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培養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針對一部分大學生忙而無獲、閑而無聊的時間管理現狀,幫助大學生掌握SMART目標管理法則、“四象限”法則、ABC分析法等科學時間管理法則,是實現有效時間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培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對學習和工作的規劃性、學會說“不”、積極休閑、遵循生活規律等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使大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大的進步與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時間管理 管理法則 管理習慣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22-02
大學生活是常留在心中的激情畫卷,是一段讓人用一生去懷念的青春旋律。從某種程度上講,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遠離了高考的硝煙,擺脫了父母的嘮叨和老師的叮嚀,可以天馬行空地追逐自己的夢想。的確高校的自主學習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然而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自由和權利,部分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大學生卻陷入了無聊的深淵。因此通過對當前大學生時間分配與安排情況進行調查,針對調查結果中發現的問題,尋找切實增強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有效渠道,引導大學生擺脫無聊的現狀,充實而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時間管理現狀調查及分析
通過對大一至大四年級學生課堂一句話問卷調查發現(請你用一個字或者一個詞,最多一句話,概括總結你的大學生活),針對時間管理,基本存在三種類型的大學生。第一種類型是忙有所獲,能夠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時間,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不斷提升自己。第二種類型是忙無所獲,面臨學業、就業等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看周圍同學都在忙,自己也不得不在忙碌中尋求一絲安慰。然而在忙碌中卻沒有收獲令自己滿意的結果和進步。第三種類型是閑而空虛,在無聊中蹉跎光陰,無所事事。
出現上述第二、第三種類型大學生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但大學生自身缺乏時間管理能力是不容回避的關鍵因素之一。其實,一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意識到浪費時間是不正確的行為,并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失落、懊悔,但卻苦于無法擺脫現狀。德國著名教育家博爾諾夫曾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者不僅需要給教育留下時間,也需要給教育者自身留下一定的時間;教育的第二個任務是幫助人們意識到擁有自由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進而努力地創造它且合理利用。可見,使大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同時具備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的重要意義。
二、有效的時間管理法則
所謂時間管理,即通過對時間的合理安排、控制、分配以及運用進而提高時間效率的管理過程。掌握科學的時間管理法則是實現有效時間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相對比較容易掌握且操作性較強的時間管理法則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SMART目標管理法則。S—Specific表示明確性,即清晰明確的目標;M—Measurable表示可衡量性,即將目標細化為可操作的,可衡量的小目標;A—Attainable表示可行性,即目標的可實現程度;R—Result-based 表示結果與提升學習、生活質量相關;T—Time-based表示時限性,即在計劃內的時間完成。因此,大學生踏入大學校園后,就應該了解自身的情況以及所處的環境,客觀地規劃好自己職業生涯的目標,并為之奮斗。
2.“四象限”法則。善用時間,不是用繁瑣的小事將時間填滿,聰明的時間管理,是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先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制定短、中、長期目標,然后再具體到定日計劃,對有限的精力與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力求做到效率最大化。此種時間管理的理論是由著名管理科研工作者科維推出的,他對事情的劃分是根據重要與緊急這兩個程度指標來進行的,一般可分成四個“象限”,如圖1所示。既緊急又重要的事情應該立即解決,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能放棄投資,緊急不重要的事情要學會拒絕,不緊迫也不重要的事情要懂得控制。
3.ABC分析法。將任務按重要性分為A、B、C三個等級,A類任務即非常重要的任務,應集中精力且投入大量的時間去完成好;B類任務指的是重要任務,應當制定規劃,不能投入太多的時間在它上面;C類任務指的是不重要的事情,對于C類任務更不應該花費太多的時間在上面。運用20/80法則,消耗20%的時間創造80%的效益,用最少的時間收獲最大的效益,充分掌握ABC分析法中的優先原則。
三、提升時間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具體的實踐中大學生是否能很好地運用上述時間管理法則,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良好時間管理習慣。時間管理,本質上指的是個人習慣方面的管理。要想實現有效的時間管理,前提條件是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彼得·德魯克作為管理專家曾經指出,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那么無論什么樣的技巧、能力、知識或經驗都無法造就有效的管理者。事實上,時間管理的問題根源并不在于時間本身,而在于管理者自己,問題不在于我們擁有多少時間,而在于我們是如何安排利用已有的時間。
1.對學習和工作的規劃性。宏觀上,大學生應該對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有宏觀的規劃。到達一座陌生的城市,需要城市地圖,踏入大學校門,面對五彩斑斕的大學生活,大學生需要一本描繪青春坐標和沿途風景的規劃地圖。這樣就不會在盲目與茫然之中徘徊,就不再是大學規劃了你,而是你規劃了大學。就微觀的每天、每周而言,給自己制定學習、工作計劃和目標,對所學和感興趣的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和記錄,且記錄要及時。依照個體生活習慣,應當選擇一天當中精力最旺盛、思維最集中的時間,處理最重要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會說“不”。通常來說,很多事情總會有一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無奈,確實在很多情況下自己原本計劃好的事情,會出現臨時性的變動。比如,朋友喊你打牌或是喝酒,會耗去你絕大多數的自由時間,在此種情況下,要學會適當的拒絕。同時要控制好時間,不要被無關緊要的事以及無聊的人所束縛。一個人只有學會說“不”,他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平時的業余生活中大學生往往不會拒絕別人。尤其對于那些希望融入集體生活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期待著這樣的生活,但在時間管理的交際技巧和觀念上缺少經驗,一般都是毫無顧忌地接受他人的提議以及請求。有時候其實不是自己的真實意愿,但很難拒絕或者推辭。實際上,根據自己的情況說“不”,是有效進行管理時間的必要條件。遇到別人的請求,不要馬上接受,而要量力而行,慎重考慮以后再做出正確的答復。
3.積極休閑。不同的休閑方式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休閑結果。極樂觀的休閑運動促進人際的交流、精神的陶冶和身心的放松,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能力,對認識有共同興趣喜好的朋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適當的休閑方式和正確的休閑觀念能讓人較為緊張的神經得以舒張,進而轉移了興奮中心,因此,休閑可以促進大學生調節心理負擔和釋放學習壓力,最終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積極的休閑是變相地提高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4.遵循生活規律?!皶r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規律”,大學生在分配各自的業余生活時,還要結合各自的生理規律合理地安排休閑和學習時間,這樣就會較為輕松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時間。已有研究表明,人不能無時無刻都保持較強的學習工作效率。由于人的差異性,每個人最佳的工作、學習時間段有所不同,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節律要有準確的把握,關注身心能量水平在一整天中的規律性波動,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同時,對于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要懂得適時地放下,給思維一個緩沖期。
時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筆財富。時間因其不可逆性、不可儲存性、不可替代性等特點,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善用時間這筆財富,則是一種對生命的經營。對于大學生而言,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長期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項目基金:遼寧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項目“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成因分析與干預機制”(ZS2014025)。]
參考文獻:
[1] 博爾諾夫著.李其龍等譯.教育人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許亞嵐,羅雄麟.培養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促進學風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2(9)
[3] 廖小平,孫歡.論大學生休閑教育[J].現代大學教育,2011(1)
[4] 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2001(4)
(作者單位:營口理工學院 遼寧營口 115014)
(作者簡介: 張世澤,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