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興 敬晶
摘 要:“特別活動”是日本中小學開設的活動性、實踐性課程,其課程類型包括年級活動、俱樂部活動、學?;顒拥?。該課程在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增強社交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部分學生的特定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日本;中小學;特別活動
一、由來與發展
“特別活動”始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自由研究”。1947年,日本《學習指導要領一般編(試案)》指出,為了使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實現個性發展,開設“自由研究”,“自由研究”是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科目中難以實施的活動,具體包括俱樂部活動、班級活動等。依據1947年《學習指導要領一般編(試案)》的規定,“自由研究”的課時數為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每學年70~140課時;初中一年級至二年級每學年35~140課時。[1]
1949年,《關于〈新制中學的教科與課時數〉的修訂》中提出,將“特殊教科活動”中的一部分內容設為“特別教育活動”,廢除選修科目中的“自由研究”?!疤貏e教育活動”的目標是通過自發的、自治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生活態度和社會性;使其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提高集體活動意識;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個性發展、身心健康[2]?!疤貏e教育活動”的內容包括運動活動、興趣活動、社會公民訓練活動等。
1967年,教育課程審議會《關于小學教育課程的改善》的報告中提出精選“特別教育活動”以及學校例行活動的內容,綜合人性形成方面重要的教育活動,新設“特別活動”[3]。依此,文部科學省修訂了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1968年和1969年相繼公布的小學和初中《學習指導要領》都將“特別教育活動”改為“特別活動”。高中階段的“特別活動”設置則始于1978年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1968年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規定“特別活動”的目標是以師生和學生間的人際接觸為基礎,通過理想的集體活動,讓學生經歷豐富而充實的學校生活,促進其人格的協調發展,培養其在健全的社會生活的必要素質[4]。“特別活動”在培養中小學生的實踐能力、道德素養、身心協調等方面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中小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疤貏e活動”進一步受到重視,其形式和內容也更加豐富,目標也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生存能力”的方向。例如,現行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2008年修訂)規定“特別活動”的目標為通過理想的集體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發揚其個性,培養其作為集體一員更好地生活、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自主性和實踐性態度,使其深入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培養自我發展能力。[5]
二、類型
依據現行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規定,中小學的“特別活動”按照組織單位劃分為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學?;顒?、俱樂部活動4種類型。
(一)班級活動
班級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不同年級的活動內容不同。小學一年級至二年級:友好互助的班級生活,開展有助于培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極進取態度的活動。三年級至四年級:合作創造快樂的班級生活,開展有助于培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極進取態度的活動。五年級至六年級:互相信任與支持,創造快樂而豐富的班級和學校生活,開展有助于培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極進取態度的活動。初中:以班級為單位,充實和提高班級和學校生活,開展有助于學生應對各種問題的活動。
(二)學生會活動
學生會活動是學生會為充實和提高學生學校生活開展的活動,包括學生會的計劃和運營、不同年齡群體的交流、協助學校開展的例行活動等。
(三)學?;顒?/p>
學?;顒右匀;虬嗉墳閱挝?,開展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學生學校生活的體驗性活動,包括儀式性活動、文化性活動、健康安全與體育活動、遠足與集體露營活動、勤勞生產與奉獻活動。
(四)俱樂部活動(僅限小學)
俱樂部活動是打破學年和班級界限,主要由四年級以上具有共同愛好的學生組織的活動。該活動能夠加深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交流,使其追求共同的興趣和愛好。
三、目標與功能
1998年,日本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之后,“生存能力”成為日本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學生以往的記憶性和知識性學習遠遠不足,學校需要開展綜合性、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綜合學習時間由此設立。日本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也更加注重“特別活動”的作用,相繼在各類政策、法規和文件中強調“特別活動”,尤其是“特別活動”中的“體驗活動”。2002年,文部科學省推出“豐富的體驗活動推進事業”,對開展“體驗活動”的中小學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持,并將其作為其他學校開展特別活動的模范。之后,“豐富的體驗活動推進事業”的子項目不斷豐富。最具特色的是2008年文部科學省、農林水產省、總務省聯合推動小學生農林漁村長期住宿體驗活動——“學生農林漁村交流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21世紀,日本進入少子化和信息化社會。少子化社會使得青少年缺少兄弟姐妹之間的交往,信息化社會使得很多青少年陷入虛擬環境。日本學生在幼年、少年時期缺少與兄弟姐妹和同齡人的交往,這會影響其人格的形成、對他人的尊重等,不利于其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21世紀初期,日本中小學特別強調“理想人際關系”的構建,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特別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過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2001年,日本“特別活動學會”調查顯示,“特別活動”主要幫助學生培養四方面的能力:一是構建理想的人際關系的能力;二是為良好的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不懈努力的能力;三是在集體和社會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作用和立場,承擔自己責任的能力;四是開展尊重人格、認可和發揚個性的活動的能力[6]。2008年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強調通過“特別活動”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例如,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特別活動編》中規定:“通過校外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體驗,充實學校學習活動;通過校外集體活動,加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使其形成愉快的體驗;通過集體生活積累與基本生活習慣和公共道德相關的體驗,培養互相理解、共通協作等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態度”。[7]
