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要】隨著銀行業面臨風險的不斷增加,對于分支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并根據其能力大小進行監管和授權,是大型銀行健全內部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從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進行探索,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型銀行 分支機構 風險管理 能力評價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業務定價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分支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并根據其能力進行監管和授權,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一、風險管理能力評價的原則
(一)全面性
作為大型銀行,其業務遍布各省市,外部風險環境迥異。因此,風險管理能力評價不僅要考慮本行系統內的比較,還需考慮同一地區銀行同業的情況。這就要求在指標設置時結合本行的業務特點和當地分支機構經營的風險環境,做到統籌兼顧。
(二)有效性
根據分層管理、逐級授權的要求,評價指標設計必須有較高的區分度,區分度高的指標體系能將不同管理水平的分支機構區分開來,能力高的機構得高分,能力低的機構得低分。可以將風險管理能力評價內嵌至大型銀行考核體系,作為總扣分項,督促分支機構重視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真正做到“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
(三)易得性
評價體系中的數據必須是口徑一致且標準統一的。一般而言,本行數據較易達到這一標準,但同業數據由于不同銀行管理制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本文建議涉及同業數據的,要求從監管部門公開數據可以獲得且數據標準相同。
二、風險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大型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一般由總行負責、統籌管理,而分支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為信用風險、合規風險及操作風險,因此評價體系應主要側重于以下方面。
(一)信用風險管理指標C
在全國不良持續“雙升”的形勢下,信用風險是分支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建議設置較高權重,以督促其做好信貸管理工作。鑒于不同銀行資產質量分類的標準存在較大差異,而逾期作為不良貸款的顯性特征則較為一致,因此不良貸款率最能體現分支機構信用風險控制能力的強弱。
不同銀行的風險偏好、控制水平有差異,使得同業間不良貸款率存在較大差異。在設立不良貸款率指標時,應剔除該因素的影響,僅考慮分支機構本身風險管理能力造成的不良:
Ci=(Ri-Ra)-(RI-RA)
其中:Ci代表分支機構的信用風險指標
Ri代表分支機構的不良貸款率
Ra代表分支機構所在地區同業的平均不良貸款率
RI代表分支機構的所屬大型銀行全國的不良貸款率
RA代表全國同業平均的不良貸款率
(二)合規與風險管理指標A
中立機構的外部評價往往比內部評估更為公正和可接受。鑒于國內第三方評價機構尚在發展中,因此作為監管方的地方監管部門評級具有權威性。同時,銀監會修訂《中國銀監會行政處罰辦法》后,對于銀行的處罰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合規風險的高度重視是未來銀行業風險管理的重要趨勢。
1.地方銀監局監管評級Ae。監管評級作為分支機構所屬銀監局從非現場監管到現場檢查所作出的綜合性評價,可以按照分支機構的評級結果確定內控制度執行、風險管理的綜合評估情況,最終可以根據評級結果確定各分支機構得分。
2.監管罰款Ap。在國外,銀行業行政處罰十分嚴厲,不僅金額高、力度大,且處罰范圍廣泛。當前國內監管趨嚴壓力必須要求重視監管處罰。
銀行業涉及的產品種類繁多,監管規定繁雜,監管部門包括金融監管部門,如銀監會、人民銀行(包括外匯管理和反洗錢部門)等;也包括一般市場經濟管理部門,如稅務局、工商局等。
根據各個監管部門處罰的總金額,可以確定各分支機構的排名和得分,從而確定監管罰款Ap指標得分。
(三)操作風險管理指標O
操作風險是中國現階段大型銀行在業務的經營和發展中要面對的主要風險之一。今年爆出的農行39.15億元、中信銀行9.69億元、天津銀行7.86億元票據大案均說明操作風險目前在國內缺乏成熟的事前識別、事中阻擊方法,但有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1.操作風險事件損失Ol。總行部門定期收集操作風險事件的損失事件類型、發生的分支機構和財產損失情況。根據各個分支機構操作風險事件損失的總金額,可以確定各分支機構的排名和得分,從而確定操作風險事件損失Ol指標得分。
2.監管檢查中操作性問題占比Or。鑒于操作風險事件一般具有發生頻次低、極端條件下損失較大的特點,因此在評價導向上應督促分支機構嚴格按照制度和辦法的要求開展各項業務,運用有效地機制、管理將操作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操作性問題是發生操作風險事件的潛在隱患,也是分支機構內控制度不完善的具體體現。監管部門監管檢查中操作性問題占比指標明確區分了制度性和操作性問題,在同業中具有可比性,在行內系統中具備區分度,可以作為操作風險事件的預測指標。此外,對于屢查屢犯的操作性問題,應增加權重,直至比重上升至封頂。
三、指標體系中應視情調整的部分
大型銀行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建議部分指標應根據各自特點作適當調整。
(一)指標權重的設計
可以根據自身的戰略定位、風險偏好適度調整各項指標的權重。不同銀行對于信用風險、合規風險及操作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可接受度不同,可以在各指標權重上作調整。
(二)計分標準的調整
根據本評價體系,指標值間能夠形成一定的標準差,從而使得評價具有區分度和科學性。總行部門可以將各分支機構得分的標準差調整作為手段,來督促分支機構的風險防范重點與總行的戰略部署保持一致。也就是說,根據各分支機構風險管理指標值通過標準化的調整,進行排序、打分,得到最終的指標得分,確保了分行間得分標準差在合理區間。
(三)指標內涵的延展
部分監管類指標可以適度加入銀行內控部門的監測結果,如內控部門的綜合評價、現場(非現場)檢查結論等,使得考察維度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客觀地評價分支機構各類風險的把控能力。
(四)評價周期的設定
基于考核或測評考慮,可以將一個時期(如年度、任期)的評判指標,將期末與期初的比較即可獲得風險管理能力的變化。同時,較長時間的考察更有利于得出更為中立的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