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榮昌區人民醫院,重慶402460)
護理管理對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影響
王敏(榮昌區人民醫院,重慶402460)
目的探討規范化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對控制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該院進行手術治療的3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6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基礎上進行規范化的手術室護理管理。術后兩組患者均隨訪1個月,觀察醫院內感染情況及手術室相關因素。結果兩組患者經出院1個月隨訪,觀察組患者的感染率為8.1%(13/160),對照組為20.6%(33/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手術時間超過3 h、術前30 min未應用抗生素及手術時有參觀者等是引起兩組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且不同高危因素引起感染發生率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培訓、無菌操作和垃圾分類處理等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能有效防止手術室醫院內感染,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交叉感染;手術室;護理工作/組織和管理;感染控制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科室,是臨床外科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承擔著實施外科手術、搶救重癥患者的職責[1]。然而,由于醫療技術的日益多元化,各種手術器械、麻醉方法等新技術的出現,使消毒滅菌工作的難度增大;此外,由于患者對手術的需求越來越大,手術室也面臨著連臺手術的情況[2]。因此,如何防止手術室醫院內感染已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醫院內感染的全稱是“醫院內獲得性感染”,指患者在就醫、住院或醫護人員在工作期間被微生物感染所導致的感染性疾病[3],包括有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患者在住院2 d后出現的感染及有潛伏期的感染,并且由住院時超出平均潛伏期之后出現或感染與住院直接相關。本院近年來通過規范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在控制手術室醫院內感染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均為擇期手術患者;(2)排除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能與人正常溝通者;(3)無嚴重心、肝、腎疾病者;(4)年齡大于18歲者。將320例患者按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60例。觀察組收治時間為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對照組收治時間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觀察組中男98例,女62例;年齡18~76歲,平均(47.6±11.8)歲。對照組中男103例,女57例;年齡18~80歲,平均(48.7±12.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術室護理管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包括護理人員的基礎手術室護理管理知識培訓,對醫療器械和護理人員進行消毒等[4]。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規范化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1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完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制訂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包括器械的清潔、消毒、保養,手術室日常管理、手術的準備、開展等方面均進行統一規定,以保證后續護理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實[5]。
1.2.1.2加強護理人員培訓2014年3月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培訓,培訓內容涉及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多個方面,并針對新進護理人員與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結成“對子”,以老帶新,提高工作效率。培訓每周進行2次,每次1 h。
1.2.1.3重新布局手術室根據實際情況,對手術室的各個區域進行重新劃定,分為非無菌區、相對無菌區和無菌區,每個區域用明顯的標志分開,并貼上告示條提示。同時,各類手術設備要根據手術要求放置在相應區域,不允許放置雜志和廢舊器材[6-7]。對于手術的種類應根據感染手術和非感染手術進行嚴格的區域分割,避免感染性手術的污染。將感染性手術患者集中在某幾個手術室進行。
1.2.1.4無菌技術操作對于手術室全部耐高溫和耐潮濕的物件,均采用高溫壓力滅菌法,溫度為121℃的高溫壓力蒸汽,每次消毒0.5 h[8]。同時,護理人員要每月檢查一次無菌物品的有效期,超出有效期的物品要及時更換。所有清創的銳器,如手術刀、剪刀等均應放入高壓無菌包中。同時,經常換洗護理人員的服裝、口罩,當手套有破損時一定要馬上更換。進行手術前醫護人員必須進行嚴格消毒。
1.2.1.5手術室廢棄物的管理對于手術室的垃圾,要進行歸類處理,分開包裝;對于醫療垃圾,要統一收集和存放;對于廢棄物和污水,要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進行無害化處理。一次性用品須于消毒后集中投放。對于患者在手術期間的排泄物和污物均要統一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醫療垃圾的投放要由專人負責,每次運走垃圾之后,要對存放點進行清潔和消毒。
1.2.2效果觀察兩組患者出院1個月后進行隨訪,確定是否被感染。同時,將手術時間,是否連臺手術,術前是否應用抗生素、是否有參觀者、是否導尿等因素與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引起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相關高危因素。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出院1個月內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出院1個月內感染率為8.1%(13/160),對照組為20.6% (33/1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156,P<0.05)。
2.2手術室相關因素對兩組患者發生醫院內感染的影響手術時間超過3 h、術前30 min未應用抗生素及手術時有參觀者等是引起兩組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且對照組患者感染發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室相關因素對兩組患者發生醫院內感染的影響[n(%)]
手術室是進行手術、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地,一般進行手術的患者病情都較為危重,需要更細致的照護,因此,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成果及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對手術效果和患者滿意度具有重要影響[9]。完善手術室的全面管理,避免在手術室護理操作中出現安全事故,是提高護理質量、防止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手術室的護理管理,理清導致醫院內感染的手術室因素具有重要意義[10]。
本研究結果表明,手術時間、術前是否應用抗生素及手術時是否有參觀者是發生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控制好這幾項因素,能有效控制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減少醫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效果。
手術時間越長,創口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也就越長,空氣中的各種細菌通過創口感染的概率也越大。因此,手術時間越長,醫院內感染的概率越大。本研究結果表明,手術時間超過3 h更容易發生醫院內感染;手術時有參觀者,則容易由參觀者帶來更多細菌,增加醫院內感染的機會;術前應用抗生素,能提前預防感染的發生[11]。
本院通過強化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積極開展護理人員培訓工作,從思想上統一認識,使其能積極認真地落實各項管理措施。其次,重新設置手術室布局,讓無菌和帶菌的物品能有效分隔,為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奠定硬件基礎[12]。此外,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妥善處理醫療垃圾,在日常手術室操作中實行嚴格的管理措施,有效落實手術室安全管理制度;多項管理措施共同開展,杜絕無關人員的參觀、縮短手術時間,使術前需要應用抗生素的患者數量減少,從源頭上杜絕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在采取手術室規范化護理管理措施后,觀察組患者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8.1%)較對照組(20.6%)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完善規章制度、加強培訓、無菌操作和垃圾分類處理等手術室護理管理措施,能有效防止手術室醫院內感染,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1]李寧.手術室護理管理對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干預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3):567-568.
[2]代敬紅.強化院內感染管理應用在改進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的有效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5):165.
[3]王玉紅.手術室護理管理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外醫療,2013 (3):137.
[4]胡承菊,張昌碧.手術室護理管理與院內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9):1425-1426.
[5]楊峰.手術室護理人員院內感染的預防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9):1135-1136.
[6]王小菊.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院內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相關性研究[J].華西醫學,2013,28(8):1172-1174.
[7]韋喜艷.手術室護理危險因素的分析及管理對策[J].北方醫藥,2011,8(3):88-89.
[8]楊春林.手術室護理管理與醫院感染控制的關系[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4,30(5):155-156.
[9]任覓葉,姚軍.手術室院內感染的管理與控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3(6):131-132.
[10]孫雪梅.預防手術室感染的護理綜合管理方法與效果觀察[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189.
[11]王英.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對醫院感染的控制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71):217.
[12]王素娟,胡煒,張學利,等.脊柱外科手術發生醫院感染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5-117.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3.062
C
1009-5519(2016)13-2108-02
(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