(二)完善道德品質
“特別活動”還發揮著培養道德品質的功能。2008年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總則編》規定,道德教育以“道德時間”為主,通過學校的全體教育活動實施;在“道德時間”之外,根據各學科、外語活動、綜合學習時間以及特別活動的特點,針對學生發展的階段對其進行適當指導[8]。另外,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特別活動編》規定,特別活動旨在將道德課中培養的道德實踐能力實際表現在構建良好的學校生活和人際關系的實踐活動中,同時為學生提供深入思考和作為集體一員選擇更好的生存方式的場所和機會[9],即明確提出了“特別活動”在道德培養中的作用及其發揮作用的方式。其中,道德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確定自己的目標,掌握健康的生活態度。
(三)促進身心健康
2008年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總則編》規定,要根據體育科、家庭科和“特別活動”的特點制定飲食、體質、心理等方面的相關指導[10]?!疤貏e活動”中也要注意體育及體力方面的指導、安全的指導以及保持身心健康的指導。家庭科、“特別活動”都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展開適當指導。通過上述指導,實現學校與家庭和社會聯合開展相關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與體育或健康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充滿活力地生活的態度。
(四)培養親近自然和社會的情感
2008年小學《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特別活動編》規定,“特別活動”要重視與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合作,靈活運用社會教育設施等。為進一步加強與家庭和當地社會的聯系,中小學“特別活動”開始開展親近自然和社會的活動。同時,《學習指導要領》提出,“特別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尊重本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增加與提升奉獻精神和勞動精神相關的體驗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計劃地實施俱樂部活動,在活動中加強與當地的關聯,以及與老年人的交流[11]。應根據青少年自然之家、公民館、公立圖書館、資料館等實際狀況,合理使用社會教育設施。
四、效果及評價
日本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參加“特別活動”,學生的道德品質、社交能力、行為習慣等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2002年,日本政府推出了“豐富的體驗活動推進事業”,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加強了中小學與社會、自然、其他人群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各中小學也根據所在地區的社會和自然條件的特點,與當地相關部門合作組織各項活動。例如,志愿者活動、農林漁村體驗活動、集體露營活動等。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學生的素質進一步提升。
(一)提升道德品質
很多中小學通過與學生家長、社會團體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性,促進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例如,2001-2002年,京都東宇治中學學生吸煙、曠課、暴力行為等問題多發,學校與家長教師聯合會合作開展了各種相關活動,包括家長、教師和學生一起修建花壇、家長參與粉刷學校圍墻、學生照看嬰兒等。上述活動使得學生增加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實現了代際交流,不僅學習了成年人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學到了與人交往、處理糾紛的方式等。學生認真參加活動,當地居民也轉變了對學生的印象,相互之間的交流逐漸順暢。
(二)增強社交能力
很多中小學通過開展班級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一些學校通過在文化節中排練舞臺劇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和熱愛文化之心。同時,對于學生處理交往矛盾、共商議題、集體決策等能力的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班級活動也使得班級氛圍得到了改善,活動后班級氣氛更活躍、課堂秩序更好、行動效率更高、班級凝聚力增強。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也發生了積極變化,而且這種良好的關系在活動之后的很長時間里會有效維持下去。
(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學者對京都市參加長期集體住宿體驗活動的21所小學進行了實證調查,結果顯示不僅學生的社會心理能力、道德素養、體能等方面的生存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且學生的集體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生活習慣等方面也都顯現了積極效果。例如,遵守時間、互相幫助、早睡早起等。據家長反饋,很多學生參加活動后,在家也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四)提高部分學生的特定能力
調查顯示,通過開展班級活動、俱樂部活動、學生會活動等,擔任活動領導者的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素質提高得更為明顯,尤其體現在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表現力和行動力方面。例如,學生會會長和副會長的經驗值、領導能力比同年級學生更高。
參考文獻:
[1][2][3][9][日]池田雅則;柏木敦. 08年改訂『學習指導要領』における特別活動の目標―「人間関係」についての検討―[J].人文論叢,2012,47(3):71-90.
[4][日]澤田敏志.學校教育における「特別活動」再考の視點[J].人文學研究所報,2012(8):25-34.
[5][7][8][10][11][日]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 -youryou/syo/index.htm,2016-05-22.
[6][日]織田成和.特別活動に関する現代的考察―改訂學習指導要領を根拠として―[J].近畿大學工學部紀要(人文·社會科學篇),2011(41):36-41.
編輯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