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內產能過剩、資本過剩,國際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我國推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是為了與東南亞、中亞、西亞、東歐等共64個國家實現經濟互助,文化交流。通過分析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特征、政治經濟關系、利益沖突與利益重合點,我發現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投資環境中存在著諸如法律、信用、匯率和政治、政策、自然災害等風險,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分散、轉移這些風險,我提出了一些簡單的思路與看法。
【關鍵詞】“一帶一路” 戰略背景 政治關系 經濟關系 風險管理
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形成及其利益鏈條
(一)“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背景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并不是一種機制,而是指依靠現有的區域合作平臺{1}和與他國的雙邊或多邊機制{2},借古“絲綢之路”之名,傳達中國想要與他國共同合作發展的美好愿景。
“一帶一路”的提出彰顯我國想要深度融入社會經濟,堅持改革開放原則的決心。這一戰略的實施對我國來說,既擴大了本國對外國的投資,提高了外國居民和企業對本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和消費,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國內就業壓力,又實現了我國資本的輸出和過量產能的輸出。同時,“一帶一路”帶動了周邊國家基礎制造業的發展,為我國實現制造業的中高端化奠定了基礎。
那么,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除了基于我國與周邊國家互助共贏共同發展的考慮,有哪些內部原因呢?
1.中國經濟增長缺乏內部動力。我國的供給結構不能滿足需求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全球危機時各國都使用了短期的反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發揮的空間已經不多,未來中國使用貨幣政策的空間也很有限,經濟能不能探底回升的核心問題是新的產業能不能形成,能不能將供給側改革真正落實,能不能實現制造業的中高端化。
2.中國內部自然環境惡化外部環境形勢也不容樂觀。過去,中國一直處于制造業的低端,環境被污染,資源被利用,但所得的利益卻最少,現在,中國制造業正步入一個向中高端邁進的新階段,傳統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品、低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優勢正在爬坡積累。而在外部環境中,存在南海問題,黃巖島問題,釣魚島問題等,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一些國家存在爭端,為了突破某些不懷好意的國家及其盟國通過島鏈圍堵對中國的封鎖,破滅獨霸南海石油通道,困死中國的企圖,中國不得不在外交和經濟上和這些國家形成利益上的牽制關系。
3.中國有能力也有義務承擔振興東亞經濟的責任。從硬實力上看,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全球第二,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全球第一,對外投資額居全球第三,外匯儲備局全球第一。2009年至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雖然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了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我國已經成為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約占1/3。同時,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且在諸如高鐵、核電、航空、電信等領域具備顯著的產業優勢和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此外,我國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講信譽、懂規則的國家化本土企業,既具備開拓全球市場參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也具備造福當地人民為其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實力{3}。
中國有過剩的資本—企業和居民的高儲蓄率以及政府主導的積極投資,急需尋找合適的出口,“一帶一路”促使這些資金由國內盈余部門流入國外短缺部門,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被轉化為資本,同時也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奠定了基礎{4}。
中國的產能過剩。由于中國進入了產能過剩的經濟周期,鋼鐵制造、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產能過剩。而“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這些能源和材料找到了去處。
中國積累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經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都是發展水平落后的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可以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設備來支持基建發展。世界經濟萎靡不振,使得中國的外貿收縮。如果中國想要經濟回暖,必須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
4.世界經濟萎靡不振,使得中國的外貿收縮。如果中國想要經濟回暖,必須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政治、經濟特征
“一帶一路”包括三條線路,北線以北京為起點,以北歐為終點,途經俄羅斯和德國;中線以北京為起點,巴黎為終點,中經我國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南線從泉州出發,目的地是威尼斯,途中涉及我國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越南首都河內、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斯里蘭卡最大城市科倫坡、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希臘首都雅典、意大利重要港口威尼斯。
“一帶一路”共涉及東南亞十一國、南亞七國、中亞六國、西亞十八國、中東歐十六國、獨聯體四國、蒙古、埃及等64個國家。
