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正經歷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由制造業到服務業的調整,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轉變。基于此,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轉變風險管理理念,調整豐富業務結構,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銀行業 發展策略
一、基于宏觀經濟視角的新常態概況和基本特征
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首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該詞主要是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及政治狀態的總體描述與推測。從宏觀經濟視角而言,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國內原有經濟模式難以持續的背景下產生的新常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我國GDP首破60萬億元,但是增速僅為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我國經濟增速開始從10%以上的高速增長轉變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在前期累積的巨大經濟總量的基礎上,我國經濟進入平穩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縱觀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增長速度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由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及經濟生產要素的供給約束,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二)經濟產業結構從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
伴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階段,我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產業主體,我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201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雖然說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增長較快,但是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占經濟比重一般達到7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就業彈性較高的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尚需進一步發揮。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同時,工業經濟內部結構正在不斷優化,截至2014年底,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3%,整個工業經濟向中高端發展的趨勢顯著。
(三)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改革創新驅動
在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趨勢下,過去30年得益于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強力投入帶來的高速增長難以持續,同時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同步出現。由于勞動力人口結構悄然變化導致長期以來的人口紅利逐步減少,過去廉價勞動力及資源粗放型模式難以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將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要素、投資驅動逐步向改革創新驅動轉移,通過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帶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市場取向,全面釋放改革紅利。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新常態經濟對銀行業的主要影響分析
一是經濟增速趨緩導致銀行業高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金融業的順周期性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背景下表現的尤為明顯,信貸增速放緩、不良貸款增加及不良貸款率上升成為當下銀行業的新常態。由于經濟下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利潤增速下滑引發銀行業難以及時收回貸款,海量信貸投放規模及利潤高速增長的模式逐步回歸常態。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將推動銀行業業務結構優化升級。經濟新常態下,工業主導經濟模式正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將推動居民收入結構不斷變化以及居民消費需求的日益豐富,從而成為銀行業新的構信貸業務增長點,銀行業傳統的業務增長模式將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不斷優化升級。
三是經濟驅動變化將促使銀行業內生動力向改革創新轉變。經濟驅動變化將促使銀行業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經營管理理念,運用科技手段,注重資本節約,貼近市場開發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通過差異化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銀行業經營效率與服務水平。
三、新常態經濟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策略選擇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轉變風險管理理念,調整豐富業務結構,借力互聯網技術,推動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積極調整適應經濟新常態,轉換確立規范化與集約化發展模式
銀行業金融機構所具有的順周期性特性決定其受經濟發展周期性影響明顯。銀行業金融機構傳統的粗放型業務擴張模式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去杠桿化的背景下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經營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總量擴張的傳統模式急需向資本節約、精細管理為特征的規范化與集約化模式轉變。通過資金管控集中、信貸審核集中、財務收支集中、票證處理集中及人力資源管理集中等為主要內容的集約化管理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同類同質業務的整合,實現經營與管理的規范化。同時,強化資本約束意識,通過資產結構優化來降低資本占用,盤活資金存量,從而合理配置資金要素資源,提高經營回報率,最終確立注重質量與效益平衡的規范化與集約化發展模式。
(二)推廣全面主動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全新的風險管控體制機制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趨緩,目前處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高速增長中的隱性風險逐步暴露。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信貸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前期高杠桿產生的部分行業與領域的風險將逐步顯現。銀行業金融機構傳統的被動式風險管理理念亟須向全面主動風險管理轉變。通過建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管理實際相適應的內部控制機制,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全面風險管理流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金融工程對各類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記錄與管理,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素養;全面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不斷優化金融風險的管理水平。
(三)強化改革創新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新常態經濟所帶來的改革創新驅動決定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必然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不斷創新以及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來助推自身的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主體對金融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豐富的金融產品與投資組合以及多元化金融服務擁有廣泛的市場,這就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拓展綜合化經營,開展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探索與開發復合型金融產品。快速成長的中小微企業應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重要支撐點,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抓住中小微企業在業務擴張、產業升級中蘊含的資金需求,創新構建符合中小微企業經營特點的業務管理模式。通過市場化運營有效整合與創新各種業務模式,不斷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四)依托互聯網技術,助推銀行業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堅守實體網點經營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整合客戶資源,拓展中小微金融客戶,豐富信貸模式。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水泥+鼠標+拇指”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通過有針對性與差異化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的轉型升級。比如通過細化客戶分類,注重客戶體驗與參與,重新構造業務流程,滿足廣大客戶的多樣化個性需求,不斷提升客戶的滿意度與依存度。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強化大數據運用,通過已有存量金融數據的歸集與綜合開發,提高綜合金融信息的處理能力,推動銀行業務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全球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全球經濟步入“新常態”[J].國際金融,2015年第4期.
[2]謝平.完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14年第22期.
[3]李翰陽.從全球金融危機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問題[J].國際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作者簡介:陳陽,男,碩士研究生,研究領域:金融穩定與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