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駿

摘 要:再生稻是水稻一種古老的生態類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桐城市也有再生稻生產的傳統,并在新形勢下得到發展。該文介紹了桐城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優勢,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再生稻生產進一步發展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品種篩選和集成,積極研制窄輪水稻收割機等。
關鍵詞:再生稻;現狀;對策;桐城市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055-02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頭季稻收割后,利用有效的溫光資源、采用適當的栽培措施,使割后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萌發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再生稻是水稻一種古老的生態類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桐城市也有再生稻生產的傳統,并在新形勢下得到發展。
1 生產現狀
水稻是桐城市主要農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70%以上。從溫光資源來看,桐城市水稻生產是一季有余,二季較緊,適宜條件下,種植一季稻后再收獲一季再生稻是有把握的。20世紀初的前幾年,桐城市部分農戶嘗試種植再生稻,品種主要是汕優63、協優63、培兩優288等,最高年份的2005年全市再生稻面積超過400hm2,全部為普通農戶小規模分散生產,一般頭季產量7 500kg/hm2,二季產量3 750kg/hm2左右。隨著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生產發展,普通農戶生產經營比重大幅下降,目前桐城市70%以上土地實現規?;洜I,再生稻面積也隨之下降。開始幾年,種植大戶基本實行—稻一麥或—稻—油生產。隨著生產成本、用工成本的增加,他們發現種植一季麥子或油菜基本沒有效益,為節本增效,近幾年種植大戶們開始探索再生稻生產模式。
2014年,桐城市再生稻面積為220hm2,涉及21個種植大戶,頭季平均產量8 280kg/hm2,再生季平均產量
3 390kg/hm2。2015年,桐城市再生稻發展到340hm2,共有43個種植大戶參與再生稻生產,頭季稻平均產量為
8 640kg/hm2,主要品種有準兩優608、金優207、深兩優5814、Y兩優1號、兩優6326等,其中準兩優608及金優207分別為200hm2和105hm2,各占再生稻總面積的58.9%和30.8%,是桐城市再生稻主要品種。初步統計,2016年桐城市再生稻面積達510hm2,準兩優608占80%以上。
安徽鳳鳴農業循環經濟有限公司在青草鎮流轉經營耕地210hm2。該公司2013年開始種植再生稻,當年試種0.7hm2,頭季產量8 370kg/hm2,再生季產量2 865kg/hm2;2014年種植再生稻7.5hm2,頭季產量8 850kg/hm2,再生季產量2 940kg/hm2;2015年再生稻面積增加至22hm2,經省、安慶市、桐城市專家聯合測產,頭季產量為8 955kg/hm2,再生季產量達4 770kg/hm2,該公司3a來種植的再生稻品種均為準兩優608。
2 生產優勢
當前,種植業生產成本、用工成本不斷增加,生產用工、灌溉用水日趨緊張,積極引導發展再生稻對提高種植效益、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綠色增產具有重要意義。再生稻生產優勢表明以下幾個方面:
2.1 穩定頭季產量,把握了生產大局 桐城市再生稻頭季一般3月底播種,8月下旬收獲,可避開高溫、洪澇等災害,獲得穩定產量。從近2a生產情況來看,頭季稻產量基本在8250kg/hm2以上,與普遍栽培的中秈稻產量相當,這樣一來,即便再生稻欠收,無關全年生產大局,示范推廣風險較小。
2.2 省工省力、節肥節藥、低本高效 再生稻不需育秧、栽插、整田,生產操作相對簡單,在機收條件下,桐城市再生季稻產量在3 375kg/hm2左右,產值可達9 780元/hm2,用工、用肥、用藥、收獲等成本合計為3 750元/hm2,再生季收益可達6 030元/hm2。而桐城市一季小麥一般產量3 750kg/hm2,產值9 000元/hm2,成本5 700元/hm2,效益只有3 300元/hm2,一季油菜一般產量1 875kg/hm2,產值
