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瑋(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審計延遲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崔瑋
(北京林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審計延遲是影響年報披露時間的重要因素,本文從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兩個角度出發,研究了內控質量、股權集中程度、公司債務、注冊會計師變更和審計收費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并探討了在債務比重不同的情況下各種因素對審計延遲的作用。研究表明: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有助于縮短年報的審計延遲;債務比重的增加會使審計延遲的時間增加;在較低的債務比重下,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對于降低審計延遲的效果更好。
審計延遲;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法定期限;債務比重
按照我國《證券法》的相關規定,資產負債表日后120天是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法定期限。隨著我國會計逐步納入國際會計體系,我國的年報披露法定期限與其他國家相比卻明顯過長:迅速發展的國家如阿根廷(90天)、俄羅斯(90天)、巴西(60天)等相比我國的120天都是短的。
隨著會計的制度改革,手工制表逐步被電算化所替代。因此,編制財務報告和審計過程所耗費時長越來越短,提前年報披露的法定期限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對我國來說,縮短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法定期限有兩個困難:一是年報披露期間有一個春節長假;二是受審計力量的限制。
由于審計延遲是可見的測量審計效率的屬性值,審計延遲的延長會使會計報表中的信息失去時效性,降低了審計的價值。從審計延遲的角度對年報披露法定期限進行研究,不僅能夠分析影響審計延遲的各種因素,從而促使審計師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審計計劃,提高審計效率;又可以通過實證,提供我國縮短年報披露法定期限理論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基于此,本文從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兩個角度出發,研究了內控質量、股權集中程度、公司債務、注冊會計師變更和審計收費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并探討了債務比重有差異的情況下各類因素對審計延遲的作用,為提高審計效率,促進會計信息的及時披露,縮短我國年報披露法定期限提供建議。
審計延遲是在審計過程當中產生的時滯,本文借鑒Jasim AI-Ajmi(2008)將審計延遲定義為資產負債表日至審計報告簽署日來衡量審計效率。
審計延遲受多種因素影響。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助于縮短年報審計延遲,提高審計效率。陳漢文,鄧順永(2004)實證出經營狀況好的公司相比經營狀況差的公司審計延遲短。劉新琳(2012)發現債務比重提高時,企業的經營風險變大,審計師預計的審計風險也會相應增長,需要采取更多的審計程序,因此審計延遲的時間越長。
3.1研究假設的提出
3.1.1審計客體因素與審計延遲
內部控制質量高時,公司更可能在運行過程中自覺調整運營策略降低風險,糾正各種會計偏差,降低審計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從而降低了審計延遲。
H1: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越低,審計延遲越長。
公司報告的預期使用者的數量與股權集中程度呈負相關關系,當股權集中程度低時,預期使用者數量增加,委托人和審計師越可能遭遇訴訟風險。同時由于股權結構的復雜性,審計師的審計風險越大,需要執行的審計程序增加,導致審計延遲。
H2: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股權集中程度越低,審計延遲越長。
3.1.2負債比重與審計延遲的進一步分析
負債比重反映公司債權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審計延遲受負債比重的重要影響:公司的經營風險隨著負債比重的提高而增加,從而提高了審計師對審計風險的估計,審計師需要執行更多的審計程序來避免審計失敗,增加了審計延遲。
由于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提高,這暗示公司本身經營狀況出現問題。為降低審計風險至可能的低水平,注冊會計師可能會調整審計計劃,進行更多的審計測試,并且為了收集更多信息,更多依賴于公司內外其他信息來源。這樣,審計延遲對其他因素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負債比重較低時,注冊會計師可以相對減少審計測試,較少依賴于公司內外部信息途徑。這樣可以推測公司債務比重影響上市公司各種因素對年報審計延遲的作用。
H3: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上市公司負債比重越低,年報審計延遲越短。
H4:在負債比重不同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主體和客體因素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存在差異。
3.1.3審計主體因素與審計延遲
一旦注冊會計師變更,新上任的注冊會計師需要對公司重新進行環境的分析和風險的評估,制定針對性的審計程序,這勢必會增加審計延遲。同時,繼任者的水平差異也影響審計報告的延遲:若保證相同的審計質量,但繼任者的專業能力比前任注冊會計師低,那么繼任者需要在審計過程中花費更多時間。
H5: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變更,審計延遲增加。
審計收費越高,說明注冊會計師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審計,抽樣范圍等會相應增大,從而降低了審計的及時性。
H6: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審計收費越低,審計延遲越長。
3.2研究設計
3.2.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4年滬深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在剔除了金融類,ST、*ST、S*ST類、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后得到總體樣本觀察值2 030個。
除內部控制指數來自DIB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其他財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CRMAR數據庫,本文使用SPSS 19.0對所使用的數據進行處理。
3.2.2研究模型與變量定義
為了研究各種因素對年報審計延遲的影響,本文構建了如下模型:
