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李雅梅(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天津 300222)
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創建研究
王 瑾,李雅梅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醫學教育,德育為先。創建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支撐課程,探究課程創設依據及內容,研究課程教學模式與特色,最終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和教學模式,供高職醫學院校使用、非醫學院校借鑒。
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創建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載體,職業道德課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訓練的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創新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及教學模式,以適應高職教育和衛生行業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職業道德課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是急需研究的課題。
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包括愛崗樂崗、忠于職守的敬業意識;講究質量、注重信譽的誠信意識;遵紀守法、公平競爭的規則意識;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合作意識;刻苦學習、不斷進取的鉆研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學術界進行了廣泛探討,其中對職業道德教育方法與手段的研究較多。雖然目前已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及教學模式的研究較缺乏,特別是可供操作的“工學結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及教學模式甚少。因此,進行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創建尤為必要。
2.1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缺乏專門課程支撐職業道德教育
目前,部分醫學高職院校尚未設置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有的學校雖設有相關課程,但沿用傳統學科本位課程模式,追求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嚴密性,不能突破原來學科的束縛,很難實現多學科融合的醫學高職職業道德教育。
2.2課程教學模式滯后,可供操作的“工學結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少
在學科本位課程模式下,教師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教學,沒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職業道德教育須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這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是難點,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3教材建設空白,多學科融合的實用性教材少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使用的職業道德教育教材多依學科編寫,甚至使用本科教材,尚無多學科融合的實用性教材。
2.4缺乏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內容設置理論依據的研究
“工學結合”下的專業課程設置依據為項目驅動、任務導向,而針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理論依據目前尚缺乏相關研究。
鑒于目前我國高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缺乏課程及實施模式的現狀,我們在對醫學生職業道德“應然”與“實然”理論研究、調研分析的基礎上,依據道德養成規律,根據職業素質要求,參考醫學生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創建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及模式,供高職醫學院校使用、非醫學院校借鑒。
3.1依據道德養成規律
醫學職業道德的理論、規范、實踐等都是以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為前提,從而表現出人的道德行為。實際上,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行為,是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行動共同決定的。因此,我們提出課程內容設置的依據為:知(醫學道德認知)、情(醫學道德情感)、意(醫學道德意志)、行(醫學道德行為)。醫學道德認知就是對醫學道德原則、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醫學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醫學道德認知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在醫療實踐中對人、事、物的態度;醫學道德意志是人自覺地調整行為去克服困難,以實現一定醫學道德目的的意志力;醫學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醫學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動,是實現醫學道德動機的手段,也是一個人道德認知的外在表現。
3.2依據醫學生職業道德“應然”與“實然”
醫學生職業道德“應然”是指醫學生應具有什么樣的職業道德?!皯弧蓖ㄟ^理論研究而知,通過研究知曉什么是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應然”與“應然”的內在道德根據以及違背“應然”的后果等。醫學生職業道德“實然”是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皩嵢弧蓖ㄟ^對學生的訪談與問卷調查獲得。高職醫學生是高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對象,由于生源背景的差異,高職生的學醫動機、職業認知、職業心理水平有別于普通高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法也存在差異;由于培養目標不同,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也異于其他群體。因此,要進行“實然”研究。
3.3依據醫學生執業資格考試內容
醫學生執業資格考試中涉及的內容是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基本內容。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科目。如衛生法規中,針對醫務人員的有藥品管理法律制度、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母嬰保健法律制度、獻血法律制度、執業醫師法律制度、護士管理法律制度、醫療事故處理法律制度、中醫藥法律制度等。這些法規對醫德有明確規定,只有熟悉這些法律法規才能夠更好地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
在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應然”分析總結與“實然”調研分析基礎上,依據道德養成規律和職業素質要求,參考醫學生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設置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融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患溝通、醫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于一體,并對其進行高度整合。內容分為醫學道德認知、醫學道德情感、醫學道德意志和醫學道德行為4個模塊,并歸類學習單元,構建內容體系,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特點,為提升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醫學道德認知模塊教學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認識、職業態度和職業心理,從而達到認識職業、熱愛職業的目的。具體要使學生了解職業特點,熟知醫德的基本內容,懂得愛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髓,了解患者的內心感受,了解醫患關系,最終形成醫學道德認知。
醫學道德情感模塊教學使學生具有職業情感和職業責任,從而達到尊重患者、愛心奉獻、關心體貼和一視同仁的目的。要使醫學生對醫療衛生事業和服務對象懷有真摯的情感,具有職業責任感、義務感及職業崇高感,使學生樹立起“治病救人是醫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對患者一視同仁是起碼標準”等理念。
醫學道德意志模塊教學使學生具有職業理想與職業意志,從而達到慎獨自律和愛崗敬業的目的。要使學生把自己的職業作為奮斗目標,并具有在履行職業責任或義務以及在職業理想奮斗中克服困難和障礙的毅力,最終達到慎獨自律,在無人監督的場合也能按醫學道德嚴格要求自己。
醫學道德行為模塊教學使學生具有職業良心、職業榮譽、職業作風和職業信念,從而做到救死扶傷、盡職盡責、人道待患、保守醫密、審慎自律,將自律、人道、愛心、敬業等職業道德要求轉化成個人的自覺行動。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了“教”與“育”相融、校與院共育、知與行統一的系統化教學模式。
5.1理論課程的“教”與實踐課程的“育”相融
理論與實踐在醫德教育中常常脫節,因此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中做到了理論課程的“教”與實踐課程的“育”相融。理論和實踐課時為1∶1,兩者都分為醫學道德認知、醫學道德情感、醫學道德意志、醫學道德行為4個模塊,每個教學單元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課時也為1∶1。
5.2學校與醫院共育,知行統一
形成校院共育機制。學生在校期間請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走進學校,進行先進事跡報告和座談,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榜樣教育學生。在臨床見習、實習期間進行醫德教育,如開展床邊教學,結合醫療實際總結醫療服務中的經驗教訓;組織學生共同討論分析違反醫德規范、喪失醫療道德造成的事故,從而促使學生在思考中定位,自覺提高醫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最終使學生把外在的醫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醫德信念與品質,做到知行統一。
5.3系統化的教學與教育模式
課程在實施中做到了理論教學系統化、實踐教學系統化及3年不斷線的系統化教育。將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形成系統化的教學與教育模式(見圖1)。

圖1 我校系統化的教學與教育模式
G420
A
1671-1246(2016)1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