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舜
【摘要】金融抑制在我國長期存在,成為制約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中國金融抑制的歷史成因、在我國的表現以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金融抑制實際上是政府的短期行為,長期來看并不利于金融業及本國經濟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需要進行金融深化,弱化政府行為對金融的干預,但需要保證國家金融安全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產生。
【關鍵詞】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金融監管 配置效率
一、引言
金融抑制,即政府對金融市場采取過多的干預行為。短期上表現為政府出于執行國家宏觀經濟戰略的目的,對金融資本進行配置;政府的金融的過多干預實際上是一種短期行為,雖然可以借強行配置金融資源以保證國家宏觀經濟戰略的實施,從長期來看,政府采取過多的干預將導致利率、匯率等金融價格被壓制在市場均衡以下并長期偏離市場均衡,市場的真實資本需求得不到體現,金融市場參與者獲取市場信息出現較大偏差,并不利于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金融深化,即政府減少對本國金融市場的干預行為,依靠市場自發調節對金融資本進行配置,使利率等金融價格回歸市場均衡水平,真正反映金融市場對資金的需求狀況與供求關系;在金融深化實現的條件下,政策性貸款發放量減少,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信用管理體系和風險經營體系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將貸款自由發放,使得金融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到效率高、效益好的部門,實現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中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但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業的發展對于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改革、調節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進一步推進經濟市場化等都有重大影響。受政府主導的影響,我國金融抑制的程度較深,但在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金融抑制的現狀將逐步得到改善,金融深化將不斷推進,推動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二、金融抑制在中國的表現
(一)我國名義利率受到中央銀行嚴格管制
我國利率政策的調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場調節。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是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貼現等業務的指導性利率,商業銀行無法根據市場需求對存貸款利率進行靈活定價,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需要統一參照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基準利率,且存款利率不能上下浮動。而利率政策對利率的制定主要是依據物價總水平、通貨膨脹預期大小、預期投資規模等變量因素,進行模型化的公式分析,進而以此為標準約束資本市場運轉。
(二)受政策的影響金融市場的資本傾向于流向國有大中型企業
我國商業銀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發放貸款額的比重遠大于對中小民營企業發放貸款額所占比重。除了中小民營企業信息收集難度大、成本高,借貸風險大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原因外,優先扶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的政府指導理念也是造成不同企業貸款歧視現象的重要原因,在國家信用的支撐下,商業銀行通常認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貸款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民間非正規借貸機構活躍金融市場秩序混亂
貸款供給來源受限,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刺激了民間非正規借貸資本的產生和發展。在無正規監管機構的制約下,民間非正規借貸機構通過向中小民營企業收取高利息獲取高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中小民營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由民間自發金融行為形成的金融市場面臨的潛在風險極大,缺乏監管而導致秩序混亂。
(四)產業的金融資本配置出現二元化差異
長期以來,為實現國家宏觀的經濟跨越式發展戰略,在政府政策的指導下優先發展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為加快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第二產業的發展,國家通過政策性文件調動金融資本向第二產業集中,通過金融抑制把大量借貸資金配置到第二產業,造成了第一、第二產業的金融歧視現象,形成了產業的二元化差異。
(五)銀行業準入制度管制嚴格
民營銀行不能自由進入金融市場。在金融抑制的情況下,長期以來,我國嚴格限制民營資本及外資進入銀行業,政府對銀行業準入進行嚴格監管。直至2014年12月13日,中國首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才獲批開業。
三、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過多干預是中國金融抑制形成的原因
(一)建國以來政府對重工業的重點扶持是中國金融抑制形成的歷史原因
中國的重工業發展基礎薄弱,重工業的生產缺乏效率,資金投入的產出并不明顯。若按照市場自由配置的方式,金融機構根據“成本—收益分析”并不會使金融資本過多流向重工業。政府通過金融抑制的方式,依靠制定基準利息率等手段,以極低的利息向社會收集存款,同時以低利息向重工業發放貸款,降低重工業的生產成本。在促進重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金融抑制形成。
