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華東政法大學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地方政府行為邏輯
——基于啟東事件的個案研究
郭莉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的權利意識和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環境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基于“經濟人”假設的視角,以啟東事件為例分析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地方政府行為邏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優先考核指標、單方面制定排污方案,與民眾環境利益訴求之間發生沖突時,政府與民眾會圍繞環境問題進行利益博弈。地方政府只有充分尊重民意,積極回應民眾訴求;重構地方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化解社會沖突。
環境群體性事件;政府行為;啟東事件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導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環保形勢愈來愈嚴峻,環保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政府、民眾和企業等相關利益群體不斷圍繞環境問題進行博弈,民眾不滿意地方政府的不公平行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大大削減,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轉型期環境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復雜,影響因素主體趨于多元化且都注重自己的利益邏輯,導致政府在處置過程中陷入困境。
2012年7月28日清晨,因擔心日本王子紙業集團準備修建的排污設施會對自己的生活環境產生影響,江蘇啟東數萬民眾在市政府門前廣場及附近道路集結示威,散發《告全市人民書》,并沖進政府大樓,搜出許多名貴煙酒等物品,在警察到來之前將這些物證陳列在政府辦公樓前。2012年7月28日下午,沖進政府大院的上千民眾全員撤出,之后當地警方封鎖周邊道路,抗議活動基本平息。江蘇南通市政府于7月28日當天發布消息稱,永久取消有關王子制紙排海工程的項目。地方政府在事件的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
3.1地方政府的行為邏輯
3.1.1片面追求優先考核指標
政府官員追求的核心目標是政治權力最大化。很多研究都指出,地方干部對與其仕途升遷密切關聯的考核內容和結果非常重視。雖然中央政府提高了環境指標的地位以回應民眾不斷提高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訴求.
3.1.2排污方案的制定遭受信任危機
從“經濟人”假設的觀點來看,人們既不必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也不必為自己的利益犧牲他人的利益。公眾會積極響應信譽度高的地方政府的行政行為,而一旦地方政府的行政行為引發公眾不信任,則會影響政府政策和措施的執行。
3.2民眾的利益邏輯
3.2.1需求層次的提高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層次得以提升,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更加注重安全需求。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是南通政府將要在啟東境內實施的,作為理性 “經濟人”,啟東市民必會對個體的損益進行權衡,對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存在擔憂,進而奮起抗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在情理之中。他們向啟東政府請愿時,啟東政府也未和南通政府商議處理民眾訴求,對民眾的安全需求置之不理。因此民眾在啟東政府門前集結示威,要求取消該項目。
3.2.2政治利益訴求受挫
隨著民主化的發展,民眾的參政愿望愈加強烈,但民眾的政治參與能力較低,法制觀念不強。民眾的民主意識增強,其實也是一種謀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是一種理性的行為,但是,當這種民主等不到積極回應時就會直接導致民眾的非理性抗爭,引發一系列公共危機。“經濟人”受利己動機支配,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最優的理性行為往往導致的是集體的非理性。民眾扮演“經濟人”的角色,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表達合理訴求,最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不滿情緒高漲,對污染項目的反對呼聲強烈。
重構地方政府公信力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普遍下滑,很多環境類項目普遍遭受抵制,而地方政府對環境群體性事件處置不當會又令其陷入“塔西佗陷阱”。地方政府信用的破產致使社會公眾對地方政府不滿情緒爆發,甚至會推動環境類群體事件發展為暴力沖突。這凸顯出國家和公民間關系嚴重失衡,民眾體制內維權走不通,被迫通過體制外的非理性方式自救。所以,一個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地方政府對于化解環境糾紛至關重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監督與問責,確保地方政府官員依法誠信行政,是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關鍵。媒體是政府信息公開化機制的表現形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官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應充分發揮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和引導作用,使環境群體性事件治理透明化。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7.118
D630
A
1673-0194(2016)17-0206-01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