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董申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信貸業務的經營特征和信用風險特點,從信貸業務管理體系、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設計、績效考核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財務公司信貸與信用風險管理的框架,并從授信管理、用信管理、貸后管理、風險處置等環節提出了財務公司信貸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的工作建議。
【關鍵詞】財務公司 信貸 信用風險 全流程 風險管理
一、研究背景
根據中國財務公司協會的數據,截至2016年4月,我國已有224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可以促進集團資金的集約化管理,打通內外部融資功能。在集團內部,財務公司可以集聚資金、發放貸款、調節余缺,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集團外部,財務公司可以通過同業拆借、代理發債等多種手段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籌措資金,支持集團發展。
信貸業務是財務公司的主體業務和主要利潤來源,也是財務公司主要的業務風險來源。盡管財務公司僅對集團內部成員企業開展信貸業務,但信貸風險仍然存在于各個業務環節。杜勝利、王宏淼(2001)劃分出財務公司的十類風險,并著重從內部控制角度論述了財務公司的體系。何文闖(2015)梳理了某財務公司的風險點,認為該公司需要重點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袁琳、余欣怡、仝旭(2013)從巴塞爾協議Ⅲ的角度探討了財務公司的風險控制對策。袁琳、張偉華(2015)從集團管理控制方式入手,探討了集團管理對財務公司風險管理的作用,指出了風險考評、風險管理信息平臺、集團影響財務公司信貸決策等問題。計軍恒(2014)重點從非預期風險損失應對的角度論述了集團財務公司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
我們認為,財務公司有必要樹立信貸業務的全流程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框架,在授權管理、營銷管理、授信管理、用信管理、貸后管理、風險處置等全部環節加強風險控制。
二、財務公司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框架
(一)信貸業務管理體系
根據集團成員單位的層級結構和地理范圍,財務公司可以適時建立矩陣式管理體系,以達到客戶營銷聯絡、信貸審批效率和信貸風險管理的協調。在規模較大、機構設置完備的財務公司中,矩陣式管理體系在縱向上可以由財務公司總部、融資租賃公司等專業金融公司、各地區代表處等層次構成。在橫向上,各機構均可以由客戶部門、信貸管理部門、風險管理部門、法律合規部門等不同角色構成。
在縱向上,矩陣式管理體系按照授權進行管理,為不同層級的機構分配不同的業務辦理權限,權限可以按業務金額標準劃定,也可按業務品種、客戶行業等標準劃定,超權限事項需要報送上一級機構辦理。在橫向上,矩陣式管理體系按照職能進行劃分,同一機構的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形成審貸分離、職能制衡、風險共管的管理機制。
根據具體客戶的層級和屬地,其信貸業務可以由財務公司總部、專業金融公司或地區代表處受理,相關的評級、授信、評估等結果應在集團內資質互認,并將業務運作資料在集團內共享。對于層級較高、子公司眾多的成員單位,還應按照集團客戶進行管理,以較高層級的機構作為集團客戶管理機構,并為其子公司分別設置管理機構。
財務公司總部一般負責目標制定、統一營銷、整體授信核定、風險管理等工作,在財務公司信貸風險管理中起統籌作用。財務公司總部可以直接獲取客戶的核心信息,也可以接收專業金融公司和地區代表處報送的各種風險信息,對整體信貸風險的把控至關重要。專業金融公司和地區代表處一般負責轄內成員單位的具體營銷、授信申報、業務跟進、風險預警等工作,便于獲取第一手資料,可及時發現風險事件并向管理行預警,在財務公司信貸風險管理中起基石作用。
在矩陣式管理體系中,各層級、各角色分工合作,有助于提高信貸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促進效率和審慎的平衡。
(二)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設計
財務公司應從授權管理、營銷管理、授信管理、用信管理、貸后管理、風險管理等多方面進行制度建設,從制度開始貫徹全流程風險管理的精神。具體包括:
