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英,郭紅蓮,蔣先仲(重慶市三峽庫區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防治研究所405400)
構建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機制的思考*
李賢英,郭紅蓮,蔣先仲△(重慶市三峽庫區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防治研究所405400)
【提要】我國現有醫學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現行醫學院校教育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人們對醫學人才的需要,構建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機制成為當下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該文對如何構建新型的醫學人才培養機制并與現行的醫學院校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有效對接等進行探討。
教育,醫學;院校,醫學;培養機制
隨著衛生事業的發展及人們對醫療健康要求的提升,我國現行醫學人才培養體制,特別是醫學院校教育體制的弊端顯得較為突出[1-5],如院校教育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醫學畢業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低,醫生整體人文素質不足,低年資醫生“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力不足等。為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并解決上述存在的現實問題,作者設計了新的培養機制,并就新機制的運行模式進行探討。
1.1設計原則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以治病救人和維護健康為主要目的。因此醫學學歷教育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培養具備醫學“三基”的合格畢業生;(2)培養形式應“寬口徑、重實踐”;(3)培養具備“嚴格要求、嚴謹態度、嚴肅作風”的合格畢業生。
1.2改革學制設計醫學專科與本科教育為主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學歷教育架構。其中醫學專科(高職)教育學制由現行的3年延長至4年,以培養全科醫師和醫學技術、輔助、基礎管理人才為主要目的。醫學本科學制仍沿用傳統的五年制,以培養專科醫生、高層管理人才為主要目的。
1.3改革招生的專業格局現行醫學類招生的專業分得太細,容易造成專業之間的壁壘,不利于醫務人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與配合,也造成醫務人員知識面狹窄、認識高度有限。本著“寬口徑、重實踐”的原則,在專科(高職)和本科層次的醫學類專業設置全部以“醫學專業”來招生,即以大的學科門類來招生,亞專業的區別通過在培養后期進行專業分流或住院醫師規培來實現。
1.4改革培養模式改變現行醫學學歷教育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格局,采取以實踐為導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新格局。
2.1學制安排專科(高職)、本科學制安排見表1、2。

表1 專科(高職)學制安排表

表2 本科學制安排表
2.2學歷教育內容安排學歷教育的內容包括實踐能力、理論知識、綜合素質等3個方面:(1)實踐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在醫院相關科室輪轉時動手能力、對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對文書的處理能力、對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等。(2)理論知識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臨床、醫技、護理、管理等方面最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3)綜合素質主要考查學生的作風、態度、溝通交流能力、道德素質、考勤、組織、紀律等方面。
2.3學歷教育載體安排學生的全部學習階段均在醫院完成,學校統一管理,院校協作。承擔教學任務的醫院必須是二級以上醫院,由高校的附屬醫院或教學基地承擔。學生可以在不同醫院、不同科室間輪轉,由學校統一調度。
2.4新模式的實施由高校在附屬醫院或教學基地設立教學點,提供足夠的教學場地和住宿、后勤保障。醫院和學校協作共同完成以下工作。
2.4.1教師派駐及學生管理高校按照派駐醫院學生的實際,每一個輪轉科室至少配置一名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管理。該教師的配置相對固定,屬于高校人員,其主要承擔以下職責:(1)監控和考評學生在輪轉科室實踐活動;(2)安排和指導學生的“三基”學習;(3)承擔學生在其科室輪轉期間的學生管理工作;(4)協助并規范其所在科室的實習生、進修生、規培生教學管理工作,承擔教學秘書職責;(5)參與其所在科室的實際工作,掌握基本工作流程、提高實踐能力,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實現從理論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
2.4.2輪轉科室輪轉科室為學生提供帶教平臺,協助和配合高校派駐教師做好科室的帶教及教學管理工作,并為派駐教師以進修生的身份參與實踐工作提供學習提高的平臺。
