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韓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經濟中產能過剩、資源配置效率低、可持續發展差等問題逐漸凸顯,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新常態”成為我國經濟結構改革的導向,而作為經濟結構改革驅動力量的供給側改革從產品質量、產業驅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等方面對供給側的改變提出了要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必將受到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主題的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影響。資金作為企業運行的血脈,它的來源渠道,融資資本成本的高低,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將影響到企業的長足發展。而在供給側改革大潮中,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合理、高效融資對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企業資本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2.51/F121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長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經濟結構失衡、環境問題、經濟質量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诖?,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緩經濟增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成為經濟改革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為解決經濟發展中質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
一、供給側改革的經濟背景
在企業層面,我國企業存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資金的邊際使用效率不高、消費供給市場不匹配、杠桿率較高等問題。這樣的企業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解決這些問題、進而實現國民經濟結構轉型而展開。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當前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企業生存環境艱難。企業的生產成本是由多個方面復合而成的結果,其中用工成本、技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都是其中影響較大的方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增加較多。而技術成本方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和增加規模效應,會加大技術設備的投入力度,更新勞動生產率,而面臨的問題是,現實生產中,技術的更新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也較高,可能造成企業更加沉重的負擔。
(二)企業資金的邊際使用效率不高
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我國政府推出的四萬億救市計劃,極大地拉動了信貸行業的發展。以鋼鐵、水泥行業為例,這些建材行業投資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家產業振興政策的刺激和扶持、貸款條件寬松化造成了這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并且拉動了債務杠桿率的攀升,造成產能嚴重過剩,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消費供給市場不匹配問題日益顯現
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市場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日本馬桶蓋、韓國彩妝哄搶、進口奶粉等事件都表明我國國內產品市場供給側不能滿足我國消費者需求。由此可見,我國消費并不是缺少市場,而是缺少能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市場。產品供給側已經不能再僅僅考慮如何把“蛋糕”賣出的問題,而要開始考慮如何把“蛋糕”做好,轉變供給理念,吸引消費者消費的問題。
(四)杠桿率較高,不利于風險防范
從經濟實體角度出發,政府、企業、居民三個實體中,政府和企業的杠桿率都較高。政府杠桿率方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在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迅速。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明確將債務率不超過100%作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整體風險警戒線,而2015年我國全國地方政府債務的債務率實際已達86%,且該數值是以小分子大分母為口徑計算,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經接近臨近水平。雖然我國企業總體杠桿率在下降,可國有企業杠桿率卻是攀升狀態,我國資源配置的錯位可見一斑。
而作為資源配置機構的銀行,隨著經濟的下行,虧損或倒閉的企業數量增多,銀行壞賬率也呈逐年遞增趨勢,具體如圖1所示。而銀行壞賬率上升會影響到其業績和生存,所以銀行會選擇催收貸款并謹慎放貸,銀行的自主選擇也會一定程度使杠桿率下降。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去杠桿已是經濟運行周期的客觀要求。
二、供給側改革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
企業層面,供給側結構主要從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放松行政監管、提高企業創新活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能力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
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供給側改革著力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稅負的降低將使企業擁有更多的自由資金可供自身支配,增加企業資金流轉能力和應對風險、把握機遇的能力,使企業有更多的主動權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去改善自身資本結構。
(二)放松行政監管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
行政監管的放松意味著政府將從制度層面減少對企業的管制、釋放微觀市場的活力,也就是說政府將簡政放權、更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以更高效配置資源。可以看出,供給側改革意圖通過監管的放松和政策性調整干預的方式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而達到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
對企業而言,放松監管意味著市場活力的增加。在資本市場構建方面,市場活力的釋放意味著資本市場融資方式多樣化和融資渠道的增加,這有利于企業更加便捷地獲取資金。但另一方面,監管放松對企業而言也是挑戰,它意味著市場更加自由的競爭,這就要求企業有更敏銳的視角把握市場動向,對所處行業環境有更敏銳的嗅覺和應變能力,以便其能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發展。
(三)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能力。當前我國社會融資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方式為主,其中間接融資體制主要還是以銀行為主導。而此種融資體制目前主要致力支持傳統行業和大型企業的發展,對我國創新行業態度較為保守,支持力度不足。對創新行業支持大多是直接融資類屬的風險投資機構,這些行業目前間接融資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我國整體的融資結構還有待完善。經濟新常態要求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質量,鼓勵企業創新。
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融資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經濟新常態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的發展要求,要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從鼓勵創新的角度出發,供給側改革一方面優化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系,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將加大對直接融資體系市場的構建,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多層次融資體系主要由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新三板市場以及場外市場構成,已經初步形成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但對創業新興板塊的支持市場仍然缺乏,隨著未來資本市場體系的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板、以及場外市場交易制度的完善,我國將構建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融資體系。而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融資體系對新興行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可以增加企業直接融資途徑,方便企業更快捷融到資金。
三、供給側改革大潮下企業合理調整資本結構的應對策略
(一)企業投資政策調整
供給側改革必然對企業的投資政策產生影響。根據企業財務管理中企業融資的以投定籌理論,企業的投資政策改變也會對資本結構的調整產生間接、深遠的影響。投資政策的變更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戰略性投資政策調整
企業的戰略性投資是指影響到企業長遠發展的投資,一般以擴大企業生產經營為中心,以調整企業產品更新換代、企業多元化經營等方式為依托,耗費巨大的全局性投資。供給側改革下,政府鼓勵小微型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因此對于那些本身素質良好、發展潛力大、處于新興產業的企業來說,供給側改革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企業應當抓住機遇,擴大戰略性投資。相比起間接融資,戰略性投資巨大的資金需求、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使企業更容易在直接融資市場獲取資金,企業應當利用供給側改革降低直接融資成本這一良好機遇加大原創性自主研發的投入,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實現企業內涵發展方式的升級。
2.技術性投資政策的調整
對于那些資源占有率較低的企業,可能自身不具備擴張條件,因而這些企業可以選擇轉向技術調整方面的投資。主要還是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維持現有生產技術狀態的前提下進行簡單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短期投資。供給側改革中,國家政策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且銀行稅率下調、直接融資門檻的降低等對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企業融資時應當利用這些政策的優勢,爭取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以達到合理融取資金的目的。
(二)企業融資政策的調整
供給側改革對于企業融資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就是著力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因而對企業融資而言具有天然優勢。2015年,我國央行五次降準降息的政策調整使企業借貸資金的成本降低。這一政策對那些在資本市場融資有困難的企業,為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有很大優勢,而且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對企業而言也會降低企業直接融資的門檻。因此,考慮到負債融資財務風險的存在,企業還是應該在考慮到負債節稅效應的同時,考慮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優化企業資本結構,使企業在低風險下長久地運作。
主要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2]樓繼偉.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 21-23.
[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