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志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進一步分析和強調了傳統文化教育對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重要作用,為我們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開展青少年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
山東曲阜市孔子中學地處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孔子故里曲阜,與著名的“三孔”比鄰而建,且以偉大的“孔子”冠名,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資源優勢。學校立足于自身實際,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提出構建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的目標,并通過學校發展規劃和《學校文化建設規劃》進行頂層設計和落實,已取得明顯的教育效果。
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指的是根據當今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現狀,結合他們的發展需求和社會需求,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為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從計劃、目標、過程到評價的系列化實施,避免隨意性和碎片化。本文主要從理念課程、環境課程、文化課程和活動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
理念課程
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是指導學校辦學的教育哲學,是學校一切行為的精神引領。多年來,由于體制變遷、校名變更等歷史原因,孔子中學尚未形成較為明確且具有特色的辦學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體師生征稿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孔子中學2014年教師大會審議通過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經典,內容積極向上,表述通俗易懂,傳統文化特色鮮明,體現出學校的發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愛
學校愿景:和雅競進詩意校園
學校精神:貴和尚中 弘毅致遠
辦學宗旨:培德揚善
校訓:敦品勵學 日新又新
校風:和 雅 競 進
教風:進德修業 誨人不倦
學風: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同時,受娃哈哈集團企業“家文化”建設的啟發,結合曲阜當地“詩禮傳家”家風建設的傳統,我們提出學校“家文化”的建設構想,并形成方案。從此,“家文化”成為學校這個大家和班級小家建設的文化主題。
通過印發學習材料,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習討論、測試競賽,開展“家味”評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師生的腦海,化為行動,真正實現了理念認同,并落地生根。
環境課程
校園,不應只是物質的居所,更應成為師生心靈的棲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我們始終如一地用心規劃、精細建設能夠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園環境。
“戮力弘揚仁愛孝誠傳統美德,同心構建和雅競進詩意校園”,大門立柱上這副醒目的木刻楹聯,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學校三幢教學樓中,師生自撰自寫的楹聯、字幅,無不彰顯出校園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校園中,高大的漢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溫厚,目光深邃堅定,靜靜地矗立在仰圣廣場的中央。樓宇分別冠以“明德”“篤學”“弘毅”之名,道路則以“大成”“大同”“大學”命名。仰圣廣場雖面積不大,卻有4塊綠地景觀。古拙粗壯的欒樹見證了學校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手植的楷樹自然也構成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一棵棵綠樹枝干上懸掛的物種介紹和配以詩文的“植物名片”,為校園增添了另一種靈動。樓中墻壁系列孔子圣跡圖文、儒家文化發展歷史、曲阜當地文化風景名勝及師生的一幅幅美術作品,觸目皆見文化。一間間教室內外,同一個“家文化”主題但風格各異的文化環境,更是充滿靈動智慧的生命氣息。
在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方面,學校著意關注了兩點:一是設計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還是圖畫,一定要體現更多的師生元素。環境總是在靜靜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教育著人。因此,我們會有意地引導師生關注身邊的文化、身邊的美,組織學生參觀了解校園,以“美麗校園我的家”為主題開展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以測試競賽的方式加深他們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課程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但這里有一個現實問題:眾多教師多年來已經習慣于單純的學科教學,絕大部分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不夠,有些還對傳統文化教育持懷疑甚至反對的態度。因此,如何有效促進廣大教師增強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將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意識和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培訓學習,聘任著名儒學研究專家、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先生為我校首席國學導師,新加坡著名學者、實業家曾繁如博士為我校名譽校長,多次邀請他們來校講課,并指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們會選派教師參加校外各類傳統文化培訓,有計劃地安排學校4位對傳統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師備課,利用每周五教師例會對全體教師做簡短而有實效的培訓。二是組織賽課,明確賽課的主題是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內容,以便促進各學科加強對此的研究。盡管這項工作做起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們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變,現在看來,這都是比較有益的嘗試。
孔子中學的師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慢慢地,這已經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論語》成為全體師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精選的《論語》章句被制作成手掌書,變成學生的必修內容。全校學生列隊集體誦讀,是每天上午大課間活動的一項固定內容。另外,通過寄宿生餐前誦讀,不定期“論語考級”,期中期末考試語文學科加入10分《論語》測試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論語》的學習和理解。目前,學校已經著手開發編寫有關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當地民風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反思自悟,統一配發《省身集》,讓他們在每天下午20分鐘的統一閱讀時間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體驗感悟成長、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基于這一認識,我們一直重視開展各種活動,實施活動課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動課程和社團活動。和許多學校一樣,每周我們有兩個課時的校本課程活動,開設球類、棋類、書畫、舞蹈、科技等20門校本課程。這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特長及學校的實際狀況發動和組織的,要求各門課程必須形成課程綱要,明確課程目標、內容、課時、過程、評價等,避免活動的形式主義和隨意性。此外,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還組織了儒學研究會,帶領一批批“小儒生”開展儒學研究和教育活動,每每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其中兩名學生參加濟寧市傳統文化比賽還獲得了“國學小名士”的榮譽稱號。
二是儀式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一直以來,禮作為道德規范的載體,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感悟、內化、示范和傳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學節”期間,學校隆重舉行了教師“拜師禮”儀式。在仰圣廣場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師向導師遞上拜師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鄭重“拜師學藝”。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誕辰日,全校師生在仰圣廣場成功舉辦禮敬至圣先師暨拜師儀式,全體師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禮,教師當眾莊嚴宣誓,全體學生向自己的老師行鞠躬揖禮,擊鼓明志,集體宣誓。自此,學校規定,每年9月28日舉行禮敬先師儀式成為定例,每周升旗儀式都要舉行學生代表宣誓和教師集體宣誓活動。對新生的入學儀式、軍訓開閉營儀式,學期開學典禮儀式、畢業班離校儀式、重大紀念日紀念儀式等,學校都非常重視,目的就是要讓廣大師生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和氛圍中感受莊嚴,接受教育。
三是游學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廣大師生到各地游學,這已成為社會實踐教育的常態。春秋天,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祭奠先烈,到孔子誕生地尼山,“李杜聚首”“孔尚任隱居”的石門山,“東方金字塔”少昊陵,著名的孔廟、孔府、孔林、顏廟、周公廟、孟母林,感受家鄉美和對文化的尊崇,產生作為孔子故鄉人的驕傲。夏天,組織師生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和文化厚重,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們的校園變了,變得更美麗,更富有文化氣息,成了名副其實的“家”;我們的教師變了,變得更加有耐心、有愛心,更加溫文爾雅;我們的孩子更是變了,變得自信、大方、彬彬有禮……這就是我們學校真正的教育質量,比獲得全國國學經典教育聯盟校、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示范基地、山東省規范化學校等榮譽更重要。這自然與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的實施有著天然的因果關系。
(作者系山東曲阜市孔子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