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嫻
摘 要:在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大學的三項職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促進創業。而作為新興創業型大學的典型代表——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僅僅用了數十年便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其頗具特色的創業治理模式則是其成功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創業;治理模式
一、引言
傳統意義上,大學職能包括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這三者也是大學的使命。而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一種新的職能開始融入大學的使命,即大學被要求在創造高新技術產業和促進創業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大學應通過不同的創業教育來培養潛在的創業者。大學也應通過衍生公司和技術許可提供新技術并得以創業化。大學還應為初創公司提供一系列支持和服務,如企業孵化器、技術和企業咨詢等。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是韓國第一所以科學工程為研究重點的研究院,始建于1971年,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的“建校50年以下大學”排行榜上均占據第三的位置,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列第52位[1]。在韓國國內大學評估中,KAIST依據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名列前茅。在國際評估上,KAIST在2006年《泰晤士報》評選的世界技術大學100強中排第37名。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院熱衷于培養創業人才,在過去的5年中就有11.4多萬名學生(其中超過50%是研究生)參加了創業活動。根據政府數據,這些創業活動產生了54.5萬美元的財政收入,金額位列所有韓國大學的第一名。[2]
為了滿足不斷改變的社會需求,KAIST的三種使命——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有了新的定義。教學的新定義是教育和培養高規格的、擁有理論和專門實踐技術的科學家及工程師。研究的新定義是參與中長期政府項目及其他基礎應用項目的研究,以提升韓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競爭力。社會服務的新定義是為其他研究機構和企業提供研究平臺。KAIST一直堅持履行這三個使命,致力于促進韓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表1)。
二、KAIST的創業治理模式
KAIST自1971年建立以來,便被認為是為韓國產業界培養高素質科學技術人員和技術創業者的搖籃。本文主要從政府支持、企業合作和大學創新三個層面論述其頗具特色的創業治理模式。
(一)政府支持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而韓國大學研究生院培養出的科學技術人員仍無法跟上這一趨勢,原因之一是缺乏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優秀教職員工。這就是韓國第一所以研究為導向的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由此,KAIST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為了大力提升高校的創新能力,韓國政府于2004 年出臺了“新大學區域創新”計劃(New Universit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roject,NURI),決定今后教育財政投資采取績效撥款機制,在那些與區域發展相關技術研究領域加大經費投入和政策傾斜力度[4]。同時,韓國政府推出了與“新大學區域創新”計劃配套的“高等教育-產業合作-中心大學”計劃,通過公開遴選的方式選定一批最能支持附近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大學,被選定的“中心大學”將獲得超過5年的補貼,地方政府和企業每年都需拿出超過年度財政預算5%的現金投入到該計劃的基金中。此外,政府設立了致力于“產、學、研”合作的專門教授席位,將改善大學結構和建立合作績效評價體系納入大學評價體系,以此來鼓勵高校參與合作。[5]
