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隱私權作為金融消費者對個人金融信息所享有的一種權利,區別于傳統隱私權。當這些個人金融信息管理不到位,就會給當事人帶來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一個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征信體系必須要處理好個人金融信息征集、管理、披露、隱私保護的關系。因此,非常值得研究在征信領域如何實現金融隱私保護。本文梳理了金融隱私保護和征信制度的國內研究文獻,主要對金融隱私的基本理論、金融隱私保護與征信的關系、世界征信發展的不同模式、互聯網時代下的征信制度的規制這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金融隱私保護 征信制度 法律規制
一、金融隱私基本理論
國內對金融隱私基本理論的研究大部分從個人信息或隱私的研究著手。談李榮(2008)認為,金融隱私權可以理解為民事主體支配并運用個人信用信息的能力和資格,其作為人格權和財產權的復合體。[1]劉沛佩(2011)認為,應當重視金融隱私權的保護。金融消費者時常面臨著被侵權的風險,因為其處于金融生態圈中的弱勢地位。[2]王利明(2012)指出,個人信息的內容較廣。在未來立法中,應將個人信息權利獨立成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并在權利體系內構建一種獨立人格權對其加以保護。[3]龍榮(2014)對金融隱私權的定義是: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商品和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提供了相關的個人信息,享有此類信息不受非法侵害或利用的權利,系支配性權利。[4]
二、征信的信用信息理論研究
對征信的信用信息的關注大多從對信用信息共享和征信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得到啟發。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張榮剛、梁琦(2006)認為,可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的抉擇模型,實現信息共享在博弈各方之間的效用最大化。[5]張寒陽、蔣恒波(2008)提出,構建具有符合我國國情的強制性的公共征信制度。[6]楊靈芝(2010)認為,應建立科學的共享體系,并從電子商務發展中得到啟發,提出嘗試對信用信息整合、約束、公開、監管。[7]
關于征信發展模式的研究,朱曉磊等(2008)認為,世界征信發展運作模式主要有公共征信系統與私營征信機構兩種,建議我國以當前運作模式為基礎,以政府主導、核心載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數據庫、重要主體為公司化的信用征信機構這一模式為目標,逐步向其過渡。[8]
三、征信與金融隱私保護的關系研究
學者們普遍認為征信與金融隱私保護是相關的。學者葉建勛(2012)認為征信權利與金融隱私權兩者是相關聯的,金融消費者的征信權利保護可以看成是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延伸,其主要包括知情權、同意權、異議權、訴訟權等。征信權利的創設是為了解決金融領域內存在的各類信息侵權問題,為了保護個人信息不被濫用。[9]袁軍(2013)認為,征信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維護的問題,并力求提出規范個人征信隱私維護的有效方法。[10]冀茂奇、張沖(2013)指出,隱私權保護是個人征信制度構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關于個人隱私權保護的配套法律制度在我國征信領域是缺失的。[11]袁新峰(2014)認為征信是互聯網金融體系運行的基石,金融征信的隱私保護是互聯網金融運作的重點。企業以網絡作為媒介,大量采集用戶的個人信息,但此類信息采集明顯是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因此,在構建征信制度的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互聯網征信的隱私保護。[12]
四、金融隱私保護與征信立法問題研究
(一)在征信領域金融隱私保護存在的問題
周元元(2013)提出在征信領域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存在諸多問題:關于征信領域中保護個人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法規缺失,金融機構征信業務中存在諸多泄露個人隱私的風險等。亟需完善《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有關措施,提高征信業務流程中的保密程度,才能切實維護個人隱私權。[13]張煒(2013)通過考察域外銀行客戶隱私保護的立法與實踐,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客戶隱私保護的法律問題,指出現階段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治理念仍不成熟,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在客戶信息保護方面存在操作風險的問題。[14]楊濤(2015)提出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更需關注個體信息隱私保護,互聯網征信需要通過法律來界定信息采集的范圍,要禁止濫用“大數據”采集非必要信息。在授權金融機構通過網絡收集個人信息的同時,要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15]
(二)國外立法的借鑒
國內學界對此的研究內容較多。向燕(2008)詳細分析了美國米勒案,認為對于金融隱私權的保護最為合適的立法模式是制定單行法。[16]吳國平(2010)主張我國的征信立法可對域外立法加以借鑒,建立以金融消費者為主體以及涵蓋信用信息保密權、利用權、知情權、支配權和救濟權等權利的權利體系。[17]顏蘇(2011)認為應借鑒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國際合作,并統一各國個人信息保護的準則。[18]侯小鋒(2012)對美國分行業模式及歐盟綜合性模式進行分析后,認為我國對金融隱私的保護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沒有專門的立法保護,應當借鑒歐美國家的立法模式。[19]李儀(2013)通過比較分析歐美制度和我國現行法指出,我國立法缺陷是對金融隱私保護對象與征信方式的不明確。建立具有產權規則的個人信用信息權制度,并做出區分式的制度安排來約束權力,從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人格權由及維護他們的經濟利益。[20]冀茂奇、張沖(2013)提出構建個人征信制度必須將隱私權保護作為重點,通過考察國外的立法,吸收外國經驗。從征信機構的權力限制、被征信人的權益保護、信息的收集范圍、使用限制等提出了立法的完善建議。[21]宋曉瑞(2014)對美、英、日三國的征信體系做了詳實的研究,認為應借鑒域外的立法模式,建議我國完善征信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信用信息共享和合理使用進行制度保障,并且要推動行業信息系統的建設,為信息共享進程提供先決條件,加大對金融消費者隱私的保護力度。[22]