9 375元/hm2,成本6 000元/hm2,效益也只有3 375元/hm2。尤其是再生稻用工很少,且與常規稻生產錯開了季節,可緩解當前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問題。
2.3 解決秸稈焚燒難題 再生稻頭季稻留樁較高,割后稻草量少,直接還田不會影響再生季生產。再生季水稻生長量小,稻草更少,割后更可直接還田。因此,發展再生稻生產能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實現稻草全量還田,推進水稻綠色增產。
2.4 再生季稻米食用口感好 由于再生季水稻生長期間晝夜溫差大、藥肥使用量小,其米質明顯優于頭季稻,食用(尤其是炒食)口感很好。將再生稻與無公害稻米、綠色稻米、有機稻米發展結合起來,更有廣闊的前景。桐城市豐瑞家庭農場2015年生產及收購再生稻谷10萬kg,加工的再生稻米上了專用包裝,并注冊了商標,走進了超市和糧油店,銷售價格達10元/kg,收益頗豐。
2.5 有利于冬季農業開發 再生季水稻生育期短,一般只有60d左右,10月下旬即可收獲。利用收獲后的冬閑田種植綠肥、蔬菜、飼草等,可改善土壤,豐富“菜藍子”、發展畜牧生產,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 存在問題
3.1 品種不優良 據調查統計,桐城市目前生產上再生稻品種有近10個,以準兩優608和金優207為主。準兩優608突出優點是再生能力強,有利于再生季高產,但其頭季米質較差、市場不好,且生育期長、成熟遲。金優207優點是生育期短,頭季成熟早、米質優,再生季稻米口感尤佳,但其問題是頭季產量低,效益差。其它幾個品種雖然各有特色,但也都不能在生育期、產量、米質等要素上實現最佳結合。
3.2 頭季稻收獲期過遲 這個問題很突出,帶有普遍性,是影響再生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選用的品種生育期長;二是頭季播期過遲,尤其是直播的,因氣候原因要到4月上旬末甚至中旬初才能播種,成熟期必然遲;三是頭季稻生產期間遇長期低溫、陰雨和寡照,生育期延遲,如2014年,頭季稻普遍在9月初才收獲,再生季必然難高產;四是機收的收獲期遇多雨天氣機械不能下田導致遲收。
3.3 頭季收割后壓植面積大 種植大戶規?;a水稻,收割只能采用機械,而目前的水稻收割機輪輻較寬,在土壤濕度較大的情況下,機收后的稻田約30%稻樁被機輪壓傷而不能再生稻苗,或者再生的稻苗不能成穗結實。這也是目前桐城市影響再生稻產量的重要因素。
3.4 生產管理不到位 具體表現在,頭季稻紋枯病防治不到位,頭季稻成熟時斷水遲、土壤濕度不理想,有的催芽肥施得過早,有的不施催芽肥。另外,不施促苗肥或施肥量不足,不施“九二○”、“花多樂”等生長素等都會直接影響再生稻產量。
4 發展對策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國家要將再生季水稻列入惠農補貼范圍,給予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等補貼,要明確再生稻加價收購政策,扶持再生稻米市場開發。農業、財政部門要對再生稻發展給予重點立項,對再生稻生產者給予資金扶持。
4.2 加快品種篩選和技術集成 科研部門要重視再生稻新品種的培育和創新。農技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再生稻品種篩選,并向種植大戶推薦生育期適宜,再生能力強,產量高,抗性好,米質優的適宜作再生稻栽培的優良品種;要研究集成組裝配套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從播期、育秧,到栽插、施肥、除草,再到病蟲防治、水漿管理、機械收獲等,形成完整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
4.3 積極研制窄輪水稻收割機 這是再生稻能否全面發展的關鍵之一。現行水稻收割機機收后輪壓面積達30%以上,如果將輪壓面積降至10%以下,可以提高再生稻產量25%,在不增加生產成本的情況下產量和效益可增加750kg/hm2和2 250元/hm2,這樣,再生稻必將迅速為廣大種植大戶所接收。期望農機部門能研制出像水田作業機(施肥、施藥專用)輪子一樣的窄輪稻田收割機。
4.4 加強示范引導和技術培訓 要逐級建立再生稻生產示范點片,組織各種形式的觀摩考察,發揮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要加強對再生稻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指導,切實解決生產上的實際問題,為生產者排憂解難。要總結再生稻生產典型經驗,開展表彰獎勵活動,不斷推進再生稻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