1.授權管理。財務公司總部、專業金融公司、地區代表處的職能劃分原則、超權限事項報批流程等。
2.營銷管理。客戶營銷的準入標準、管戶機構的分配方法、業務宣講的職責分工等。
3.授信管理。統一授信的總體原則、客戶評估的基本方法、授信額度的估算方法、業務品種的安排、授信審批的流程等。
4.用信管理。各品種具體信貸業務的審批規程、利率及費率的定價原則、業務發放的流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擔保管理、支付審核、結算管理、外匯業務管理等。
5.貸后管理。貸后管理的職責分工、貸后管理方案的制定、貸后管理例會的組織、現場及非現場貸后檢查的具體要求、抵質押物價值重估、檔案管理等。
6.風險管理。風險限額管理、風險分類及減值準備管理、風險計量模型及工具、風險預警報告機制、風險處置機制等。
(三)績效考核體系
績效考核體系是實現業務拓展和風險管控的核心手段,一個設計良好的績效考核體系可以有效地發揮激勵、約束作用,傳導管理者的管理意圖。
在考核指標的設置上,應該注意將業務經營指標和風險控制指標有機結合,并合理分配不同指標的權重,達到業務拓展和風險控制之間的平衡。貸款增長率、凈利潤等經營指標并不是評價財務公司經營成果的全部,不良貸款率、貸款到期回收率等風險管理指標也十分重要。近年研究較多的經濟增加值、RAROC等指標結合了業務經營和風險管理兩個方面,在風險計量工具完善的前提下,可以成為財務公司的績效考核的良好指標。另外,為督促經辦人員開展風險管理工作,財務公司還可考慮設置信貸業務差錯率、貸后檢查覆蓋率、貸后檢查完成時間等行動指標,采取獎勵或倒扣分的形式激勵經辦人員及時主動地完成風險管理的具體工作。
三、信貸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
(一)授信管理
授信管理是風險管理的開端。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授信管理工作要點包括以下方面:
1.盡職調查。深入的授信調查是財務公司信貸決策的重要基礎。應根據客戶的股權關系、行業情況、市場地位、經營特點、財務狀況等特征制定客戶識別和分配的標準,明確業務發起層級和報批途徑,提前識別客戶業務需求和潛在風險點。盡職調查可以由經辦機構的客戶部門開展,也可以由矩陣式管理體系中的不同縱向層級共同參與調查工作,或橫向的客戶經理與風險經理共同參與,共同對盡職調查的結果負責。調查方式上,可以靈活采取客戶訪談、實地調研、財務分析、征信核查、中介評估、上下游企業查訪等多種形式,務求調查結論真實有效。
2.方案設計。財務公司對客戶的信用記錄、業務需求、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做出評估,將凈資產、財務指標、償債能力、擔保能力等數據納入信用風險定量測算模型,通過計算確定客戶的授信額度,并定期復核更新。在滿足風險限額、授信集中度、資本充足率等內外部管理要求之外,授信額度應著重與客戶的還款能力、還款意愿、真實信貸需求相匹配。在確定授信額度時,財務公司有必要對客戶的授信方案做出詳細設計,具體包括:用信品種及額度、擔保方案、用信條件、支付方式、風險管理要求等內容。
(二)用信管理
在信貸業務的全流程中,授信只是評估的環節,信貸風險始于具體業務的用信。在授信方案基礎上加強用信管理,是控制風險的關鍵。具體要點包括以下方面:
1.業務審批。單項信貸業務的審批流程應按照財務公司具體金融產品的制度及權限完成,并符合授信方案中的業務辦理條件。對于重大事項或突破授信方案的事項,應引入集體決策。
2.合同管理。信貸業務合同和從屬的擔保合同是風險管理的前置關口,應由法律部門制定合同,或出具法律審查意見。對全部由電子流程辦理的業務,也應以恰當的形式明確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避免發生糾紛的可能性。
3.擔保管理。財務公司經營集團內部的信貸業務,集團成員之間具有較強的風險相關性,由關聯擔保構成的投資組合風險分散能力相對較低。另外,集團內部擔保有可能受到上級行政力量的干擾而難以完成代償。因此,應優先考慮集團外保證人,或追加有效的抵質押擔保。需要強調的是,擔保永遠是第二位的,不能因擔保的存在就忽視對客戶本身還款能力的調查。
4.支付管理。財務公司可以參照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規定,通過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強化信貸資金用途管理。例如,對交易背景明確的信貸業務加強貸款的實貸實付管理,將貸款直接支付給客戶的交易對手,完善貸款用途監管和資金流向跟蹤,防范貸款用途與申請不符的風險。另外,支付環節是財務公司操作風險集中的環節,應注意防范支付結算誤操作、信息系統出錯等風險。
(三)貸后管理