第二,為了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保持一致,韓國政府在研發資源配置中不斷增加科學技術投資。雖然韓國科技政策是由科學技術部制定和協調的,但其他的政府部門也逐步開發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特定技術研發項目。大部分研發的目的是通過向研究機構提供研究資金獲得先進技術和知識。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政府制定了新政策來鼓勵大學和公立研究機構的創業活動,如政府研究機構的教職員工和研究者們可以在特定時期內離開其工作崗位,創建新公司。
第三,為了實現大學的技術企業化,韓國政府于2000年頒布了《技術轉移促進法》。根據該法律,大學和公立研究機構可以建立正式組織團體,處理技術許可和知識產權問題。不久,大部分韓國大學便建立了技術許可辦公室(TLO)。該法律在2005年得到修正并詳細指出發明者的報酬應當多于技術使用費的一半,而發明者的主要動力之一是實現新技術的轉移和企業化?!都夹g轉移促進法》在2006年12月改名為《技術轉移和企業化促進法》,同時韓國政府進一步鼓勵技術許可辦公室在其組織內部建立相關協會,以獲得更多的公司股份。
第四,在韓國政府頒布的促進創業的政策中,企業孵化器已成為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同時,科學技術部為技術企業孵化器的運營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在科學技術部的支持下,KAIST技術企業孵化器在1994年建立,是韓國第一個以大學為基礎的企業孵化器,也是韓國最大的企業孵化器。其擁有許多高水平技術初創公司,公司從中獲得的收益如下:更便宜的辦公室租金;企業設施、通信和網絡許可;與KAIST教授和研究者的合作項目;金融、市場和知識產權管理的特殊項目;企業間的網絡交流。自KAIST企業孵化器創立以來,共有311家初創公司成立。
(二)企業合作
為了促進大學技術企業化,KAIST在以下七個方面做出努力并部署了具體行動方案。第一,明確其與產業界合作的使命,注重應用技術的開發并與產業界保持密切聯系。第二,教學和產業界的研究開發項目進一步融合,以使大學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個職能上保持平衡。第三,教師的總監角色在實現大學技術企業化方面是非常關鍵的,可在引領技術企業化和營造創業文化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第四,研究實驗室是技術企業化的貯存器。一些實驗室創建了很多初創公司。第五,政府提供強有力且一致的支持來實現技術企業化。第六,創業園、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許可辦公室等的創業環境及制度可有效促進技術轉移和實現技術企業化。第七,注重私人企業和研發機構在技術企業化中的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KAIST與和韓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群——大德研究開發特區(Daedeok Innopolis)合作,特別是大德研究開發特區促進基金會在技術醫院、技術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的重要支持。其中在技術醫院方面,2006年共94個項目,2007年共134個項目,2008年共199個項目;在技術管理方面,2009年技術咨詢項目為97項,管理咨詢為267項。[6]
自創立伊始,KAIST就注重產業界的需求并把自身的研究領域拓展到新興領域。與產業界的通力合作幫助KAIST更好地理解產業的技術要求,并開發適合他們的應用技術。不斷增加的研究項目和多樣的培訓項目使得大學與產業界的關系更為緊密。這些聯系使得KAIST在社會中的地位進一步穩固,并提供給KAIST更多在所需領域中設計相關課程和進行研究的機會。大多數研究領域和研究主題都與產業界的最新需求相關。KAIST與產業界的合作有多種方式,如合同研究、專業培訓和教育項目、聯合研究等。KAIST的研究產量也從2006年的1115項增加到2015年的2001項(見表2),技術轉讓合同數從2004年的15個增加到2013年的46個,收入從2004年的4.2百萬韓元增長到27.9百萬韓元(見表3),孵化企業數目及其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長(見表4)。
KAIST主要的合作公司包括國際知名的韓國公司,如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和SK電信。KAIST通過提供專業培訓和非學位的開放教育項目使研究者有機會與來自產業界的科學技術個體保持聯系,并了解他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KAIST也通過與不同產業和不同研究領域合作來滿足社會需求。KAIST一直在調整其研究方向和主題,以探索更多新的并具有不確定性的高水平領域。KAIST的研究注重于將對社會和產業界具有最大影響力的基礎科學和技術創新,并建立了8個學院以提升其在特定高水平領域中的研究能力。這8個學院都屬于學院層面的獨立研究中心,能獲得資金和教師等支持。