1.在經濟方面。除了德國、法國、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希臘6個發達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落后的國家。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劃分,雖然哈薩克斯坦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線上,但其基礎建設,教育,經濟仍然于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東南亞國家中,越南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5}馬來西亞原材料加工業發達,重點是電子,汽車裝配,鋼鐵等部門,礦業以錫,石油,天然氣開采為主,農業以香蕉橡膠,可可,熱帶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印度尼西亞的外向型特征的制造業較發達,旅游業和農業占重要地位。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對外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運輸業、制造業和旅游業也十分發達,其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由獨立初期時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進而發展到目前的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
2.在政治方面。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恐怖主義成為沿線國家五大非傳統安全問題只收。從空間布局上看,1970~2014年恐怖主義事件肺部整體呈現出“北非-中東—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的弧形震蕩地帶,南亞和中東是陸上恐怖主義集中區域,東南亞則是海上恐怖主義的熱點區域;從事件演化上看,1970—2014全球恐怖事件發生數量及死亡人數逐年增多,在2014年到達頂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40個處于和平狀態,15個處于危險狀態,11個處于震蕩狀態,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敘利亞5個國家處高危紅色區域。{6}
(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關系
1.在經濟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彼此的依賴、互補逐漸加深。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以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為主,在同歐美國家的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和產業鏈的最低端,因此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著更多共同的經濟利益。另外,東盟國家中諸如新加坡這樣的工業化國家有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再加上其是東亞的經濟金融中心,可以幫助中國發展相關產業并獲得投資。最后,一些不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擁有17000多個島嶼,是個典型的群島國家,然而島嶼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卻很落后。1997年的金融危機、2004年的大海嘯使其基礎設施更是雪上加霜。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優先領域,中國企業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成熟的建設能力,相對于其他國家更具優勢。另外,中國高鐵與印度尼西亞達成合作,有利于帶來更多中國企業對印度尼西亞的投資,深化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乃至整個東南亞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合作,助力互聯互通建設。中國還注重在印度尼西亞電力資源、傳統能源、農業、漁業、制造業等領域的直接投資。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雙邊的經貿往來更為便利,必然會促使雙方發展出更多的經濟利益。
2.在政治上。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和意識形態的對抗,東盟成立之初,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系一直處于一種緊張的對抗狀態。但21世紀以后,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軌道,曾經的“中國威脅論”而也在逐漸被“中國機遇論”所取代。
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存在的風險
經過以上對中國與他國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的分析。我基本推斷中國發展“一帶一路”的利益點在于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尋找投資出口、提升中國的區域影響力、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突破某些國家的故意封鎖、獲取他國的資源優勢等。
但要實現這些利益目標,我國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有:是否有一部完善的國內法和一部通用的國際法來保障我國對外投資公司,在外建設項目的合法利益?我國對外出口時會不會遭遇戰爭,恐怖襲擊,巨災等不可控風險?當我國與他國深入合作時會不會由于他國的突然政策變化遭受損失?他國的經濟狀況如何,適不適合投資?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法律風險
我國目前缺乏系統的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法律制度{7}。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要求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機制為之保駕護航。現在我國所締結的雙邊、多邊經貿協定雖有一定規模,但其數量和內容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要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缺少了完善的法律,也就缺少了公平合作的基礎,缺少了以誠信為原則的保障,這無疑將我國在外投資企業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之中。更有甚者,受其政治傾向所影響,在其法律制度上做出對中國或中國人及其企業有所歧視的規定,譬如有專門針對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國有企業進行特別審查或者安全審查的制度,以所謂安全原因、對公共利益有重大影響或者壟斷、傾銷、補貼為由,譬如澳大利亞用所謂“中性原則”,來阻斷或妨礙中國企業或其產品的進入。
(二)政治風險
