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長鳳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
增長動力轉變、創新驅動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童長鳳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本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本文從投資、出口、消費三個角度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進行了討論,認為中國必須加快實現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并就加快建設創新驅動型經濟提出了相關建議。
增長動力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
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下行通道,經濟增速從 2010年的 10.6%降至 2014年的7.3%,根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2015年中國增速僅為6.9%。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趨勢還在延續。導致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認識就是,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舊的增長動力正在減弱,而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完全成長起來,這就導致了經濟增速的下滑。
多年來,中國提出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從粗放型和外延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和內涵式經濟增長,從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從速度型增長轉變為可持續增長,其關鍵在于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增長動力的轉變。要實現此目標,重在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在這一點上,中國正在積極行動。近年來,中國不斷強調創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的意義,提出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以此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
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中國已經形成了以高投資、高出口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投資、消費比例關系失衡,內生性經濟增長動力非常脆弱。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某些積極轉變,經濟結構正趨于優化,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
我們以1995-2014年這20年作為考察區間,對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進行分析(見圖1),以此來說明在過去2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是否發生了轉變。

圖11995-2014中國投資率、外貿依存度、消費率變化
投資占主導的狀況沒有發生改變。從圖1可以看到,在過去20年間,中國的投資率整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從1995年的39.30%上升至2014年的45.91%。與國際相比,中國的投資率也明顯偏高,美國的投資率長期以來保持在20%以下,而日本即使在上世紀60-70年代高速增長時期也只有30%左右。從圖中能夠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與投資有正相關關系,但是從2007年開始,這種正相關關系不復存在。這就意味著,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已不太明顯,投資效率呈現出下降趨勢(童長鳳,2012)[1]。有些學者早就指出,投資對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樊綱(2007)[2]就認為,中國的消費比例過低,投資比例過高,不是因為消費增長下降了,而是因為投資增長過快,這就導致了總需求的結構失衡。至今為止,投資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外貿波動較大。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出口需求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以進出口總額占GDP來衡量的外貿依存度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伴隨著明顯的波動。1995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為38.44%,2006年達到了64.77%的頂峰,2014年則回落到了41.55%。外貿依存度在2007年之后的下降,表面原因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國外市場需求萎縮以及人民幣升值,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產品缺乏自主創新,絕大多數出口產品是處于價值鏈的最底端。但無論是國外需求的萎縮還是中國產品競爭力的缺失,都意味著,出口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在減弱。這從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變化中可以看出來,見圖2。1997年,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一度達到42.7%,但之后再也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從近幾年的數據看,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極為微弱了。

圖2 1995-2014年三大需求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
消費動力仍然不足。中國的最終消費額穩步上升,由1995年的3.62萬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32.90萬億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從1995年的59.1%下降至2014年的51.4%。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大國70% ~80%的消費率相比,中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從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消費已經與投資并駕齊驅,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客觀地看,中國的消費增長是比較快的,但要支撐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費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根據上文的討論,不難發現,在過去2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正逐步體現,但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特征依然明顯。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依靠要素驅動成功跨越了低收入國家的“貧困陷阱”,邁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是,在取得中國奇跡的背后,中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經濟規模很大,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但大而不強;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耗國之一,但單位GDP能耗卻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生態事件頻繁出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對中國制造的質疑聲仍然存在,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處于弱勢地位。在過去,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被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所掩蓋,但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國際需求萎縮、國內環保呼聲高漲、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之際,中國要素驅動型增長的弊端開始顯現。很顯然,中國已經無法繼續通過要素驅動、投資驅動來維持高速增長了,這意味著中國必須為進一步的增長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紅利空間,這只能依靠創新。