在技術初創公司的初步階段,KAIST通過為企業創建革命性的生態系統和提供多樣的孵化器服務,幫助其發展為全球性的一流企業。2012年,共有491家公司正在孵化中,大約有450家公司在過去3年年均產值達到74億韓元。
(三)大學創新
KAIST自身在創業教育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以促進校園內創業文化的有效形成,從而為教師和學生的創業行為提供有力支持。
1.創業治理機構
KAIST的技術企業化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那時還沒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式的合法注冊。KAIST于2000年成立了獨立團隊來負責知識產權和技術許可相關事宜。同時,通過多次管理知識產權的試驗,管理團隊積累了技術企業化的相關經驗和知識。然而,還是只有小部分人負責處理技術企業化的所有進程事務,并沒有正式的專利法定代理人,也缺少研究企業發展的專家或有企業經驗的人員,也沒有技術專家來評估技術價值和與產業界協商許可等。
技術創業園團隊是大學-產業合作辦公室下屬的另一個組織,負責處理KAIST創業園的一些管理事務。KAIST在對技術創業園的建立進行可行性研究后,在1994年建立第一個韓國創業園。1997年,在政府對創業園的支持下,KAIST的創業園增加了辦公室空間,培養更多的創業者,并改名為高新技術創業中心,以培養初創公司,為其提供服務。此外,KAIST校友捐贈了1000萬美元建立了新的校友企業大廈,為創業者提供了35個辦公室。2002年,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建立了新的擁有40個辦公室的大廈,所有的企業化團隊活動都在這里舉辦。
隨著KAIST的許可進程逐步正式化,其與技術許可相關的主要進程和活動也已實現制度化。為了處理不斷增加的發明和專利,管理團隊以美國的經驗和實踐為標準,把總進程編成正式文件。隨著專利申請的正式化,管理團隊成員定期開展關于如何撰寫發明成果報告和專利申請的培訓項目和研討會。同時,采用正式的激勵機制來分配技術使用費。10%的技術使用費用于企業化團隊的行政費用,63%直接獎賞給發明者,27%給大學總部。在國內專利申請中,KAIST超過96%的申請能成功獲得資助,而其他韓國大學大約只有50%。就國際專利而言,KAIST有75%的專利申請能成功獲得資助。這些專利的所有權都是以研究合同為依據的。
為了促進技術許可,KAIST改變了專利管理體系和技術許可機制,開發了新的信息系統,減少行政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專利申請效率。雖然只有4%的許可專利能應用于產業中,但70%的技術在專利還未審核歸檔前就得到了產業界的許可,由此大大增加了其從發明中獲得的許可收益。[10]
大學-產業合作辦公室下設技術企業孵化中心、技術商業化中心(TCC)兩個機構,其目標是實現創業及技術商業化。技術企業孵化器中心提出有效的創業生態系統和完整的可循環的創業,以使承擔韓國經濟未來的杰出的技術和有創造性的想法轉化成初創公司。技術商業化中心是連接大學內開發的技術與企業的有效方式,致力于通過戰略性專利管理來便利技術轉讓,是技術擴散的可靠搭檔,是聯系技術供應商和客戶的橋梁。同時,KAIST成立了初創公司研究院,并設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和初創公司支持部來管理初創公司。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KAIST就和校友建立了創業公司的基金,1994年,KAIST成為韓國第一所建立技術企業孵化器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大學。由此,KAIST因其引領作用、實施各種新創公司項目、提供系統的支持和培養技術公司而成為國家創業公司的搖籃。1997年,KAIST得到科學技術部的支持而建立了新技術創業支持中心。通過2002年創建的技術競爭力評估中心和技術轉讓交換中心,KAIST得以創建技術轉讓和企業化的根據地。2006年,新技術創業支持中心改名為大學-產業合作辦公室并建立了技術醫院,為解決技術難題掃清道路,追求與產業的項目合作。2007年,KAIST被亞洲企業孵化器協會選為最好的創業孵化器中心。2012年,KAIST被韓國中小型企業管理部選為卓越機構。[11]
KAIST的技術轉移和知識開發主要有三種方式(見圖1)。第一種是一般的技術轉移,稱為“推力策略”。當KAIST的研究者公開了其發明并申請專利,技術許可辦公室正式將信息和專利清單傳遞給對這項新技術感興趣的潛在客戶。潛在客戶可以與技術許可辦公室和研究者就技術轉移的細節和條件進行磋商。另外一個策略是“拉力策略”,也就是客戶先在KAIST的專利數據庫和技術清單中尋找他們所需要的技術和專利,然后與技術許可辦公室取得聯系。這種情況下,潛在客戶主動要求技術轉移。最常用的技術轉移方式是“自治策略”。在專利的具體條件成文前,研究者和客戶在沒有技術許可辦公室的參與下相互溝通。這種情況下,研究者和客戶早已認識并就個人需求和已開發技術的潛力進行溝通交流。依據具體情況,研究者通過不同渠道與新技術的潛在客戶進行溝通交流,如招收研究生、與校友保持密切聯系、召開學術會議和公布新發明的公共信息等。
