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曾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但由于存在機制體制、產業結構矛盾等問題,近來面臨經濟下滑困境,如何解決遼寧經濟面臨的問題并創新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應加速推進遼寧體制機制改革,依靠市場創新創業,促進遼寧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合理管控 地方債務 經濟轉型 創新發展
一、遼寧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收入下降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遼寧省GDP為28743.39億元同比增長3%,低于全國平均增速,2016年第一季度遼寧省GDP為5647.1億元,同比下降1.25%,經濟下滑壓力較大。同時財政收入也下滑明顯,2015年遼寧省財政收入為2125.6億元,同比下降33.4%。遼寧經濟增速回落,表面上看是投資拉動減弱、外部需求不足等因素導致,實質上是遼寧尚未根本解決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二)政府性債務規模較大
由于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出現了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擴張較快、財政金融風險加大等隱患。據遼寧省財政廳《關于我省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情況的公告》數據顯示我省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9138.7億元,加上融資平臺債務和或有債務等需引起重視,同時各市為快速償還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趨勢明顯增加。沈陽、大連等重要城市土地財政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均超過45%。2016年,沈陽預算報告顯示土地財政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超過50%。
(三)各類人才流失嚴重
根據遼寧省統計局數據,至2015年末遼寧省常住人口總數為4382.4萬人,比2014年常住人口減少9萬人,是17年來遼寧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一個地區的人才流失不僅與經濟下滑有較為密切的關系,且彼此相互作用。遼寧是科技教育大省,有高等院校116所、科研單位167家,兩院院士5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000多人,無論是專家人數,還是科研成果、專利申請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然而,他們的科研成果并沒有在遼寧得到充分釋放。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10年~2015年,在全國共實現技術轉移轉化合同872項,合同額9.1億元,而在遼寧轉移轉化數只占10.78%,合同額則僅占4%。高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暴露出遼寧發展觀念落后,創新意識不強,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問題。有的單位使用、處置科技成果,存在審批環節多、周期長、需承擔國有資產流失責任等問題。遼寧人才的流失已經拉響警報,應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障礙,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
二、促進遼寧經濟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堅持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之路。要適應速度和結構變化,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適應發展方式變化,正確處理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力度,多管齊下改革投融資體制、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增強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外貿轉型升級,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全面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促進遼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二)依法依規合理管控地方政府債務
發展經濟開源節流是防范債務風險的根本方法。政府債務規模大小并不是衡量地方債務風險的唯一標準,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對應的資產優良,債務規模大也不存在風險,如果資產不良,債務規模再小也存在風險。遼寧省地方債務應多用于市政建設、交通運輸、土地收儲整理、教科文衛以及保障房、農林水等項目建設。我省各地方政府應切實履行到期政府債務償還責任,對目前存量較大的地方政府債務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打包銷售和發行基礎設施項目支持債券等方式履行償還責任,同時建立健全公開透明規范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機制,各地方政府應多采取通過PPP方式、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支持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依法嚴格執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并結合本地實際,明確任務分工、積極研究對策防范債務風險、化解債務危機,切實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發揮政府債務對“調結構”和“穩增長”的積極作用,推動我省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三)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留住用好人才
目前遼寧走出去的多為年輕、有高學歷或有高技術技能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流向了發達地區。一個地區的人口流失與經濟下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且往往會相互作用,造成惡性循環。遼寧省應把留住人才放在優先位置。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強化對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勵,重視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年輕創業者,喚起民眾的創新熱情和創業激情,建立健全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和人才創新創造,留住人才,不斷促進我省經濟健康發展。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商業推廣
改變政府的投資、融資和行為方式,將部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民營化,引入民間資本。如對街路改造時可引進民間資本,改造后,將部分地面或廣告交給相關的開發商使用,把城市基本建設轉換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優化政府債務結構,化解債務風險,促進遼寧經濟健康發展。
(五)加快國企改革引導非公經濟發展
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東目前民營經濟是遼寧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應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加快轉變發展理念,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民營企業發展,增強民營企業的活力,使民營企業成為推動遼寧經濟發展、增強活力的重要力量。積極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促進民營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
參考文獻
[1]倪鵬飛.關于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縱橫,2014(9):11-13.
[2]梅建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及可持續發展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12.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M].人民出版社,2014.10.
作者簡介:紀國英(1966-),漢族,遼寧蓋縣人,副教授,沈陽大學經濟學院,學士,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