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榮
摘 要:從高校圖書館的角度研究了構建“書香校園”理念的策略,通過舉辦“大學生讀書節”,成立圖書協會,舉辦名師講座,開展各類競賽等豐富學生讀書的氛圍,喚醒學生讀書意識。
關鍵詞:書香校園 策略 大學生讀書節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33-02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們從紙質媒介獲取信息時代轉向了電子信息化時代,從文字時代走向讀圖時代。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導致原來從單一化的理性認知走向了全面多維的認知,從早期的書本理性邏輯,走向直覺的讀圖時代,動腦、動嘴、動手全方位的認知時代。高校圖書館原來單純從紙質圖書提供服務的時代已經遠遠落后于讀者需求,從近期圖書館圖書借閱量的顯著下滑即可看出,讀者借閱量正在逐年降低,讀者借閱量大多集中在功利閱讀基礎上。例如:英語四、六級考試,教師資格證考試,公務員考試等,流行的文學類小說居多,對于傳統經典人文類的書籍借閱有限,專業類圖書較少。圖書館面對讀者需求的改變使其功能也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人們不再僅僅是從獲取知識這一傳統意義上要求圖書館,而是全方位地從感性、理性、直覺各方面去感知圖書館的存在和功能價值。圖書館作為構建“書香校園”的重要部門,研究圖書館構建“書香校園”的策略尤為重要。
一、“書香校園”的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時代對于知識的高度重視,對于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呼聲正在增多。同時,隨著社會的轉型,市場經濟正在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受到挑戰。人們的閱讀思維日益功利化,傳統以及現代的人文思維正在被功利教育所取代,應試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導致學生的閱讀大多以完成學業目標,達成目的為閱讀導向,極大地扭曲了讀者的心靈。讀者在一種有限的空間封閉的思維里定向學習,使得閱讀乏味,缺乏想象力和悅讀感。因此,“書香校園”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的。
“書香校園”最早由我國臺灣教育界提出,“新教育實驗”的倡導者朱永新教授認為,“書香校園”是指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閱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為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書香校園”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顯現,創建“書香校園”是現代社會精神家園的呼喚,是學校內涵及校園文化發展,提高高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以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載體,形成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1}。構建“書香校園”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核心理論——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夢想成真的有效途徑。即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他的“個性發展”強調,在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必須使人的多種才能、天資、意向、興趣、愛好等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關鍵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而學生自我教育有賴于學校千方百計地去提高學生精神境界,充實自身的精神力量,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些都是與讀書密切聯系的,因此,構建“書香校園”對實現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二、高校圖書館實現“書香校園”的策略
高校構建“書香校園”是一個生態系統,必須有聯系、有步驟、有組織地科學地實施。首先,圖書館要根據學校辦學特色與學校各組織機構二級學院緊密聯系開展實施。從新生入學開始與每個二級學院合作,將新生的入學教育結合,邀請各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或者各領域杰出代表,為學生做關于本專業發展方向的專題講座,以確立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方向,有了方向便可有針對性、有動力地進行學習。其次,圖書館成立圖書協會與團委宣傳部合作舉辦“讀書節”,圍繞讀書節可以開展讀書節系列活動,如:開展圖書找尋比賽,評選入館積極分子,評選“悅讀之星”,開展主題演講比賽、主題書吧推薦書目閱讀協會、新書展覽、漂流站、藝術作品展覽、讀書會、專題討論室等活動。
1.新生入學講座。圖書館應與各二級學院合作,開展好新生的入學教育,大一新生入學時懷著憧憬和喜悅的心態進入校園,這也是他們即將步入社會的前一站,在這四年里要做些什么以及將來自己踏入社會要做些什么不得而知。因此入學第一步應該讓學生知道本專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各學院可以邀請各專業優秀畢業生以及該領域杰出代表為新生做大學學習目標或者說人生目標的啟蒙,有了方向猶如黑暗中有了明燈,前進中有了方向。圖書館是學生在這個方向前進的重要場所,這里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以及人生智慧,這里是人類文明的寶庫。在入學初不單要進行專業啟蒙,還應當做好人生啟蒙,不僅在專業上要成才,在精神上更要成人。邀請人文學院老師在全校做人文教育的講座,以必修課的方式要求學生閱讀人文類經典著作,并做讀后感進行討論。精神的力量是無形的,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乃至一生。