(三)對征信的法律規制問題研究
關于金融隱私產權保護的規則選擇問題的研究,孔凱(2012)從征信體系對金融隱私的增益功能和價值減損可能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應當通過完善立法對征信機構進行法律規制以保護金融消費者隱私權。[23]唐琦(2013)研究了商業銀行侵害客戶征信信息權益的方式、原因,從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方面提出如何保障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具體建議。[24]并提出在現行管理方式應加強征信數據質量激勵約束機制的相關建議,從而減少征信信息失真使金融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現象。劉羅林(2014)認為應適時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專門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信息,并設單獨章節保護金融隱私權,該章之下分別設節、目對知情權、選擇權和賠償請求權等權利的權能屬性進行具體規定,明確金融機構等有關主體的權利義務。特別是需界定金融機構內部信息共享的范圍,對金融機構、征信機構等主體使用、保護個人金融信息的操作規范進一步具體規定。[25]
另外,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許多學者在探討征信制度的規制。馬義玲(2014)提出要加大對互聯網征信機構規制的力度。首先,互聯網征信機構應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互聯網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包括數據糾錯管理、系統實時監控等;其次,互聯網征信機構面對業務操作風險、計算機自身運行風險等方面要做出具體的制度安排;再次,互聯網征信機構要嚴格執行上述維護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26]楊濤(2015)認為征信體系亟需明確“頂層設計”。就當前而言,我國對征信服務的需求遠強于域外,同時互聯網征信機制的市場化具有發展的潛力,在建設信用體系架構的同時,也要將政府公共征信與民營征信并重的模式作為核心。考慮到互聯網征信涉及的數據在跨境流動上更具有隱蔽性和不可操控性,為了保護我國信息流通的安全、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應在立法中體現出跨境數據流動的概念和管理模式,并實施分級管理。[27]
本文對金融隱私保護和征信制度的國內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學者們主要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研究金融隱私的基本理論;第二,從研究金融隱私利用、共享和披露的關系再到金融隱私保護與征信的關系;第三,從世界征信發展的不同模式就不同角度探討金融隱私權保護問題;第四,研究金融隱私產權保護的規則選擇問題,并探討互聯網時代下的征信制度的規制。總結了當前研究的基本特點和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談李榮.《金融隱私與信用開放的博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劉沛佩.“論金融隱私權的‘易碎性’及其保護體系的完善”.載《內蒙古社會學(漢文版)》2011年第1期.
[3]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載《法學家》2012年第1期.
[4]龍榮.“我國金融隱私權法律保護研究——基于歐美法律實踐的視角”.載《金融與經濟》2014年第11期.
[5]張榮剛,梁琦.“我國銀行間信用信息共享行為與征信體系構建分析”.載《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12期.
[6]張寒陽,蔣恒波.“我國銀行信用信息共享內生性分析”.載《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7]楊靈芝.“基于電子政務的個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研究”.載《情報科學》2010年第28期.
[8]朱曉磊,姚佳.“國外征信機構運作模式的比較及借鑒”.載《理論月刊》2008年12期.
[9]葉建勛.“金融消費者的征信權利保護”.載《征信》2012年第4期.
[10]袁軍.“一起個人征信信用報告糾紛案例引發的思考”.載《征信》2013年第2期.
[11]冀茂奇,張沖.“征信制度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完善”.載《人民論壇》2013年第5期.
[12]袁新峰.“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的思考”.載《征信》2014年第1期.
[13]周元元.“征信業務中的個人隱私權保護研究”.載《征信》2013年第3期.
[14]張煒.“商業銀行個人客戶信息保護法律問題研究”.載《金融論壇》2013年第4期.
[15]楊濤.“互聯網征信的挑戰”.載《中國金融》2015年第21期.
[16]向燕.“米勒案與金融隱私”.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9期.
[17]吳國平.“論金融消費者在征信活動中權利體系的構建”.載《征信》2010年第3期.
[18]顏蘇.“金融隱私權保護國際合作研究”.載《法學論叢》2011年第2期.
[19]侯小鋒.“歐美國家金融隱私保護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載《金融發展評論》2012年第10期.
[20]李儀.“征信背景下的個人信用信息權保護與限制”.載《征信》2013年第1期.
[21]冀茂奇,張沖.“征信制度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完善”.載《人民論壇》2013年第5期.
[22]宋曉瑞.“美、英、日三國征信監管模式比較及其啟示”.載《征信》2014年第12期.
[23]孔凱.“試論金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基于對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體系的分析”.載《知識經濟》2012年第14期.
[24]唐琦.“對個人征信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的思考——基于對商業銀行監管的視角”.載《征信》2013年第2期.
[25]劉羅林.“我國金融消費者信息權法律保護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26]馬義玲.“我國個人信用征信過程中金融隱私權保護問題探討”.載《征信》2014年第1期.
[27]楊濤.“互聯網征信的挑戰”.載《中國金融》2015年第21期.
作者簡介:姚蔚子(1992-),女,漢,廣東汕頭人,碩士,廣東財經大學民商法專業,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