(二)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在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諸如就業、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仍不成熟,為維護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穩定,政府只能通過金融抑制,對金融資本的配置進行干預,使資金流入與維護社會穩定相關的行業領域,促進該行業領域的發展以保證經濟體制的平穩轉變。例如,如果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利率立即脫離政府管制而完全實行市場化,由于監管體系的缺失極易引發金融危機而造成社會財富更大的損失;再例如,國家為減少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失業人口,必然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過度吸收勞動人口而造成國有企業人員冗雜,生產經營成本加高。為維護勞動人員在崗就業,降低大中型國有企業負擔,政府只能通過金融抑制,以低息貸款降低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生產成本。
四、中國金融抑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從一定程度上看金融抑制曾對促進我國重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上文提到,雖然承擔著較大的金融成本,國家通過金融抑制將金融資本大量配置于重工業,對我國重工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我國重工業的發展也曾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貢獻。
(二)金融抑制使得名義利率長期低于市場利率
不利于貸款來源—儲蓄的吸收,同時無法正確反映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以及金融信息。政府以溫和的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的發展。
(三)但從長期來看金融抑制是政府的短期行為
長期的金融抑制導致金融市場秩序的混亂,金融價格扭曲,不利于金融市場的長遠發展。金融抑制承擔的金融成本過高在長期的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名義利率無法真實反映資本價格造成企業投資缺乏效率。在基準利率的限制下,名義利率長期低于市場均衡時的利率,導致可接受低利率貸款的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由此導致企業對提高企業生產投資效率的激勵較小,造成金融資本集中在低效率、低回報的生產中。在金融抑制情況下,我國銀行業準入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現有銀行缺乏金融自主權。在缺乏民營銀行等非國有商業銀行競爭的條件下,我國銀行業容易形成壟斷,造成金融資本配置的低效率,降低了社會總福利。另一方面,現有銀行貸款受政策性影響過大,進一步造成了金融資本配置的低效率。
(四)貸款來源受限
民營中小型企業生產資金來源面狹窄,承擔的金融成本過大。由于商業銀行貸款偏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中小型企業的借貸無法通過正規的金融渠道得以實現,因此只能從其他非正規渠道融資,如民間借貸,但這部分借貸由于利息過高,企業承擔的金融成本過大,利潤空間被壓縮,加之監管缺失,這類融資方式并不受國家保護,因此容易引發高風險。
(五)在非正常低利息率情況下產生居民補貼企業的畸形現象
在金融抑制情況下,存款者實際獲得的收益與市場決定利率條件下獲得的收益相差較大;相對企業而言,資本價格較低可以看作是居民收益差值被國家用于扶持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以及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
五、金融深化的理論在中國的應用
(一)國家逐步放寬對利率與匯率管制
漸進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增加其他市場因素對利率影響比重,減小基準利率對名義利率的影響。金融機構根據自身資金持有狀況以及資金市場供給需求狀況調節利率水平。
(二)取消政府對金融資本的配給行為消除由政府引起的企業金融歧視
政府逐步放寬政策性因素對資本配置的影響,減少對各行業、產業的金融干預,金融資本根據市場需求自由流動,使各類企業具有相同的金融獲得權與市場參與權。
(三)完善法律法規強化銀監會 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功能
我國金融市場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證券市場和銀行業等金融監管體系并不完善,監管行為也未落到實處,易引發資本的投機行為。加強金融監管體系的確立,使金融行業規范發展。
(四)成立專門進行金融信息收集管理機構
加強金融市場參與雙方信息的對稱性,將金融危機產生的概率降至最低。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信息較難獲取的問題,可以由市場引導,成立專門進行金融信息收集、管理的機構,完善信用管理體系及風險評估體系,減少資金流向到信息不確定的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整個社會的發展效率達到最大。
六、結論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市場化改革的不斷加深,金融抑制現象已經開始改善,國家逐步放寬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形成以市場為主導,金融資源自發配置的機制。我國逐步形成以經濟發展促進金融市場發展,以金融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金融深化的改革中,為避免金融泡沫的產生、引發金融危機,在國家尚未完全具備金融深化條件時,政府應在逐步放寬對金融市場的干預的同時保證國家的金融安全,金融改革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不應一蹴而就地進行金融自由化,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而承擔更高社會成本。
參考文獻
[1]仇娟東.融抑制、金融約束、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深化的互動關系探討[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1(6).
[2]程子涵.淺談我國的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J].經營管理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