財務公司主要經營集團內部客戶的信貸業務,客戶多存在跨省、跨地區或跨國的經營特征,降低了財務公司貸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反應速度,其信貸風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連鎖性,并且有可能滯后爆發。因此,財務公司的貸后管理工作在全流程風險管理中至關重要。貸后管理工作必須扭轉“重發放,輕管理”的信貸誤區,避免粗放經營、忽視風險。具體要點包括以下方面:
1.管理范圍。貸后管理貫穿信貸業務發生后直到信用結束的全過程,財務公司的貸后管理工作內容包括制定貸后管理方案、資金監管、貸后檢查、擔保監管、風險預警、風險處置、風險分類、檔案管理、結息收費、信用結清、貸款重組、不良資產清收等。除對客戶個體進行貸后管理外,財務公司還應重視對地區、行業、集團等多個維度的風險監測,及時發現整體風險苗頭。在特殊條件下,信貸資產轉讓、信用履約保險等風險轉移手段也屬于貸后管理的范疇。
2.監控手段。財務公司的貸后管理工作應避免停留在桌邊案頭,應主動采取現場檢查、多層級聯合檢查等多種形式,并靈活應用公共系統、新聞媒體、社交網絡等渠道,充分掌握各級機構、金融同業、監管機構、媒體報道、網絡輿情等多種來源的相關信息,及時監控貸后風險。
3.風險預警。信貸業務發生后,財務公司應通過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檢查相結合的形式對客戶風險狀況進行監控和預警,風險、合規部門應與客戶部門相互協作。針對不同的風險等級,財務公司可制定風險信號的分級預警機制,例如將風險信號依嚴重程度分為紅色、橙色、黃色等級別,分別制定差異化的報告和處置程序。針對各種可以預見的風險,應制定應急預案,避免風險發生時工作忙亂無序。
4.風險抵補。貸后風險分類、撥備和資本充足率管理是貸后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信貸風險預留緩沖資源的風險管理手段,財務公司可以參照商業銀行的經驗,建立并完善相應的計量方法。如有條件,應開展壓力測試、情景分析,采取更加精細化的數量分析手段加強風險的監測和應對。
(四)風險處置
一旦發生風險事件并產生預警,各機構工作人員應及時反應,研究對策,盡早啟動應急預案和風險處置措施,盡力減少信貸資產的最終損失。在風險處置中,各級機構應主動出擊,從資金賬戶、債權、股權、實物資產、抵質押物、擔保人等多方面爭取穩步清收。財務公司總部也應充分發揮協調作用,積極與集團較高層單位直至集團總部溝通解決方案,拓寬風險化解的渠道。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著眼于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信用風險,從信貸業務管理體系、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設計、績效考核體系、風險預警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信貸風險管理的框架,并從授信管理、用信管理、貸后管理、風險處置等環節提出了財務公司信貸業務全流程風險管理的工作建議,可供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參考。
本文側重于財務公司全流程風險管理的框架設計、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具體的量化風險計量模型可進一步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杜勝利,王宏淼.財務公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2]何文闖.GX財務公司風險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3]袁琳,余欣怡,仝旭.巴塞爾協議Ⅲ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v.28: No.17103:81-86.
[4]袁琳,張偉華.集團管理控制與財務公司風險管理——基于10家企業集團的多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15,No.33105: 35-41+94.
[5]計軍恒.財務公司價值創造與風險承擔及其管理——兼論非預期風險損失及應對[J].學理論.2014,(8):91-92+118.
作者簡介:王珣(1984-),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任職于國電財務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信貸管理;董申(1983-),男,漢族,黑龍江七臺河人,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任職于中國農業銀行,研究方向:信用風險管理,為本文的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