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經濟不斷發展,收入差距問題一直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文章以福建省為例,對福建省的城鄉收入差距的現狀分析,利用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對其原因進行探究,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
一、引言
從鄧小平提出“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出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得到了大幅度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但經濟越式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問題越是浮現于我們眼前,其差距超過一定范圍會制約我國經濟的增長。黨十六大就已經指出要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①本文從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出發,以福建省為例分析福建省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探究其現狀、原因,以提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建議。
二、福建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分析
(一)城鄉收入差距水平居高不下
同我國整體經濟增長類似,福建省經濟在近些年也取得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也和總體一樣,福建省也凸顯了城鄉收入差距問題。05~1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在一直0.48左右,這說明我國收入差距問題并沒有有效緩解。福建省的城鄉收入差距問題也是如此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從國際經驗上看,城鄉居民收入比一般為1.7/1.,極少數國家為2/1,而福建省近些年來均超過了這一指標,說明了福建省城鄉收入差距水平仍然居高不下。
(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張速度高于農村居民
近年來,農民的收入成分構成發生了較大變化,城鎮的快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點的的農民進城打工,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得到快速增長,而繼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農民收入較為穩定,因此農村農民間的收入差距較小。而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下崗、失業的人增加,加上進城務工的農民,使得城鎮中的低收入者或貧困戶數有所增加,總體上表現為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速度高過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擴大速度。②
(三)城鄉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持續增加
近年來福建省居前4名的高收入行業大體分布在金融業、交通、倉儲及郵電業和工業,這幾個行業大都附屬于城鎮。而農村的林牧漁業的收入一直居倒數一二位。從近10年來看,城鎮金融業迅速發展,大體上均超過農村行業的水平,城鎮農村之間的差距有擴大之勢。
三、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認為,社會的分配制度與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分配方式是由資源的配置方式決定的,分配的性質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的。在分配中既要注重公平問題也要注重效率問題,若各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得不到緩和,必然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按勞分配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分配原則,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應當實現按需分配。目前我國還未能達到實施馬克思按勞分配構想所要求的經濟條件,所以我國現階段所實行的按勞分配與馬克思眼中的按勞分配還有一定差距。實行按勞分配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③
四、福建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
(一)很難做到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根據上述的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分配方式最終歸結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福建省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之前的勞動者之間生產資料完全平等占有關系的狀態。泉州、廈門、福州等較發達城鎮通過大量占有生產資料而獲得較多的收入,而相比之下農村的的老百姓除了公有生產資料之外,個人所有的私人生產資料相對較少。這與馬克思所認為的在價值分配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應該是勞動相悖。
(二)初次分配未能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城鎮利用自己的地理及經濟優勢,占有了許多生產資料,特別是資本,以促進城鎮經濟快速增長,而部分農村由于經濟條件貧困落后,也無力縮小差距,因此,城鎮更多表現為親資本而疏勞動。政府不斷兼并周邊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而疏遠經濟相對落后的鄉村。在這個方面,可以看出在初次分配的過程中,不論是從國家層面上看還是省市方面上看,都不能有效處理城鄉之間的公平效率問題。
(三)城鄉二元結構阻礙了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
福建省山地居多,雖然近年來隨著高鐵、動車的普及但地區之間的聯系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之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把農村勞動者束縛在一個低收入的行業部門,勞動力流動至城鎮卻又不能享受城鎮居民該有的福利待遇。一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高素質人才額,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盡管今年來,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農村的發展,但國家政策對城鎮的支持下更多,使得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處于固化狀態。
(四)對生產要素占有上的不平等
目前我國形式上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必定會導致城鄉收入上的不公平。而在福建省這個注重人情的省份,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存在使得這一差異急劇擴大,這就使得市場主體對生產要素占有的不公平進一步擴大,從而促進了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
五、縮小福建省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建議
(一)從政策上著手 提高農村的“競爭力”
目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的內容中表明,精神脫貧理念是戰略重點,應當通過精準扶貧的工作流程設計和精準扶貧政策體系這兩條路徑來推動實踐精準扶貧思想。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作為當前中國扶貧第一村,通過國家政策與撥款,打造了當地了旅游競爭力,把周圍地區的資源引向這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村居民出基本工資外的收入。
(二)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黨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問題,我們既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又要讓社會發展和穩定,促進公平。在初次分配領域和再分配領域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上更注重公平,這樣有利與縮小城鄉高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
(三)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二元結構主要表現在就業身份限制和教育機會不平等上,要讓城鄉人民享受同樣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村人民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增加農村受教育程度,有利于提高其人力資本,從而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另外加快福建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也有助于逐漸縮小城鄉二元差距。
(四)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在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中的調節作用
馬克思認為國家可以通過權利手段來引導收入分配,國家可以合理利用稅收政策來引導資源和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以調和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在縮小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調節部分高收入人群收入使其往低收入人群流動。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OL].中國經濟網.2003.10.09.
{2}黃雅青.福建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金融經濟.29-30.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晨鑫(1991-),男,漢族,福建福鼎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