2.成立“圖書協會”以及舉辦讀書節。“書香校園”理念需要以一系列相關活動為載體。而舉辦活動的前提必須要有相應的學生組織機構。因此,成立圖書協會尤為重要,這是理念得以實施的前提和保障。同時,還必須成立相關的下屬部門如:組織部、外聯部、財務部、宣傳部、編輯部、信息部等。各部門團結協作方能使協會良好運轉。圖書館協會屬于圖書館的執行機構,同時為了加大執行力度也可與學校團委以及學校宣傳部合作,圖書協會可以圍繞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來舉辦大學生讀書節,讀書節期間可以舉辦許多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讀書的積極性。例如:競賽的方式、演講比賽、圖書找尋比賽、評比“悅讀之星”、表彰“入館積極分子”、讀書會、專題講座等等。這些活動的獲獎者將統一在大學生讀書節閉幕期間進行表彰,閉幕式晚會由圖書協會組織舉辦,在學生才藝表演的同時穿插各類活動的頒獎儀式,閉幕晚會的舉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讀書節,參與到“書香校園”建設中來。
3.成立讀書會。讀書會是課堂教學以外,為滿足學生課余讀書愛好而成立的組織。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課余生活,拓寬學生眼界,培養學生愛好,陶冶學生情操而建立。學生可以通過各領域的讀書會閱讀該領域最新進展,以及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學生不同視角,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在組織上可以以作品為對象,也可以人物及其作品為對象進行討論,切忌理論性過強,枯燥、死板的要求,打擊學生積極性,要以興趣為導向,通過不同知識背景對所討論作品的理解,進而增進閱讀者之間的交流,通過一個人的發言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同時增進彼此了解。例如:《紅樓夢》的討論,可以從文學、詩詞、醫學、生命哲學等角度進行討論,在不同角度之間喚醒對這部名著的認識。這是不同知識背景下的交融與共贏,讓讀書會成為各專業各學院有學識的同學表演的舞臺,成為彼此展現的驛站,成為彼此溝通和了解的橋梁,讓生活和生命變得更加飽滿和充實。
4.推薦書目。大學階段是學生拓展思維,擴展眼界的重要階段,圖書館應與二級學院合作,提供專任教師所需的各類書籍,大學課堂與中小學課堂應有本質區別,大學課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灌溉,因此,專任教師可將課堂更多地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組織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前半段將該門課的基本概念及內容講解清楚,后半段只需設定課堂的議題,組織好課堂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前要布置好課程相關的書單,并要求學生課后到圖書館查閱相關的書籍,學生作為小組的代表要參與討論,必須進行充分準備,這一方式改變了學生被動消極的方式接受知識,轉而圍繞特定議題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尋找知識。圖書館專業類的書籍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利用。這一過程是兩種心理的變化,一是從被動的學習向主動學習改進,二是從昏昏欲睡的沒有學習任務狀態到自主學習狀態的轉變。
5.開展圖書找尋比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圖書館智慧的海洋里找尋屬于自己的財富,首先要學會找尋圖書的方法,圖書的排列都是有規則的,來到圖書館首先要明白的就是《中圖法》基本大類的劃分,例如B類為哲學宗教類,I類為文學類,O類為數理科學和化學類等。圖書排架是按照索書號順序來排列的,索書號由分類號、著者號、卷次號及版本號等幾部分組成,排架時先分類號,再著者號最后是卷次號及版本號。比賽的規則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個參賽者根據所提供的索取號找到對應的書籍,找到的冊數越多名次越靠前,最后獎勵前幾名參賽者,可以作為課外活動的學分。通過讀書找尋比賽,可以幫助學生對圖書排列的認知,可以更快速精確地找到屬于自己需要的圖書。
6.新書展覽以及漂流站。圖書館每年都有經費用于購置新書,這些著作是各專業領域最前沿的體現,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動向,在進入書庫前,有選擇性地將其在圖書館大廳先展出一個星期供讀者閱覽,再進入書庫上架。這樣更能引起學生對圖書館的興趣,可以不需要尋找就可以看到本專業領域的新動態,在沒有上架前就開始借閱流通,可以增加書籍的流通量。同時,設立舊書漂流站,將讀者捐贈的圖書統一安排在漂流站,需要的讀者可以取走,從而實現書籍的傳遞閱讀,提高書本的利用率,特別是每年畢業生離校期間,一些畢業生會將考研和考公務員類的書籍捐贈給圖書館,這部分書籍可用于漂流,捐贈者帶有自身的筆記能對后來的讀者提供參考,從而使書籍為后來者提供幫助。
7.評選“悅讀之星”表彰“入館積極分子”。高校圖書館的功能是服務讀者,如何讓書籍提高利用率是圖書館功能存在的關鍵,讓讀者遠離網吧的虛擬世界,走進人類文明寶庫的精神世界是圖書館人的責任,為了鼓勵讀者走進圖書館,同時鼓勵讀者借閱圖書,每年可以通過圖書借閱系統統計圖書借閱量,表彰借閱量前10名讀者;另外,也可以通過門禁系統查詢一年中進入圖書館次數最多的前10名的讀者。為了鼓勵學生讀書,與二級學院合作可以將這一獎項作為學院評獎評優的參考項目,在讀書節閉幕式活動中發放榮譽證書以及書籍類獎品,以鼓勵讀者再接再厲;同時,也為其他同學樹立好讀書榜樣。
8.藝術作品展覽。藝術可以喚醒讀者的創新意識,開闊讀者的眼界,美化讀者心靈,為了增強校園的藝術氛圍,圖書館可以和藝術學院合作,利用圖書館的空間定期展出作者作品,圖書館是讀者流動頻繁的場所,作品展覽于此有利于作品的宣傳,例如:學生的畢業作品展,作品匯集了作者大學四年才情、經歷、汗水。一幅幅靈動的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對讀者而言是美的享受,是人生的啟迪;而對于作者而言,作品在展出的過程中得到傳播和共鳴是對其努力最大的肯定,在這里欣賞者與被欣賞者對話,創作者與鑒賞者共舞,達到了藝術上的和諧與共鳴。這是圖書館藝術作品展覽功能的重大體現。
三、結束語
“書香校園”的建設是一個系統生態的建設,建設好這一生態有賴于學校師生、社會以及家庭的互相協作,使讀者形成一種終身閱讀的理念,是“書香校園”建設最終的理想。而本文正是從高校圖書館這一層面對“書香校園”建設進行策略研究的。
注釋:
{1}閆震普.“書香校園”概念解讀.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J],2013(2):1
{2}朱永新,林興.蘇霍姆林斯基與“書香校園”建設研究.集美大學學報[J],2005(3):11
(作者單位:臺州學院 浙江臺州 317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