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媛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淺析羅西尼藝術歌曲《諾言》的藝術特征
馬新媛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羅西尼的藝術歌曲具有個性化的藝術魅力,其旋律流暢婉轉,同時歌曲的音樂情感真摯、和聲富于變化、戲劇性沖突鮮明。《諾言》作為羅西尼藝術歌曲中極富魅力的一首作品,在眾多音樂會上被廣泛傳唱,在聲樂教學中也常作為訓練音域的曲目,對于提高聲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以羅西尼創作的藝術歌曲《諾言》為研究對象,試從作品旋律的風格分析、鋼琴伴奏的巧妙處理、曲式結構的經典表達、音樂情感的形象塑造、作品演唱的技巧處理五個方面分析其藝術特征,希望展示羅西尼藝術歌曲中豐富的藝術魅力。
藝術歌曲;羅西尼;諾言;藝術特征
《諾言》作為羅西尼藝術歌曲中極富魅力的一首作品,在眾多音樂會中被歌唱家以多種形式演繹,常作為拓展音域的訓練曲目,以達到提高聲樂學習的目的。
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早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之一,代表作歌劇《威廉·退爾》。羅西尼的作品,熱烈奔放,歡快又不失情趣,充滿生機,這些動人的旋律不光來自他天才的頭腦,更來自于他的祖國意大利豐富多元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羅西尼非常熱愛生活,晚年還成為了美食烹飪家,這期間也在不斷創作,寫出了許多風趣幽默、貼近生活的小曲。像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如《諾言》、《舞曲》就是那時創作的。他的藝術歌曲音樂華麗修飾、花腔較多。羅西尼晚年最具代表的作品是聲樂作品集《音樂晚會》,其中包括了小詠嘆調八首和二重唱歌曲四首,本文試論的藝術歌曲《諾言》出自這八首小詠嘆調中的第一首。
羅西尼晚期的創作,不再受劇院的約束,開始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在《音樂晚會》中,羅西尼使用了大量富有鮮明的意大利民間節奏感與律動感,以及濃郁的民族與地方風格的材料,給人們帶來絢麗多彩的藝術享受。如波涅羅舞曲風格的《邀請》、蒂羅爾式曲調風格的《阿爾卑斯山的牧羊女》、船歌風格的《劃著貢多拉遠游》和《威尼斯賽船會》套曲、拿波里塔蘭泰拉舞曲風格的《舞曲》等。
羅西尼的藝術歌曲,不僅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其旋律也婉轉悠揚,同時和聲變化奇思巧妙、音樂情感真摯懇切、戲劇性沖突強烈鮮明,作品大都短小精煉卻又富有藝術性,所以他的聲樂作品有相當高的傳承意義。本文以羅西尼創作的藝術歌曲《諾言》為研究對象,試從作品旋律風格、鋼琴伴奏處理、曲式結構表達、音樂情感塑造以及演唱技巧處理五個方面分析其藝術特征,希望能為聲樂愛好者掌握并處理藝術歌曲《諾言》略僅綿薄之力。
《諾言》的詞作者是一位對意大利和歐洲的歌劇、戲劇都產生過很大影響的作家,詩人梅塔斯塔修。
彼埃德羅·梅塔斯塔修(Pietro Metastasio,1698-1782),是意大利著名劇作家,他早年創作詩歌,后轉為寫作歌劇、戲劇等文學劇本。16世紀的歌劇多迎合貴族趣味,偏向歌唱效果、忽略戲劇內容,梅塔斯塔修針對這種傾向對歌劇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創作的歌劇劇本有《被拋棄的狄多》《卡圖在烏提卡》《忒米斯托克勒斯》等;以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為藍本而作的《中國英雄》,在歐洲廣泛流傳。《諾言》屬于一首愛情小詩,這首愛情詩文辭優美,情節緊湊,給讀者以一種浪漫優雅的情調。
1828年,羅西尼結束了《威廉·退爾》這部歌劇的創作,之后突然宣布封筆并停止進行創作。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猜測和議論,大家都認為是由于羅西尼患上了越來越嚴重的抑郁癥導致了身體和精神都受到了相當大的痛苦和壓力。
還有一個原因,在“運用花腔”的這一創作問題上,羅西尼在當時飽受爭議和質疑。羅西尼喜歡在聲樂作品中把花腔部分具體寫到每一個音符,這就受到了當時那些喜歡自由發揮的老歌唱家們的叱責,他們認為旋律不應該被束縛,否則作品會變得不夠有張力。
自此以后,羅西尼開始不再進行歌劇的寫作,他開始轉入到小廚房中,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美食烹飪家。正是因為他有了這段小經歷,羅西尼晚期的創作更貼近生活,也更被大眾喜愛。熱愛生活的羅西尼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慢慢開始嘗試創作聲樂小曲,作品從以前大篇幅的形式轉向了精悍的小曲中,多了些幽默詼諧、輕松愉快的成分。
1833年于耶穌復活節前的周五在馬德里上演了《圣母悼歌》,文學家喬瓦尼·塔多里尼和詩人梅塔斯塔修還有一些劇作家為其中一些樂章創作了詩詞部分,羅西尼則配之以一些動聽的聲樂旋律。后來羅西尼把這些作品收納在他的藝術歌曲集《音樂晚會》里并發表,《諾言》就是其中之一。
(一)作品旋律的風格分析
《諾言》是一首用溫暖深情的旋律來抒發詩中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甜蜜誓言,突出描述了圣潔、嫻靜的情緒和一副依依不舍的畫面的藝術歌曲。
6/8拍的節奏,以及貫穿樂曲主線的行云流水般旋律,再加上樂曲中歡樂又極富活力的八分音符,這種旋律的流動感以及節奏的動力感是《諾言》這種作品的旋律風格之一,讓樂曲既表達出了含蓄的愛戀,同時又不顯呆板。
使用既簡約流暢又出人意料的轉調也是一大特點。
譜例1(41-55小節)

