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胡玉婷
【摘要】 加強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發展建設是推動道路運輸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基礎。科技信息化主要向抓基礎、整資源、促應用和出人才幾個方向發展,真正的推動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事業穩步的向前發展,發揮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為切實保障民生的健康和安全,作出道路運輸行業應有的貢獻。
【關鍵字】 科技信息化 道路 危險貨物運輸 發展
到目前為止,我國國內的危險品運輸在鐵路、水路、航空等方面的限制較多,相對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機制也不夠完善。因此大量的危險貨物一般使用公路運輸,所以道路上的危險貨物運輸量在逐年生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危險貨物每年上路量約為2億噸,易燃易爆物品達到1億噸,劇毒物品也達到幾十萬噸,危險物品和事故發生量在不斷上升。這就需要我們對其加強管理,而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的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管理,我們已經建立了新的管理模式,采取科技信息化來推動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發展。本文將進行詳細介紹。
一、目前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信息化的基本情況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各級的交通部門按照信息化建設的總體化部署各項工作,制定了道路運輸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對信息化建設、管理、維護與使用方法進行了規范,為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信息化工作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是標準體系的確立,在“十二五”期間,制定了《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信息指標體系》《道路運輸電子政務平臺數據交換格式》《道路運輸電子政務平臺編目編碼規則》和《道路運輸電子政務平臺信息分類與指標》等技術標準,這將為運輸信息化建設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將推動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發展。其次是業務管理系統和信息管理建設,在“十二五”后,加大了道路運輸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力度,成立了道路運輸管理系統、道路運輸安全管理系統、道路運輸公眾信息服務系統等。道路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已全部安裝車載衛星定位系統,與全國公共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聯網聯控。實現了區域內外的聯網,并建立了一套覆蓋面廣、準確度高的完整數據,促進了信息資源的綜合和整理,并成立了新的管理方式,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創造經濟建設,滿足運輸業的各項要求,推動道路運輸的市場發展。再次是服務網站的建立,為推進道路運輸的信息化進程,創造良好服務網站建設,實現全網辦公,以往的手工操作變成了電子辦公,不僅方便了道路運輸的經營者,而且也提高了整個運輸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運輸企業的營運能力,促進了企業的現代化發展步伐。
二、道路運輸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工作
要想實現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的信息化從而推動整個運輸行業的良好發展,那么,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建立數據庫。統一建設區域的運輸戶、運營車輛和營業性駕駛員數據庫,實現區域內外信息的資源共享,并且融入國際運輸信息平臺,為各城市交通主管部門、運輸企業、從業人員和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服務信息。
2、加強無線數通信數據庫的管理力度。加快無線通信和遠程數據庫管理的可移動系統的使用和發展步伐,使其能夠很快的識別違法、違章車輛,提高道路執法的高效性、精準性和公正公開性,強化對道路運輸市場的監管能力,實現與公安、城管等部門的數據共享和協作,并實現運輸行業與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的經營行為、安全狀況、服務的質量的考核和質量的一個動態平衡管理。
3、全面推行電子運單。開發道路危險貨物運輸電子運單管理平臺,利用電子運單實現危險品運輸源頭保安、多家管控、信息共享、科學救援。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要求危化品企業托運人建立查驗制度,做到“四必查”,建立流向信息登記制度。電子運單信息管理平臺包括托運填寫、路檢路查、應急處置三個模塊,從源頭上避免了托運單位將危險品非法充裝和超載裝載等安全隱患,實現多部門聯合,有利于運輸市場進入安全發展的良性循環。
4、推進運政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運政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是行業管理的基石,著重實現全國道路運輸車輛信息共享是推進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信息化發展的關鍵。運政信息系統中的企業、車輛、人員信息,運營證的動態情況等,能夠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查詢,實現結果應用,發揮了管理效能,避免形成數據孤島。
5、培養專業人才。要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運輸事業建設水平,加強運輸信息化人才的隊伍,針對個別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培養,并采取一些必要的知識進行傳授,加強管理,并引進一些既懂交通運輸行業知識的,有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的專業人才。以提高信息化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實現道路運輸信息化的發展目標。
總結:綜上所述,道路危險貨物的運輸發展要從原來單個系統建設向建、管、用并舉階段轉變;要從分系統建設到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整合轉變;要從掌握基本情況向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要從簡單數據分析向大數據應用分析轉變。我們只有在道路管理中實現信息化,才能讓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不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徐文強,試論加快轉變道路運輸業發展方式路徑選擇[J],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2)
[2]朱喜龍,劉宇熹,我國道路運輸業發展狀況及其對策[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