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艷(江西衛生職業學院,南昌 330052)
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的重點及實施路徑分析
周艷艷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南昌330052)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其應用水平和應用范圍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高職院校也相繼開設了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而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目的就是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就需要對高職院校中傳統計算機教學進行改革,使其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契合。本文對高職院校中計算機教學改革期間的著重點及其實施路徑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推進計算機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重點;實施路徑
雖然高職院校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開設了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職院校辦學時長、傳統教學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現階段計算機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為了更好的與社會發展相貼合,需要對計算機教學進行改革,明確教學重點,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對其進行完善,進而推動計算機教學更好的發展。
1.1加快對教學模式的革新
就現階段高職院校實際情況來看,計算機教學開展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教學觀念的落后性以及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等問題。目前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理論教學,另外一部分是實踐教學,雖然這樣的教學設計看似十分合理,但是實際上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有效結合并不緊密,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學生不能很好的對實踐問題進行解決,致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過程中不能滿足企業需求。此外,由于計算機領域發展速度飛快,使得高職院校所使用的計算機教材相對落后,并且教學方式也不具新穎性,致使學生學習主動性沒有被很好的激發,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礙,與社會發展所需之間相差甚多。
1.2教學環境差,基礎條件欠缺
受到辦學資金、傳統教育等多個方面的實際影響,使得高職計算機教學的基礎設施還有一定不足,不能有效對教學需求進行滿足,也正是計算機教學環境較差,嚴重阻礙了計算機教學的有效改革。現階段,計算機領域的技術、內容可謂是日新月異,而高職學校所應用的設備等都相對落后,軟硬件更新不足,不能有效對教學及學生需求進行滿足,并且還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致使學生自身水平提升受到影響。
1.3教師自身素養水平較低
高職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普遍專業素質都低于本科以上院校的教師水平,雖然他們擁有一定的技能、良好的執行力,但是其自身理論水平不足,教學觀念更新緩慢等都嚴重影響了計算機教學的完善。而這部分教師在科研方面也有一定欠缺,導致學校教研不能與時代發展相符合,對學生學習指導存在不足,因此對學生自身計算機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阻礙作用。
2.1以就業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革新
對于高職院校中的計算機教學而言,想要更好的進行改革、完善,就需要始終以學生就業作為教學辦學導向,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然后有針對性的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首先,高職院校一定要充分認知到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是其教學的重點,所以在實際教學期間,一定要始終以提升學生就業率、實踐能力為基礎,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其次,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先進的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實踐教學,并將其與理論、實驗教學等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真實工作的氛圍,進而在以后的工作中發揮自身才能。最后,要根據地區、用人單位的不同來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設,使學生能夠良好的應用自身所學,在工作崗位中實現自身價值。
2.2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明確計算機教學環境不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教學環境進行改善,對計算機教學軟硬件的不足進行彌補,為學生奠定更高的基礎。首先,硬件。高職院校要加大對計算機教學的投入,完善多媒體教學,更新計算機及其輔助設備,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學習。其次,軟件。學校要對一些實踐、教學軟件等進行更新,加大對軟件工程的利用,然后在與計算機硬件有效結合的基礎上,提升計算機信息水平,為學生學習奠定基礎。
2.3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高職學校要立足于教學改革需求,更新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對師資隊伍進行建設,加大對教師的培養、教育,使其不僅能夠充分掌握現代化的教學理論知識,還能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水平,推動教師自身的完善。此外,還要讓教師樹立起敬業精神,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而做出貢獻,進而提升高職計算機教學水平。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技能型人才需求數量在逐年攀升,特別是在當下,各行各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更是不斷增加。因此加快對高職計算機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對教學改革重點及其路徑進行分析,希望可以推動高職計算機教學的逐步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畢云英.關于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新課程,2015(1).
[2]回宇.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析[J].科學與財富,2014(8).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7.138
G642
A
1673-0194(2016)17-0240-02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