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峰 陸亞琴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云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重要章節。文章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和云南省自身發展情況,從實際出發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從產業生態化角度對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途徑進行探索。闡述了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調整、產品的清潔、循環生產和產業的生態化布局四個方面的發展途徑,并呼吁低碳發展和國家政策支持。
【關鍵詞】云南省 經濟生態化 發展途徑
一、引言
(一)云南生態化發展的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中。云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將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作為重點篇章進行闡述。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生態與經濟之間的兩種矛盾。一是生態環境需求和生態產品供給的短缺,在部分發達地區成為主要矛盾;二是生態富裕和經濟貧困之間的矛盾,如西部地區的云南。這兩種矛盾在全國很多地方交替出現,不僅成為了經濟矛盾,甚至還會引發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云南一方面生態狀態很好,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服務功能突出;另一方面云南非常貧困,是生態富裕且經濟貧困的典型地區。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態與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產業生態化角度對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途徑進行探索。如果云南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能夠試點成功,則可為具有國家戰略性生態規劃意義上的欠發達地區探索一條實現跨越式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相融合之路。
(二)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的現狀
1.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的條件。云南省生態狀況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存在很多自然生態景觀。而生態文明建設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已呼吁在規范和完善開發、利用、保護、治理機制的前提下全面融入到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生產建設全過程中。
同時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保留了很多民族特色的元素。包括一些風俗習慣、服飾、景區等,這些都為云南省加上了“自然”、“生態”的字眼。在這一條件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有了自然的過渡。可以更好地詮釋生態文明建設。
2.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下,云南省實施退耕還林等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但仍面臨生態功能退化的事實,使生態環境建設面臨一系列的困難。首先是森林服務生態功能在退化,沒有發揮其應盡功能;其次,生態區保護力度不夠,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和可行性措施;第三是經濟貧困,這一方面體現在云南省的人口過分集中于壩上,與城鎮區沒有足夠融合。另一方面云南經濟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以賣原料和粗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低,沒有抓住生態資源產品的經濟效應;最后是政策支持力度與國家補助不充足,導致資金有限,特別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面較吃虧。
經濟生態化簡單說就是將環境保護上升到經濟領域,融入到經濟建設全過程中,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從根源做起,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關于經濟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陳永堂(2014)強調了發展生態工業的重要性,指出生態工業是根據工業生態學基本原理建立的、仿照自然界生態過程物質循環的方法而建立的一種工業模式。程柯和丁萍(2008)在借鑒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基礎上從經濟系統角度、三次產業角度、區域空間角度、社會角度和企業角度五個方面分析了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趙春盛等(2015)談論了區域產業轉移、跨境交往行為、生產生活方式變遷等對生態安全構成的風險挑戰。李泉(2004)指出發展生態產業經濟、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是實現不發達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發展的根本保證,提出應從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第三產業生態化等體系層面構建產業經濟生態化發展的構想。這些文獻從不同方面提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概念、框架和模式。但對經濟生態化具體發展途徑的分析卻很少。本文在闡述云南省生態和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調整、產品的清潔、循環生產和產業的生態化布局四個方面比較具體的發展途徑。
二、發展途徑
(一)產業的生態化改造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云南省面臨生態退化與經濟發展問題的雙重挑戰,產業的發展不能再走傳統產業模式的老路,走產業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未來云南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云南省產業生態化改造是指在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范圍內,對特定空間內的產業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耦合優化,實現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處理好產業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可以從以下方面探索產業生態化的改造路徑:首先是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一般來說傳統產業對環境的污染小,但同時也沒有現代產業的先進技術,所以可改造的空間較大。可以從生產工藝的改造入手,重點提高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使之與現代產業接軌;其次是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產業生態化的激勵約束機制,利用人為因素減少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三是將現代網絡融入產業之中,并形成系統;
(二)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調整
