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若貝 張靜
【摘要】通過對“e租寶”被查,“中晉系”崩盤事件的分析,觀察如今中國金融市場的大現象,分析中國現今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并提出一定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 金融體系 監管體制
一、從“e租寶”“中晉系”事件中看中國金融監管現狀
2015年12月,e租寶東窗事發,在運營開展互聯網理財業務中涉嫌違法經營,非法吸收資金超過500億元,受害的投資者數量巨大,之后e租寶事件持續升溫,影響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運行,不少互聯網金融平臺紛紛關閉,一直到今年“中晉系”這個百億級理財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詐騙等,利用編造虛假業務、虛增業績報告等一些非法手段騙取投資者的信任,承諾回報高年化收益率,以“中晉合伙計劃”的名義向普通大眾非法吸收資金。
自此之后,互聯網金融平臺似乎就岌岌可危,2016年元旦以來就已有176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出現問題,近期出現問題的平臺的數量更一路高漲,僅3月份伊始就有1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出現各類“事故”。這些事故的發生讓普通投資者開始恐慌互聯網金融。
縱觀目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股權私募投資、網貸、互聯網基金銷售等形式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水平。但是由于它們創新變化快的特點,給監管部門造成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與“e租寶”的P2P平臺、“中晉系”這種股權私募投資相類似的互聯網金融具有跨市場、跨地域以及跨行業的特點,且創新發展變化快,然而當前互聯網金融監測體系并不健全,各級的監管部門難以全面掌握行業的情況,就導致了他們很難及時預判風險。類似于e租寶的不良機構打擦邊球,借用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來包裝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和情緒。互聯網金融針對的是普通受眾,他們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匱乏,不可避免的使得大量理財產品及理財觀念橫行。有資料顯示,e租寶曾先后登陸央視的黃金廣告時段、投放大量公交廣告、高鐵廣告等,它利用了這些公眾媒體的公信力、媒體平臺的公眾性,有效騙取了普通受眾對其公司的信任感。
互聯網金融本身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產物,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但由于我國的金融監管的不足,導致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有機可趁,讓投資者的信心受到打擊,也容易使得不特定投資者對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出現認識的偏差。總而言之,中國現行的行規亟待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時的跟進法律法規,加大監管部門的監管能力,完善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是當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中國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嘗試,雖然也有一定的防范和解決效果,但是從近幾年的金融市場反映出來的效果來看,我國的金融監管仍存在大量的缺失,體制存在著矛盾和缺陷。
(一)分業監管存在弊端
首先就是分業監管這種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這些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差,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監控環節就會出現各種漏洞,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就導致監管的效率低下。
分業監管也難以對金融業做到統一監管,因為各個監管機構的指標和評估體系不一致,相應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這樣就會造成監管的評價也不同。按照國外的金融市場發展來看,各種金融機構會在未來慢慢發展綜合經營,這是大勢所趨,所以分業監管不能滿足金融市場的需求。
并且分業監管的成本比較高,但由于信息的不互通,效率卻沒有達到所想的那樣。從發展上來說,分業監管不僅起不到監管作用,還在金融領域方面限制了業務的創新發展,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效率。
(二)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配套的法規不完備。現行的法案中存在著大量的原則性規定,因此它們的可操作性很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制對于新興的金融產品是不利的,在“中晉系”一案中非法集資340億、受害者超過30萬,造成的社會影響十分惡劣,由于缺乏相應的法規難以保障消費者自身的權益,使得普通受眾對這些具有創新性的新興的金融業務評價低下。
其次是人民銀行的監管執法效力由于觀念上的問題和其他外部環境的制約而大打折扣,這種現象嚴重破壞了我國金融法規的權威性、干擾了央行的監管工作。
最后,同樣嚴重的問題在于我國種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還不夠完善,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的現象十分嚴重,違規經營、帳外經營等比較突出,這些不良的現象給金融監管帶來了很大障礙,如e租寶實際控制人丁寧可以無條件無理由的調動公司資金,直接打電話通知財務部門、財務部門通知出納,就可以支取任意的資金,如此e租寶的內控機制完全淪為擺設,這就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監管人員的力量不足以及基層監管人員的素質不高
