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波(江西財經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南昌 330032)
財經院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
沈波
(江西財經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南昌 330032)
根據財經院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實際,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泛雅平臺和傳統的課堂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一個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階段、課中教學階段和課后討論提升階段的三階段實施模式。通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實踐,詳細說明了該模式的關鍵環節和實施策略,并對應用效果和問題進行了反思。
管理信息系統;混合式教學;泛雅平臺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目前是眾多財經院校經管類專業核心課程,也有很多財經院校將其列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等專業的必修課,它集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系統科學、行為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
根據張獻華、黃艷、劉偉、李晶等學者對財經院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研究發現,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分成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與原理、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技術準備、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管理工作、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過程以及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統介紹五個部分。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該課程的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重點放在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流程、結構化開發方法與面向對象方法的講解上,而對于經管類的學生來說,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不是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而應該是如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應用管理信息系統,即用管理信息系統解決組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另外,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未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背景知識、不同行業業務與流程的差異性,采用的統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不區分學生的所學專業、不考慮組織行業背景與特點,對所有專業采取相同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在教學中如何將最新的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3D打印等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也是該課程教學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解決課程現狀,讓學生喜歡并主動參與課程的學習之中。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概念,因為它無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術這一迅猛發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機一體化系統。認識和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靈活運用各種信息系統以解決管理和決策中的實際問題,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各類管理人員的重要任務。
2.1混合式教學模式
近年來,全世界范圍內以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為標
2.2泛雅平臺的實施方式
泛雅平臺是超星公司在慕課基礎上開發的在線教學平臺,在課程教學內容建設、學生學習行為全過程管理、教師教學組織與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價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具體說來,通過該平臺豐富的課程設計模板和課程內容編輯功能,可對課程知識點的微視頻進行時間點播放控制,防播放拖拽設置,向視頻結點中插入教學課件(PPT)、圖片、字幕和測試題;教師也可將課程克隆或映射給其他老師,以高效地共享課程教學資源。在學生學習行為管理、教師教學組織方面,該平臺提供“發放、定時發放、闖關模式發放”等幾種不同的模式。另外,該平臺還有“統計”數據的功能,如作業提交情況、課程微視頻播放時長、反芻比統計等。
根據黃榮懷等人提出的“混合式學習課程的設計框架”,結合泛雅平臺的特點,根據劉斌的研究結果,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使用如圖1所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圖1 基于泛雅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江西財經大學經濟管理類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基于前面的理論分析,從2015年9月開始,筆者通過學校購買的泛雅平臺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進行實踐,累計參與學生人數228人。下面以2016年上半年64位同學修讀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進行分析。
3.1課程設計
根據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模塊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對課程知識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并結合課程組的教學經驗對所有模塊的內容進行切分,將模塊知識分解成若干個知識單元。課程知識單元切分后的結果如表1所示。
教學資源準備好后,充分利用教學平臺的模板選擇、內容編輯等功能進行課程設計操作。
3.2教學組織
在該模式的教學應用中,教學活動主要分成三個階段: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階段、課中教師主導教學階段和課后協作交流提升階段。
3.2.1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階段
學生主要通過泛雅平臺的教學資源根據個人情況和教學進度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的主要活動是根據課程設計,制作知識點的資源并進行上傳。學生的主要活動是觀看微視頻,通過作業測試自測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提問。
3.2.2課中教師主導教學階段
課中教學主要是通過傳統的課堂,在教師收集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上疑問的基礎之上,集中對知識點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同時進行答疑和評論。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程中,我們引用實際案例,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進行PPT講解和展示,其他小組同學進行提問,最后由教師進行評論和總結。

表1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
3.2.3課后協作交流提升階段
針對課中活動的完成情況,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基于相應的資源進行提升。同學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討論區討論,而同一小組同學則可以通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式學習)工具進行組內討論。教師可以隨時通過平臺與學生進行單個交流、組內交流或全體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隨時補充相關的學習資源。
3.3教學評價與學生學習過程管理
泛雅平臺可以管理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如點擊次數、交流發言、在線時間等,平臺的統計功能使教師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得學生的行為及能力數據,發現學生學習中的興趣點、難點以及時調整授課的內容和方式。
平臺作業還提供學生互評模式,互評要求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并給出改進意見;學生之間的互評加強了他們的互動,還強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經過精心設計的互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教師評價的缺失,為學生帶來榮譽感和成就感。另外,平臺有多元化的總結性評價方式,通過設置課程視頻、課程測驗、討論、訪問、作業、考試、PBL和其他權重,由系統自動計算出學生的課程總成績,并最終生成一份成績單。
平臺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可以有效率地引導學生高效完成線上的自學環節和防止學生出現線上學習的不良學習行為。一方面,可以通過查看統計數據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查看數據來了解學生的交作業情況,對未按時提交作業的學生發送催交信息。通過平臺統計數據對學生的動態觀察貫穿課程的始終,以隨時滿足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需求,從而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監管。
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經以來,學生課外的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64位學生,訪問課程頁面次數從2016年3月到6月累計達到7 464次,發帖466個,平均觀看視頻729分鐘,13個小組完成PBL項目。
該教學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如該模式是否適用于其他類型的課程,如何強化學生小組之間的協作、組內同學工作量的劃分以及如何從量化角度衡量該模式的實施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獻華.基于信息應用的財經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3):88-89.
[2]黃艷.經管類《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的調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2):32-35.
[3]劉偉.財經院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08(2):62-63.
[4]李晶.面向財經管理類專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建設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1(26):83-84.
[5]王瑞梅,張建林,王鎖柱.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改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5):14-17.
[6]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3):5-10.
[7]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下)[J].中國電化教育,2004(4):10-15.
[8]尹合棟.“后MOOC”時期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5(11):53-59.
[9]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10]劉斌.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1):81-84.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7.146
G434
A
1673-0194(2016)17-0255-03
2016-07-05志的教學變革高潮迭起,不僅引發了越來越廣泛、深入的教學討論,而且吸納了越來越多的開放資源和集體智慧,引發了從大學細胞結構到高等教育各層次決策、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將慕課與傳統課堂教學混合,通過學習者行為大數據的分析以促進有效的教學管理正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所謂混合式教學模式(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線下(課堂)學習方式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等教學理論的混合,是由教師主導活動和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混合,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混合,既強調傳統意義上有意義的知識傳遞,也重視教師主導下的學習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