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調整是依據區域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做出的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與優化的做法,其宗旨是使產業發展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承受力和發展產業多樣化,以達到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效應最大化的目的。整體來看,云南省存在的“第一產業不夠用,第二產業不夠強,第三產業不夠快”的局面仍會持續。且工業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原料型和資源型產業,以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再加上生產方式較落后,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艱巨。
結合云南實際情況,給出以下建議:第一,發展生態農業。進行低碳農業生產,開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如:大理的煙草、洱海的花卉栽培等都可以提高其附加值;第二,發展低碳工業和建立循環經濟園區。通過對傳統產業的節能降耗和新型產業的培育發展來實現低碳工業目的。以經濟開發區為中心在各州市建立循環經濟園區,把循環經濟發展貫穿于工業發展全過程中;第三,大力倡導休閑旅游服務行業的發展。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及旅游景區的保護等來保持旅游業的低碳、健康發展。特別是大理、麗江、香格里拉、西雙版納、石林等著名景區的旅游發展要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引領云南低碳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第四,優化能源結構。云南有著極為豐富、潛力巨大、前景看好的優質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應該進一步發展無碳和低碳能源對于比重相對較低的石油和天然氣可配合中緬石油天然氣項目建成投產,拓展天然氣能源的利用,構建多元、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三)產品的清潔 循環生產
云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通知指出,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構建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關于產品的清潔、循環生產,主要特征是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首先,提升清潔生產與循環生產的技術水平。可以組建技術開發團隊,對生態化生產過程進行系統的評估與監測,提升舊物回收和垃圾分類的功能定位,為生態化和可持續發現提供保障。
其次,產品的清潔、循環生產應建立多方參與的政策制定機制。政府制定的宏觀經濟政策,要有資源、環保、生態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以確保經濟發展的目標、戰略和計劃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因素。
最后,加強循環示范城市建設。加強普洱市、曲靖市、易門縣、祥云縣等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和普洱綠色經濟示范區建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建設,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
(四)產業的生態化布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云南省要實現生態文明發展,就要具體走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融合的道路。針對云南省的生態資源情況和未來發展潛力,并結合國家的主題功能區劃,可以把云南省16個州市按經濟發展水平和碳排放水平集中分成四個區域:碳排放控制區、減碳引導區、零排放發展區、生態碳匯區。其中碳排放控制區為城市化或工業化地區,其布局對云南省地方經濟有重要拉動作用;減碳引導區為城市化和城鎮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形成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循環共生的低碳型產業布局;零排放發展區為凈排放量接近于零的新興產業區,要引進世界領先的零碳負碳科學技術,發展新型產業;生態碳匯區指重點森林、草甸、濕地、水源保護區。
在每一個區域內,都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核心。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依據不同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分別實施不同的產業規劃,選擇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及分類管理的產業和投資導向和產業政策,促使生產空間向更加集約高效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三、對策和保障措施
(一)制度構建
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引導、規范、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從而走向經濟生態化建設道路。
低碳經濟發展機制。發揮節能與污染物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加強重點用能單位和減排單位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按照國家下達的能用消費量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對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立碳排放約束機制和控制目標,同時建立具有低碳支撐的產業體系、空間模式、生活方式、能源系統,使低碳發展形成體系。
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濕地公園等保護地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保護成效和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
(二)爭取政策支持
爭取生態文明實驗區試點,抓住政策機遇。自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口號就為各省市爭相倡導,但云南要做的不只是大力倡導,還要把生態文明落到實處,抓住中央政策機遇,結合云南自身優勢,努力爭取生態文明實驗區試點。
爭取國家生態補償,爭取國家實實在在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就是在生態補償方面希望得到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希望國家重視云南的生態資產。云南保護生態環境、高原湖泊、六大江河等對全國乃至國際局部區域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生態資產又是很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壞,想要恢復是難以企及的。比如撫仙湖、瀘沽湖等生態景區。對于這些生態資產的補償,云南省能拿出的財力非常有限,很需要國家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程柯,丁萍.產業生態化模式與保障機制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8,(07).
[2]谷樹忠等.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
[3]施本植,許樹華.產業生態化改造及轉型:云南走向綠色發展的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5(01).
[4]趙春盛,崔運武.國家戰略背景下的省域生態安全風險管理及其對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06).
[5]李泉.不發達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發展初論[J].中國人口,2004(02).
基金項目:本文獲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云南經濟生態化發展途徑研究——基于生態文明的視角(YB2014034)”以及云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云南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及空間布局研究——基于生態文明的視角(2014Z098)”的資助。
作者簡介:楚玉峰(1989-),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貿易;陸亞琴(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