGⅡ明顯下降、PGR值升高[15-16]。
綜上所述,黃芪能有效地抑制胃癌前病變的發展,其療效優于傳統西藥治療,同時還可減少復發。黃芪能影響血清PG水平,使PGR值升高,說明黃芪治療胃癌前病變的機制與PG相關,其具體作用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1]徐巧蓮,萬小勇,杜燕,等.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在胃癌篩查中的價值[J].胃腸病學,2012,17(10):614-617.
[2]Correa P,Piazuelo MB.The gastric precancerous cascade[J].J Dig Dis,2012,13(1):2-9.
[3]張衛東,孫曉,牛愛軍.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在胃部疾病應用價值[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3,24(4):12-14.
[4]仝欣.黃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藥理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5):1246-1249.
[5]張國用.中藥黃芪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20(6):1059-1060.
[6]杜囚鵬,曹建彪,郭漢斌,等.胃蛋白酶原亞群測定與萎縮性胃炎相關性研究及效價比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1(1):64-71.
[7]吳志成,陳娟,何敏,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對胃癌早期診斷的應用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8):786-787.
[8]熊軍,王宗喜,郭輝,等.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在萎縮性胃炎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10):1844.
[9]華嘉臨,張藝,黃飚.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診斷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價值[J].山東醫藥,2010,50(37):16-17.
[10]Kim N,Park YS,Cho SI,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in a Korean populationwithout significant gastroduodenal disease[J].Helicobacter,2008,13(4):245-255.
[11]李文建,宋佳佳,王潤田.中藥黃芪抗腫瘤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9(1):64-68.
[12]顧恪波,孫佳芝.黃芪及其提取物抗惡性腫瘤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7):1431-1432.
[13]尹波,候續偉,李迪諾,等.黃芪提取物誘導人胃癌SGC-7901細胞凋亡的機制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30(6):112-114.
[14]黃語嫣,陳衛昌,高楠,等.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在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4):332-333.
[15]付明生,潘淑賢,許蘭濤,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對胃癌的診斷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5):420-422.
[16]程清.血清胃蛋白酶原對胃癌早期診斷的意義[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28(1):67-6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7.035
B
1009-5519(2016)07-1058-02
(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