2.4.3學生的學習安排學生在醫院日間學習分為3段:(1)上午在輪轉科室參與實踐學習;(2)下午在教學點參加派駐教師組織的專業課及基礎課的學習指導活動;(3)晚自習由學生自行學習和消化實踐活動及理論指導的內容。理論課參照學校學習指導大綱和考核標準,由派駐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來完成。專科(高職)學生在第1學年主要在一些醫技、職能管理、護理單元進行輪轉;第2、3學年主要在內、外、婦、兒等臨床科室輪轉;第4學年在其比較感興趣的臨床、醫技、職能管理、護理單元進行輪轉,除護理單元可以由多個輪轉科室組成外(不超過3個科室),臨床、醫技、職能管理科室必須在選定科室全年輪轉,無特殊原因不得隨意更換。本科學生的輪轉和管理要求與專科生相似,其區別主要體現在入學考試成績、學習指導大綱、考核要求較專科生的標準要更高一些。
2.4.4學生的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考核由學校統一組織,在畢業前必須全部完成并合格,否則不予畢業。學生年度考核通過率作為評價附屬醫院、教學基地及派駐教師工作的核心指標。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派駐教師和派駐醫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畢業。
2.4.5高校及學校教師角色的轉變學校不再承擔大規模的理論課教學任務,主要承擔招生、輪轉安排、教學點建設、師資管理、學習指導大綱和考核標準的修訂、學生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考核、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科學研究等任務,嚴把學生出口關。學校教師主要分為教學類和科研類。教學類教師由高校派駐到各教學點,承擔學生的學習指導、管理、日常考核、綜合素質評價等工作,教學類教師需取得雙師資格。科研類教師主要承擔科研和學術工作,不再承擔理論課教學任務。學習指導大綱和考核標準的修訂,學校統一組織的理論考核工作,技能培訓及技能考核工作由學校另行組織和召集專門人員進行。
醫學專業專科畢業生可以進入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規培,培訓合格后取得全科醫師注冊資格,主要從事全科醫學工作。醫學本科畢業生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參加住院醫師規培工作,根據其規培志愿可以選擇任意專業參加規培。培訓合格后取得相應專業注冊資格,主要從事相應專業醫學工作。
醫學畢業生如果要進入臨床診療崗位(走醫師系列職稱)就必須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否則不得準入。如果其希望從事醫技、藥學、護理、職能管理等工作,可以不參加住院醫師規培,只要其畢業后在二級以上醫院相應專業進修滿1年,即可參加相應類別如護士、藥師、技師等資格或職稱考試。合格者可準入相應崗位或晉升相應職稱。
醫學是實踐科學,要培養優秀的醫生應在幾個方面進行思考:(1)學校要以實踐為導向設定學習和考核標準,安排學習進度,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修訂以適應醫學發展的需要[6];(2)學校必須嚴把考核關,只有完成規定任務的學生方可畢業;(3)學校派駐醫院的指導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醫學知識,讓學生獲取的知識能跟上醫學的發展;(4)學生要盡早進入臨床實踐[7]。按照學習大綱、考核標準,在指導教師和帶教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培養自學能力強、基本功扎實、綜合素質較高的醫學畢業生。構建合理有效的醫學人才培養機制是解決當前醫學教育與實踐脫節、醫學畢業生綜合人文素質不理想、醫學畢業生成才周期偏長、醫師隊伍人數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看病難等問題的重要抓手。
[1]陳佳龍.新時期醫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6):1065-1066.
[2]包毅敏,包蕓,劉瑞,等.從執業醫師考試結果反思醫學本科教育[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4(增2):734-736.
[3]張麗紅,姜淑蘭.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5,36(6):489-490.
[4]肖松舒,屈夢園,袁樂,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7):16-17.
[5]徐斌,康更潔,孫利.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三結合教學法對提升研究生在腦血管病領域培養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卒中雜志,2015,10(4):366-368.
[6]王道珍,鄒揚,李萍,等.以能力為導向的序貫化臨床醫學實踐教學模式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6):49-50.
[7]陳穗俊,青永紅,王淑珍,等.早期接觸臨床對醫學生培養的促進作用[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5,33(3):3-6.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4.053
C
1009-5519(2016)14-2247-02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一般項目(Cstc2012jjA10163);重慶市衛生局醫學科研項目(2012-1-110)。
△,E-mail:kjk2010@qq.com。
(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