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一直是云南農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南澗是滇西縣城的一個典型,通過收集南澗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料,發現了制約南澗農村剩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從而對加快勞動力轉移提出了發展特色產業等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農村 剩余勞動力 轉移
一、南澗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一)背景
南澗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2015年,南澗縣總人口249623人,其中,農業人口224661人,占總人口90.1%,80%的人口分布在廣大的高山地區,人均耕地不到一畝,是云南省山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典型縣份之一。
在國家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背景之下,南澗縣被列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國家相應的扶持。同時西部大開發這一宏大而長期的工作,加大了退耕還林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帶動了南澗縣的發展。再加上諸如:小灣電站和祥臨公路、馬安公路、巍南公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使南澗縣的區位優勢進一步體現,也有利于南澗縣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事實上,滇西的許多縣份也具有類似的發展條件,因而分析云南省南澗縣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將對其他縣份在相關問題的處理上提供幫助。
(二)現狀
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人口政策以及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因素,而勞動力轉移的核心動力是就業。2015年南澗縣農村人口達224661人,包括農村實有勞動力141974人,其中剩余勞動力40442人。
隨著農村人口增長、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土地集約化經營,南澗縣每年新增的農村勞動力近3500人。如果出現就業不充分的情況,這些每年新增的勞動力將有一大部分變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由此可見,如何有效轉移剩余勞動力是南澗縣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云南農村普遍所面臨的問題。
二、制約南澗縣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一)文化、技術素質低是內在因素
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程度是密切相關的。縣域內城鄉發展差距大,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而發展較落后的地區主要是高寒山區、干旱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遠離集市經濟輻射圈,自我發展能力低。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主觀上受生理、智力、文化、技能以及適應性等因素制約,因而素質普遍不高,觀念陳舊,精神狀態差,進取心不強,科技意識落后,經商意識淡薄。尤其是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首先轉移出去后,剩余勞動力的素質更低。
南澗縣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占18%,大專及以上不到8%。可見文化、技術素質低是南澗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內在制約因素,這使南澗縣農村青年勞動力在就業競爭中處于極為劣勢的地位,轉移出去的大部分勞動力只能從事苦、累、臟等較為低級的體力活,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形成了“沒有轉移勞動力出不去,已轉移的勞動力留不住”的尷尬局面。而且從長遠看,隨著科技進步,低素質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領域會越來越窄。
(二)農村非農產業容納能力是外在因素
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南澗縣缺乏可支持經濟發展的產業,沒有大型企業,而經濟效益不佳、且自己自足的一些小型的私有企業,不足以容納南澗縣農村剩余勞動力。但近幾年,在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主要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商貿、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市場競爭加劇,經營難度加大,巨大的就業壓力與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急需轉移出去的矛盾突出,導致非農產業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迅速減弱,南澗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也越來越棘手。
(三)農民工就業環境較差
農民工惡劣的就業環境使得農村剩余勞動轉移缺乏有效激勵。首先南澗縣農民工進城務工主要從事建筑、紡織、修理、搬運、廢品收購等一些最苦、最臟、最累的工作,而且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其次,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用人單位為降低成本,使農民工普遍缺乏失業、工傷、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險,這與其常常從事具有較大不穩定性和危險性工作形成矛盾。第三,進城打工農民住宿條件非常艱苦,打工者聚集的地方會自發建成成片的臨時房屋,演變成南澗邊緣的“貧民窟”。這些情況不僅僅存在于南澗縣,而對于農民來說,走出農村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將會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阻礙。
三、加快南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一)通過特色產業拉動勞動力轉移
南澗縣在抓好烤煙、冬早蔬菜、核桃、肉牛產業的同時,應該立足交通區位優勢,加強工業規劃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建材業和商貿服務業。小灣東鎮在鞏固提升烤煙、茶葉、核桃、畜牧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做好小灣電站的配套服務工作,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公郎鎮、無量鄉在抓好烤煙、茶葉、核桃、畜牧等種養基地建設的同時,應該認真落實工業發展倍增計劃,搞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小水電開發。而這些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必將拉動南澗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也是一條適合廣大云南縣城的基本指導思路。
(二)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
南澗縣要積極發展教育事業,消滅文盲半文盲,提高文化水平和科學知識。同時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班,提高職業科技水平。確定輸出的勞動者,在輸出前應進行法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城市和發達地區的知識教育,使他們能適應新的情況。輸入勞動力的企事業單位,在人員到達后,應集中進行一段時間的法紀和廠規模教育、安全生產教育、本企業工種的基本技術教育,經測驗及格后才能上崗。輸入勞動力多的地方,最好能根據勞動者的需要舉辦文化、技術夜校,組織業余學習。
(三)建立和健全勞動力市場
建立和健全勞動力市場,就是實現南澗城鄉統籌就業,建立和發展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為目標。杜絕中介欺詐,使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能得到優質高效的中介服務。其次,加強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宏觀指導,實現自主擇業和自主用人,盡量克服“民工潮”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政府應設立專門的權威機構或授權某一部門,負責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宏觀管理。其職能包括對跨區域流動人口流量、流速和流向等勞動力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傳遞和預測;協調區域間勞務供求;研究制定有關促進和保障勞動力流動的政策法規。大力發展由政府、民間集體和個人共同創辦的多種形式的勞動中介服務組織。
(四)構建南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平臺
首先,建立州、縣、鄉(鎮)三位一體的農村勞務輸出的協調服務機構,建立垂直的勞動力資源供求信息傳遞網絡,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勞務輸出的及時性、有序性、穩定性、長期性。一是按年齡結構、性別、文化結構、技術特長和求職意向分類登記造冊,建立州、縣、鄉(鎮)勞動力資源儲備庫,為有計劃輸出提供可靠依據;二是利用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各種用工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利用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將篩選后的用工信息,定期向社會發布,避免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盲目性、無序性;三是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流向、職業、工資等情況進行跟蹤監測,為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安置和制定勞務輸出計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喬潤茹,崔利.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研究[J].吉林農業,2011(3).
[2]溫慶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對策研究[J].行政與法,2007(8).
[3]趙明宇,于秀麗,李彬.白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經濟視角,2005(4).
作者簡介:趙妍(1986-),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