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云(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430072)
社交媒體中的數字敘事
徐振云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430072)
分析社交媒體的涵義與類型和社交媒體傳播形態的3大特征,研究敘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總結社交媒體中數字敘事的基本特征,即創作內容以敘事者本人為中心、創作者合作化、敘事文本多元化、敘事效果追求互動性與沉浸感,以期在此基礎上探尋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數字敘事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前景與隱憂。
社交媒體 傳播特征 敘事系統 數字敘事
近年來,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催生了新型的語言交際模式,數字敘事也在社交媒體中嶄露頭角并迅速發展。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運用網際網絡和通信技術將傳播變成互動對話的媒介,可以滿足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等社交需求。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以其快捷性和分享的便利性實現實時雙向溝通。按照網民使用群體的差異,社交媒體主要分為以下6種類型:網民合作類型,如維基百科;博客和微博類,如推特(Twitter)、新浪微博;內容創作社群,如優兔(YouTube);社交網絡,如臉書(Facebook)、微信;虛擬游戲世界;虛擬社交世界等。在我國,微博、微信為社交媒體的典型代表。
社交媒體的傳播形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簡明、方便和低門檻使用,參與平臺種類眾多。其中,手機作為隨身攜帶的移動私媒介,契合用戶生活節奏快、零碎時間多的特點,便于激發大眾參與社交媒體互動的熱情,使用戶能隨時隨地實現分享。第二,開放性、互動性和較高的言論自由度。利用社交媒體發起和參與話題討論,即時感較強,回復率較高,受眾互動熱情也高。第三,社交媒體有著爆發式的傳播強度和速度,傳播范圍也很廣。
社交媒體是大批網民自發創作、編輯、傳播并進行反饋與互動的平臺。社交媒體有兩個支撐基點:一是使用者人數眾多,二是用戶的自發、主動操作。技術支撐使互動模式和社交媒體的互動應用更加成熟,社交媒體因此能賦予網民更多主動權,滿足用戶需求,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此基礎上,用戶的自發、主動操作便更加順理成章。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是社交媒體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敘事學(narratology)是“關于敘述、敘述文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講述故事’的文化產品的理論”[1]。
敘事系統(narrative system)是指在敘事學理論研究對象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敘事統一體。敘事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敘事者、敘事文本和敘事技巧。敘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見圖1。其中,敘事者(narrator),主要是指敘事文本的表述者。敘事文本(narrative text)是指敘事者用一種特定的媒介或通過混合的媒介敘述故事的文本形式。它不僅包括書面文字,還包括聲音、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敘事技巧(narrativetechnique)指文本構成的技術性要素。
圖1 敘事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及其結構圖
故事(story)是以特定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素材。敘事文本與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很大不同,敘事文本并不等同于故事,有各種不同的敘事文本,講的卻是同一個故事,如將流行的連環畫敘事文本制作成動畫片,雖然兩者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敘事文本卻不同。故事又由行動者、行動、素材、事件和事件邏輯等構成。行動者、行動、事件是敘事文本故事中最基本的單位。行動者(actors)指在敘事文本中履行行為、動作的行為者,并不專指人。行動(to act)指引起或經歷一個事件。在敘事系統中,事件(event)主要是指從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素材(fabula)主要是指按一定順序串聯起來的行動者行動過程中的事件。素材集合事件、行動者、行動三大基本因素。因此,素材是完整的、系統的敘事文本基本的組成單位,并最終構成整個敘事文本。事件邏輯(logic of events)指將敘事文本中的素材組合為事件遵照的規則和邏輯。
隨著互聯網用戶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原有的媒體形式迅速發生變化,網絡成了所有媒體的傳遞方式,囊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思{特?朗德(Knut Lundby)將數字敘事稱為媒介化故事,認為信息時代,故事的一切過程,從創作、發行、傳播、觀看、觀后交流互動到社會影響的形成等,都與媒介息息相關[2]。社交媒體則是多屏合一的新信息時代的私媒介形式。依據敘事系統的基本框架,社交媒體的敘事系統其敘事者是所有參與應用社交媒體的用戶。社交媒體敘事文本可以是博客帖子、維基文章,也可以是播客文件、優兔附件、鏈接等。以維基百科為例,詞條的翻譯、雙關語說明、主體摘要梗概等,都是敘事文本的組成部分。
在Web2.0時代,用戶開始創作內容。因此,社交媒體的用戶不僅喜歡消費專業媒體內容,更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信息的創作者與傳播者。用戶在使用新社交媒體過程中,因為有隨手拍、隨手發的便利,帶有強烈個人印記的敘事文本得以廣泛傳播。但由于用戶的專業性和嚴肅性相對欠缺,發布的內容總體質量較低。
3.1原創敘事文本多以敘事者本人為中心
社交媒體的數字敘事是由敘事者使用計算機等工具組織事件和素材創作出來的數字敘事文本,涵蓋形式多種多樣。首先,在數字敘事內容多以敘事者本人為中心。約翰?哈特利(Hartley John)和凱利?麥克威廉姆(McWilliam Kelly)將社交媒體發布的個人故事解釋為普通人利用數字媒介創作的與本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短小視聽故事[3]。這種敘事文本的篇幅通常很短,如新浪微博字數以140字為上限;而推特、優兔、微信或土豆網上的原創音頻、視頻文件往往也不過短短幾秒到數分鐘的時間。數字敘事將敘事和自我表達的主動權和樂趣交到社交媒體的廣大用戶手中。