監管人員的力量不足,且基層的監管人員的素質與監管目標要求相比有較大差距。在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單純的“準入性管理”已經不再適合發展迅速的金融市場,以“風險監管”為主要目標的全方位綜合監管才是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在以現場監管為主、非現場監管不夠健全的情況下,監管力量顯得十分低效。并且基層監管人員的相關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知識更新速度不能滿足在經濟高速發展下的金融監管不斷進步的要求。
(四)我國現有的監管方式以及手段不科學且效率低下
在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中,非現場檢測與現場檢查是相互分離互不干擾的,但正因如此金融監管體系沒有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的有機整體。不能有效的相互協調,不能實現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需要的金融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也難以保證,更難以對重點風險領域進行及時、準確的識別和預警。
(五)監管機構內外關系不順且缺乏有效的協調
第一,上下級監管部門的關系不順利。一方面,上下級監管部門之間由于追求的目標不同而出現相左的意見,另一方面,“被動的監管”是地方監管的一大弊端。第二,同一級的監管部門之間卻反明確的分工和有效的協調。這樣會出現各部門的利益不同早場重復監管,影響正常經營活動。第三,作為監管機構的人民銀行與其他部門的關系未能理順,獨立性較差。
(六)金融監管方式落后于金融機構的衍生發展
第一,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上金融交易的“虛擬化”和“普遍化”,使得交易對象難以確定,交易過程也更加不透明,資金的流向也難以確定,因此習慣于集中管理的金融監管體系和監管制度開始難以預判風險、控制風險。第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普及使得社會閑置資金大規模流動,因此傳統的金融監管不能及時準確的了解其資產的實際情況,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了風險更加集中、變化的更加頻繁。第三,互聯網金融是的金融業務的營業空間得以擴大,而金融監管范圍也變得更廣,然而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中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十分薄弱。第四,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無紙化,不僅造成了業務交易無憑證可查,而且賬戶一般均設有密碼,監管部門無法從中獲取到準確大量的資料進行稽核審查。與此同時,大部分網上金融交易進行之后,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其電子記錄不留痕跡的進行修改,這就使確認該筆交易的過程復雜化,因此具體業務難以核查,監管獲得的數據不能準確的反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
就如e租寶編造了融資租賃項目,虛構了高額的年化收益,采用了非法手段來騙取外包公司,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來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然而由于其交易平臺是互聯網,現有的金融監管并沒有發現其異常,以至于累計交易發生額達700多億元時有資金斷鏈的跡象時才詳細查清。
三、結合國外改革經驗提出的相關建議
(一)實行統一監管模式
根據現在的國際金融市場的融合發展,金融創新、金融國際化、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業的發展趨勢,而綜合業務會占據未來金融市場的主要地位,所以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德國等國家,實行統一的監管模式。
就比如新加坡,執行金融監管職能的機構是金融管理局,分為兩個部門,一個負責監督管理銀行業、證券業、金融公司以及期貨行業,而另一個負責監管保險公司,這種模式比分業監管更適合我國金融市場。
隨著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聯系也更加密切,金融機構間的業務界限日益模糊,這樣不同的金融監管機關之間的權利職責難以有效分配,單純的分業監管已經不能滿足如今金融市場的需求,而且缺乏效率和可靠性。
(二)完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實施監管的法律基礎,沒有健全的金融監管法律,金融監管就像是沒有夯實的基礎的大樓,無法發揮其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還需要從立法和執法兩個方面去加強管理,改善法制建設落后和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的狀況。
(三)提高監管人員素質
實行統一監管之后,要提高監管人員的質量,培養有效率并且適應不斷變化的監管需求的人員,要引進各個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保險等行業十分了解的高素質人才,提高監管行業的門檻,促進金融監管的水平。
(四)改善金融監管方式
互聯網金融開始發展的現在,監管方式也要與時俱進。積極發展科技監管,提高金融監管的互聯網化水平,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監管信息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加強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的不對稱和獲取信息的時間長,確保監管的高效率。
參考文獻
[1]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金融科技時代,2013(07).
[2]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3]楊凱生.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幾點看法.陸家嘴雜志,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