向創新驅動轉變,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向創新驅動轉變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是低質量的,這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日益失衡,另一方面表現為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不斷爆發。經濟、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失衡,意味著其難以持續。當前,人們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這就意味著人們的需求將更豐富、更多樣化。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呢?只能通過推動全社會的創新來實現,通過充分發揮全社會的聰明才智和奇思妙想,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與此同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這既需要中國優化產業結構,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輸出,更需要對產業技術進行革新,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與此同時,創新驅動型經濟具有較強的持續性、穩健性和創新維系能力,能夠減弱周期性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創造新的需求并開拓消費空間(夏天,2009)[3],這也就意味著,創新將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因此,要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構建創新體系,推動各項創新機制的協同作用,促進全社會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消耗,滿足社會需求。
向創新驅動轉變是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必要手段。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重點在于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中投入結構不合理、物質資源消耗多、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的狀態,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中國經濟從要素擴張型向集約型內涵型轉變。經濟結構的轉變,既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投入結構、空間結構的優化(任保平,郭晗,2013)[4]。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中國必須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從主要依靠全球價值鏈底端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這必須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研發、設計、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投入結構的優化上,中國必須改變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投入促進經濟發展的現狀,要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從要素投入向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轉變,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促進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在空間結構的優化上,中國必須進一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中國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以此推動制度、技術創新。
向創新驅動轉變是中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中國充分利用人口紅利,以低成本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較強的競爭力,這造就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但是,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而且隨著土地成本的上升、資源的耗竭,中國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長此以往,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將被大幅削弱。當前的國際競爭主要體現為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競爭,這體現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因此,發達國家更為重視創新能力建設,以搶占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要進一步提升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唯一的路徑就是實施國家創新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并將制度上、技術上的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核心在于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其實質在于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建設,關鍵在于有公平友好的市場對創新行為加以保護,有良好的引導政策對創新行為加以激勵,有充足的資源對創新行為加以支持。
首先,應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許多學者都強調了企業家創新精神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最有名的則是Schumpeter(1912)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的論述,Schumpeter明確將創業者定位成“經濟發展的帶頭人”,界定為“實現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創新者,創新者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新的市場均衡,以此推動經濟發展。[5](P142-156)從國際經濟發展歷史看,無論是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還是在柏林墻倒塌后的歐洲,或是ICT全面改寫全球社會經濟范式的今天,個人及包括企業在內的各類機構的創新與創業精神得到保護、成長與繁榮都是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力量。因此,對中國來說,要推動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保護個人及各類機構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一方面需要教育體制的革新,培養出更多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對知識創意產品進行有效的保護。
其次,應構建高效的創新轉化體系。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專利大國,專利申請量超越了美國和日本,但中國目前的專利技術轉讓實施率極低,大量專利不能順利進入市場應用。如果不能讓創新轉化成生產力,帶來經濟效益,再多的創新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的垃圾專利。這既不利于維持創新者的創新熱情,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中國應進一步加大與技術創新轉化有關的中介組織建設力度,完善創新孵化機制,加快建設政產學研用體系,使創新真正被用到實處。
最后,應加大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至今為止,中國的金融體系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還只是少數企業能夠享受到的“特權”。由于創新創業的高風險性,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系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而如果缺乏金融支持,創新創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難以成長壯大。因此,必須采取措施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創業的資金支持。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將財政激勵與金融支持結合起來,將中國當前對創新創業領域的財政補貼加以整合,通過財政部分出資建立創新創業引導基金、財政出資設立風險保障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和銀行資金投入創新創業;二是進一步放開投融資限制,推動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基金發展,實現對創新創業的資本和智力支持;三是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強化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新三板、創業板對創新創業的支持。
[1]童長鳳.高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資本生產率的考察[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44-149.
[2]樊綱.大幅提高國民消費尚屬奢望[J].協商論壇,2007 (5):18.
[3]夏天.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及其最新啟示[J].中國軟科學,2009(S2):113-118.
[4]任保平,郭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驅動機制[J].學術研究,2013(2):69-75.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F120.4
A
1007-9106(2016)07-0041-04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技術進步方向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基于中國省級區域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3XJA790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技術進步方向的視角”,項目編號:13LZUJBWZY054。
*
童長鳳(1981—),男,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和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