本文從審計客體因素、公司債務、審計主體角度分別考察了內部控制(ICI)、股權集中程度(TOP5)、債務比重(LEV)、審計意見(AOPIN)、注會變更(DIF)對年報審計延遲的影響。同時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結論,將總資產凈利潤率 (ROA)、虧損(LOSS)、未預期盈余(UE)、經營復雜性(MAGC)、公司規模(SIZE)、事務所類型(BIG4)、審計收費(FEE)、行業(IND)等因素作為控制變量。
4.1全樣本分析
4.1.1全樣本描述性統計
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延遲的平均值為89.98天,中位數為89天,根據我國規定,年報延遲不能超過 120天,可見我國目前上市公司總體上具有較長的年報審計延遲。公司報表編制時間、證監會安排披露時間和審計時間是年報披露時間的三個影響因素。近幾年,年報的預約披露制度和會計電算化廣泛推行,審計時間成為年報披露時間的最主要限制。表中審計延遲的最大值為 119天,可見通過審計延遲的縮短,法定年報披露時間的縮短是可行的。
同時公司債務比重差距較大,最小的僅有0.9%,而最大的達到103.7%,但整體負債水平在43%。負債比重對審計延遲更深層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分析。
4.1.2回歸分析
可以看出,內部控制與審計延遲在10%水平下相關,且符號與預期相同,說明審計延遲與內部控制質量有負相關的關系,驗證了假設1。審計延遲跟隨上市公司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統計上兩者不顯著,這與假設2相悖,可能與近年來公司內部和監管層都認識到“一股獨大”在公司中普遍存在,大股東更有動機侵占小股東利益,為此大股東通過積極配合審計工作,提高年報披露及時性,來“澄清”自身不存在侵占利益的行為有關。公司債務與審計延遲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證明了公司債務比重越低,審計延遲越短的假設。
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發現,審計延遲受公司規模的顯著影響,說明大公司的審計延遲比小公司的長。國際四大對審計延遲的降低有顯著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國際四大的制度規范、管理嚴謹、人力資源充足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審計意見對審計延遲的影響顯著說明了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出具使審計報告完成時間后延,可能的原因是在審計師與管理層溝通相關錯報的過程中,管理層討價還價,增加了審計延遲。審計延遲幾乎不受審計費用高低影響,可能是由于我國審計師行業的審計收費制度實行政府定價模式,注冊會計師審計嚴格依據相關法規進行收費引起的。注會變更與審計延遲正相關,但不顯著,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能力相當,不會出現明顯差距。
4.2分組樣本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不同債務比重下,審計延遲受各種因素影響的敏感性是否具有差異,本文依據債務比重的高低進行分組研究。
4.2.1描述性統計
將樣本按債務比重分為兩組,高債務比重組的審計延遲天數為92.5天,比低債務比重組的高出大約5天。兩組的內部控制指數不存在明顯差異,但虧損情況在高債務比重組體現的較為明顯。低債務比重下公司股權更為集中,規模較小,經營復雜性更低。此外高債務比重組更多的由國際四大進行審計,得到更高比例的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4.2.2回歸分析
低債務比重下回歸結果為:
高債務比重下回歸結果為:
本文為研究兩類具有差異化的債務比重程度下各種因素對年報審計延遲的影響,將兩類樣本帶入模型中進行實證檢驗。對比兩個模型可知,不同因素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在不同組別下是有差別的。在債務比重較低時,審計客體因素中總資產凈利潤率、債務比重和公司規模與審計延遲顯著相關;只有在高債務比重的前提下,審計延遲隨著股權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在低債務比重下,內部控制的提高對審計延遲的影響作用更快,效果更顯著(系數更大,顯著性提高)。而審計主體因素中事務所類型和審計意見類型在高債務比重時才與審計延遲顯著相關。
結合模型,股權集中度在高債務比重組下更低,但與審計延遲卻呈顯著負相關。虧損對審計延遲的影響是負相關的,可能由于較高的債務比重對企業造成的利息負擔壓力大,虧損的可能性增大,從而審計師需要采取更多審計程序,從而增加了審計延遲,未預期收入在10%水平下顯著,表明公司經營狀況較好,公司傾向于財務報告的提前披露。
高債務比重下,事務所類型對審計延遲的作用顯著可能是由于債務比重較高,為確保自身利益,更傾向于選擇大事務所。
4.3穩健性檢驗
本文通過對因變量審計延遲(AUDELAY)做Z標準化來提高以上結論的穩健性。標準化后除變量的系數發生變化外,系數符號,t值,顯著性并未發生變化,可見標準化不影響上述結論。從檢驗結果來看,本文所得結論較為穩健。
本文選用的研究樣本為2014年滬市和深市A股上市公司,實證分析了審計主體和客體因素對審計延遲的影響,同時將公司債務分為高債務比重組和低債務比重組,研究審計延遲對各種因素的敏感度是否存在差異。研究發現:第一,年報的審計延遲可以通過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來縮短;第二,債務比重的增加會使審計延遲的時間增加;且在較低的債務比重下,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對于降低審計延遲的效果更好;第三,審計師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會增加審計延遲,但注冊會計師的變更和審計收費的多少對審計延遲無顯著相關關系。
根據實證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啟發:
第一,可以通過提高上市公司內控質量得提高來降低審計延遲;在公司負債比重較高時,可以適當降低公司負債比重,較低的負債比重和較高的內控質量可以更好地實現降低審計延遲的效果,縮短年報披露的期限。
第二,審計客體要科學規范內部控制,促進內控缺陷整改,降低重大錯報風險,從根源減少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出具比率。
對政策提出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通過實證證明了審計延遲的降低是可行的。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法定披露期限在《證券法》中的規定是120天,本文認為,出于編制報表、完成審計的考慮,這一法定期限明顯過長。從審計角度來看,年報法定披露期限(120天)的適當縮短(90天)具有很大可行性。
主要參考文獻
[1]W R Knechel,J L Payne.Additional Evidence on Audit Report Lag[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1,20(1):137-146.
[2]陳愛華.內部控制質量與年報披露及時性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3(6).
[3]陳漢文,鄧順永.盈余報告及時性: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4(4).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7.001
F239
A
1673-0194(2016)17-0004-03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