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超過360家初創公司是從KAIST衍生出來的。就大學衍生公司的數量而言,KAIST是領先的,這種現象與KAIST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是一致的。
KAIST對韓國的初創公司的創建有著關鍵性的影響。KAIST的校友在1995年創立了KAISTCO,這是一個培養初創公司首席執行官(CEO)的組織。KAISTCO是建立韓國企業聯合協會的基礎,這個協會在政策制定和網絡組織上起著重要作用,在研發支持系統、企業資本、資本市場、稅收等問題上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并得到政府的采納。
KAIST的創業文化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非正式活動和創業課程來體現的。在KAIST校園里,對新生企業感興趣的本科生形成了一個學生協會,即KAIST企業俱樂部。就正式項目而言,KAIST開設了一些創業課程,邀請成功的校友和CEO共享他們在創建初創公司方面的經驗。
2.創業主體
在KAIST創業文化的影響下,許多研究者對技術和知識的企業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業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校友(往往是在企業積累了數年經驗后創建了自己的企業)。
KAIST自建立之后,共經營著1809項研究項目,總研究費用為28.65億韓元;已注冊的國內專利項目為718項(共申請了1747項);已注冊的國外專利項目為242項(共申請了331項);技術轉讓合同48項(平均每年1.35項);擁有著8套研究設備、51個研究中心。2012年,KAIST的委托合同研究總額為26.85億韓元,大約每位教授4.5萬韓元;共申請了企業產權1381項(國內項目1139項、國外項目242項);已注冊945項(國內項目850項、國外項目95項)。在學術研究方面,1971-2012年KAIST國內外學術論文發表成果總數為59654篇(國內15085篇、國外44519篇);SCI論文發表成果總數為35148篇,2012年就有2281篇。2012年,全職教授國內外學術論文發表成果(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597個教授)總數為2599篇(國內234篇、國外2365篇),每位教授約4.35篇;SCI論文發表成果總數為2203篇,平均每位教授3.69篇。這些成果的研究領域分布情況如下:信息技術(IT)占27.2%,生物技術(BT)占16.7%,納米技術(NT)占12.7%,環境技術(ET)占7.3%,太空技術(ST)占6.2%,文化技術(CT)占1.5%,其他占28.4%。[12]
以應用技術為中心的研究以及與私人企業的聯系為教師和學生們提供理解什么技術是對產業界有益的、在私人企業中是如何進行技術企業化的機會。大學研究者從大量的研究項目中了解私人企業的特定技術要求。這種方法也為大學研究者提供了機會,使他們的技術得以企業化。由此,在之后37年里共有400多家衍生公司得以創立。對校友和學生來說,在學習期間所獲得的創業經歷為其之后創立自己的企業和開發更有吸引力的技術提供了重要基礎。KAIST的教師也注重發展技術項目團隊或新產品開發團隊。而實驗室作為技術開發和學術研究的中心,每個教師都帶著一組學生在這里進行研究。由于教師有不同興趣,實驗室的研究和操作指示存在著很大不同。例如,若這個實驗室是處于對基礎科學感興趣的教師的指導下,那么其研究主題主要是基礎科學領域的。而若是處于對創業感興趣的教師指導下,則更注重專利申請和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系。KAIST教師的角色與私人企業中產品總監的角色是相似的。大學教師影響著實驗室的創業環境、研究主題和學生正在進行的技術開發,以及從外部贊助商所獲得的研究基金。教師的不同興趣導致了教師間和研究實驗室間在技術企業化方面的不同業績。幾乎所有的研究和技術開發都是在這些實驗室中進行的。在教師的領導下,實驗室成員獲得了該領域的先進知識并能參與到不同的研究項目中。在實驗室內部的學習機制與學徒制相似,通過高年級學生把知識轉移給低年級學生。實驗室成員能獲得該特定領域的前沿知識并積累在實驗室中的經歷,如頻繁的研討會、研究項目合作和學術論文的合作發表等。他們也可以建立終身的人際網絡,使得他們在離開KAIST之后也能學到先進知識并保持與他人的合作。研究實驗室的組織環境和特點對技術企業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來自同一實驗室的學生和校友團隊可共同創立衍生公司,使他們的技術得以企業化。