其中,政治風險還包含了政策風險。沿“帶”沿“線”國家本身的政治態勢缺乏穩定,會形成很大的政治風險。有些國家譬如泰國出現了民主轉型的問題,又如緬甸近來發生的對中方水電站的打壓,以及對中方銅礦的圍堵,多少都和緬甸的政治轉型有著脫不開的關系。有些國家比如巴基斯坦、吉爾吉斯坦、阿富汗,地方勢力強大、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盛行。有些國家比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又面臨老人政治走向黃昏,接班人政權交接的問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不少“一路一帶”國家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長期以來一直是諸多大國爭奪的重點,因此,這些國家政府政權很容易受到外來勢力的強烈影響。譬如中亞幾國長期被俄羅斯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譬如印度對阿富汗持續增加的援助,又如美日對緬甸民主轉型的介入和對菲律賓的支持。凡此種種,均表明這些國家政局是否穩定,尤其是對華關系是否穩定,對“一路一帶”戰略及其實施的影響極大。{8}
(三)信用風險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是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由于部分國家的政治情況不穩定,經濟結構單一,經濟增速緩慢,為貨款的收回添加了不穩定因素。尤其我國大部分資金投資于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而這部分項目實施時間長,涉及款項巨大,盈利情況短期內不明朗,甚至其收益在很長時間內難以彌補前期貸款和建設成本。所以要加強對海外信用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四)匯率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的幣種小,流通性差,進行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對沖的工具也很匱乏。而中國對外投資收的大部分都是當地貨幣,在與人民幣進行匯兌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
三、加強“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風險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一)開展海外投資需做好戰術準備{9}
在投資股權方面要盡量多元化。與外國跨國公司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是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比如,緬甸皎漂港的港口和天然氣開發項目進展順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與韓國、印度以及當地的公司聯合投資。強化我國駐外使領館和行業協會在海外投資中的協調職能,避免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競相壓價。
(二)中國應當大力推動多邊協議的談判
例如FTA等雙邊、多邊經濟貿易談判,以此拓展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空間,主動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參與并引領在國際投資、國際技術轉讓、國際稅收和國際人員流動等領域中的法律建設,以完善和建立新的國際規則與制度。建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雙邊投資貿易協定以及多邊體制下的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協定并加快其落實。
(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首先,要讓各國充分認識到人民幣區域化的重要性,在尊重各國文化的基礎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形象。另外,還要建立健全人民幣的回流機制,比如建立離岸人民幣市場,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或者建立人民幣清算銀行,使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更為方便快捷。
(四)靈活運用保險以及再保險,期權期貨等金融工具,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
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險以及靈活的結算方式來規避政治風險和匯率風險。另外,還可以通過保險公司了解對方的資信和財務狀況,在資金缺乏流動性時利用保險公司的信用擔保獲得融資貸款。
(五)建立多層次的風險保障體系
以資信評級為基礎,辦理出口信用保險,運用貨幣互換,利率互換等金融工具,建立商賬追收機制,健全風險保障體系。
注釋
①如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
②如自由貿易協定、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協議及安排、WTO(世界貿易組織)、MIGA(多邊投資擔保機構)、ICSID(國際投資爭流解決中心),尚未加入但對“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有利的由RCEP(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但在TPP+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的態勢下會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
③何茂春,田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哪些難點?如何應對?且看清華師生實地考察沿線國家后的分析》,微信平臺:世界和平論壇,2016。
④通過向國外企業購買我國商品或服務提供貸款等形式實現。
⑤曹云華.《越南的經濟發展現狀與前景》[J].泛珠(東盟,2008.8。
⑥趙敏艷,王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形勢評估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
⑦邵景春.《”一帶一路”戰略與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機制》[N],國浩特稿,2015,12,14。
⑧“一帶一路”潛在投資風險應對策略.威科先行法律數據庫。
⑨“一帶一路”戰略下海外投資的方向與戰術.微信公眾平臺:海外精品投行。
參考文獻
[1]田靖.東南亞五國社會組織結構變遷研究[D].云南大學,2012.
[2]王勇輝,于珍艷. 中國—印度尼西亞經貿關系發展的機遇與挑戰[N].“一帶一路”與世界政治經濟,2015(1).
[3]溫元杰.中國與東盟關系中的國家利益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4]劉志鵬.“一帶一路”下的海外信用風險管理[J].CHINA EQUIPMENT,2015,5.
[5]郭靜.我國企業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研究[J].經濟論壇,2015(09).
作者簡介:胡伊凡(1995-),女,漢族,湖北鄂州人,在讀于吉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保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