總體而言,社交媒體數字敘事的發布渠道、平臺和創作工具多集中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內容多集中關注敘事者本人的個人故事、生活內容和狀態,注重表達敘事者本人的看法和觀點,不關注宏大的主題或者抽象的意識形態,專業性與學術性不強,娛樂性與大眾化卻更加凸顯;敘事技巧沒有傳統作者創作的作品那么技巧高超,也沒有完整、系統的創作理念貫穿始終。
3.2創作作者的合作趨勢
社交媒體上的故事創作群體大多是非專業人士,其創作動機往往是由于對某個主題或者話題的關注。敘事者使用的創作工具和設備往往簡單易學,軟件免費,易獲取,因此內容創作成本低廉。這使社交媒體的數字敘事有了蓬勃發展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因此,社交媒體成為“粉絲文化”的典型代表。社交媒體中的敘事文本往往并非專由一人創作完成,而是在眾多參與者的互動中逐漸完善。創作者合作的趨向明顯,故事結局常常無限延伸,反過來吸引越來越多的敘事者參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敘事者參與創作多以義務勞動或志愿者的形式出現。這種業余團隊對專業創作團隊形成一定的壓迫感。
3.3敘事文本的多元化
社交媒體環境中的數字敘事表現為同一故事有不同的敘事方式。如將同一故事內容分散在多媒體網頁和其他各種媒介上,將其制作成現場表演、粉絲小說、電影、音樂、電視節目、連環畫、電腦游戲、網頁內容、DVD等。例如,《天龍八部》是大家熟知的金庸先生的重要代表作,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公開播放的電視劇版本已經超過6個。2007年4月4日,同名網絡游戲由搜狐暢游研發,作為一款武俠角色扮演游戲在中國發行。手機版游戲則在2011年推出,在微信游戲中也能搜索并下載。同時,百度貼吧的天龍八部吧中,同人小說《反天龍八部》《天子星空之蕭峰》等,則是1000余部作品中的代表。與《天龍八部》原著相關的各類型敘事故事在社交媒體上交相呈現,滿足了眾多粉絲的內心訴求。
3.4追求互動性與沉浸感
追求敘事過程的互動性與敘事效果的沉浸感,是由社交媒體的特性決定的。迅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及環境為互動操作與沉浸感體驗提供了便利條件。用戶只有參與其中才能感興趣并持續應用;用戶只有從敘事文本中獲得沉浸感,才能提高應用的忠誠度與參與創作和互動的積極性。麥斯威爾? E. 麥庫姆斯(Maxwell E. McCombsMcCombs)等人的研究證實了議程設置猜想的成立:大眾媒介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量或突出報道某些問題,能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認知[4]。社交媒體作為當前受眾應用范圍廣泛的平臺,議程設置理論也是適用的。其數字敘事包括博客與跟帖等以網絡為傳播載體的協作形式。正是這種互動性成就了社交媒體。而數字化的敘事使社交媒體的議程設置有路可循。數字敘事的數字技術是數字敘事存在與蓬勃發展的前提條件。它強化了受眾在接受敘事文本過程中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從而使受眾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傳播過程,并有可能在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實時實現角色互換。一些知名作品與作者的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讀者渴望了解的消息,為讀者解答或解決一些問題。這種互動反過來更加吸引讀者參與,使其能夠更自然地融入群體。
綜上所述,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為個性化數字敘事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技術環境與社會環境,傳統媒體與精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因此譽之為一場創作與閱讀的民主化革命。但是,社交媒體以敘事者自我為中心、創作合作化、敘事文本超媒體化、敘事效果追求互動性與沉浸感等敘事特點產生的真實而深遠的影響,還有待今后觀察。
注釋
[1][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
[2]Knut Lundbу. Editorial: mediatized stories: mediation рersрectives on digital storуtelling. New Media & Societу,2008(3):363-371
[3]Hartleу John, McWilliam Kellу , Вurgess, Jean. The uses of multimedia: Three digital literacу case studies.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08(128):59-72
[4]Maxwell E. McCombs, Donald L. Shaw.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2):176-&
The Digital Narrative in Social Media
Xu Zheny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nalyze the meaning and types of social media, and clarify three features of social media; study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narration system; then summariz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narrative in social media, namely the content is narrator-oriented, the creators are cooperative, the narrative texts are diverse, and the narrative effects emphasize interactivity and immersion. On the basis of above research,explor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deep trouble of digital narrative i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Narrative system Digital narrative
G237
A
1009-5853 (2016) 03-0110-03
徐振云,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3級博士生。
201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