自政府頒布正式的制度政策并允許教職員工有3年的離職期后,教職員工創建的衍生公司在1999年得以正式制度化。大多數教職員工的衍生公司是在2001年前逐步創建起來的。教職員工的衍生公司從許多院系分離出去,其中排名前三的是電子電氣系(7個企業)、電腦科學與軟件系(6個企業)、機械工程(4家企業),其他院系包括化學工程和企業(3個企業)、材料物理系(2個企業)(見表5)。大多數KAIST的教職員工在申請3年離職后更樂意維持他們的教職并繼續留在大學,以實現學術和企業化的雙重目的。
超過700個初創公司是由KAIST的學生和校友創建的。KAIST的初創公司根植于不同院系,從電子電器到企業學校再到自然科學。初創公司的涌現預示著創業文化在各院系盛行。在學生和校友的企業創建者中,50%的人擁有碩士學位,36%的人擁有博士學位。KAIST的初創公司不斷創造出新產業和企業模型。學生和校友的初創公司早期是為了實現其研究成果企業化。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早期,大量的初創公司開始規劃抓住與網絡相關的企業機會,如內網入口、在線游戲和社會網絡服務,成為新產業(如數字錄像機和生物技術)的先驅。KAIST的創業歷史和創業文化在其他韓國大學中是罕見的。這種創業文化把KAIST與其他大學區別開來,并使KAIST在技術企業化方面顯示出重要優勢。
三、結論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大學被賦予了新的職能——促進創業,由此既可以找到大學自力更生的資金來源之路,減少對政府的資金依賴程度,也可以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提供一條有效途徑。很顯然,KAIST頗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在促進創業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第一,韓國政府對KAIST創業的強有力支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KAIST注重加強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并使大學研究者的學術研究和產業項目得以有效融合。第三,教職員工在技術企業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研究實驗室便成為技術企業化的中心動力站。第四,KAIST注重對校園內外的創業基礎設施的創建進行投資,并注重內部創業環境和創業文化氛圍的營造,通過積極宣傳創業精神使其每個研究機構都努力在機構內部促進創業和實現技術企業化。
參考文獻:
[1]University Ranking[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kaist/kaist_01020601.html,2016-08-02.
[2][3][13]KAIST[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index.html,2016-08-02.
[4]金振彪.基于大學特色化辦學的高等教育革新方案研究[J].韓國經濟政策論叢(韓國),2005(1):129-157.
[5]張雷生.韓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最新動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0(8),114.
[6][8][9]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kaist/kaist_01020603.html,2016-08-02.
[7]Research Output for the Past 10 Years(Number of Contracted Projects)[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research/research_0403.html,2016-08-02.
[10]Office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research/research_0405.html,2016-08-02.
[11]Park,S.and Z.T. Baea.New Venture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Country:Identifying a Typology and Examining Growth Patterns Through Case Stud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1),81-106.
[12]Research[EB/OL].http://www.kaist.edu/html/en/kaist/kaist_01020602.html,2016-08-02.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