41-55小節出現了一些臨時變化音,但音樂色彩和感情基調還是和以前一樣,只是相對于之前流暢的旋律,這段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波瀾,以及希望得到心愛的人的認可。所以給聽者有一種離調的錯覺,這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手法不僅抓住了聽眾的內心,同時也符合樂曲情節的需求。
譜例2(90-95小節)

作品90-95小節跳音與連音的運用,使該處旋律起伏,加之在節奏上的豐富變化,表現出詩中主人公在愛人的質疑面前,堅決要向她解釋清楚的那種強烈的情感。與之前行云流水般的情緒相比起來,這兒的音樂語言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96小節,作品開始進入高潮部分。
譜例3(96-99小節)

96-99小節作為重復的片段,仿佛主人公在喃喃自語,又似乎表達出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并希望愛人能相信和肯定自己的情緒,并配之以婉轉動聽、起伏不斷的旋律。直到出現了輝煌的高音,在肯定的樂章中結束了旋律。
分析了作品的旋律的風格后,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羅西尼的寫作意圖、故事的情節發展和人物的情感走向。旋律的風格奠定了歌曲的走向,也為演唱者把握歌曲風格指引了方向,所以旋律是整首作品的重中之重。
(二)鋼琴伴奏的巧妙處理
鋼琴伴奏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并能帶動演唱者的情感,在聲樂作品中有著烘托旋律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聲樂作品的靈魂。羅西尼更是把鋼琴織體運用在他的藝術歌曲上發揮了巧妙的構思,羅西尼打破了古典時期伴奏只是用來襯托主旋律的地位,結合自己的理解賦予了鋼琴伴奏更加生動形象的音樂特點。
譜例4(1-9小節)

羅西尼用高八度的模進的手法作為引子,伴奏織體中,跳音上覆蓋連線的手法表現了藝術歌曲《諾言》明亮的感情色彩,并在一段活力生動的小高潮中引出了演唱部分旋律。
譜例5(10-14小節)

10-14小節鋼琴伴奏采用了三連音的節奏來刻畫主人公的內心情感,非常質樸純潔,也符合主人公向心上人表達愛意的情節;三連音的雙音出現,形象地展現了主人公堅定地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的畫面。
同時,變化音的使用也極具特點,用來更好地襯托主旋律的變化,更能生動描繪出主人公內心情感起伏之豐富。羅西尼用八度音程來作為低音,讓整個和聲織體聽起來更為飽滿更結實。與三連音的高聲部旋律交織在一起,顯得別有一番韻味。
第一部分,羅西尼用輕快的鋼琴伴奏織體,突出愛情詩歌的純凈和含蓄。但當主人公的戀情遭受到質疑,他迫切地想要向心上人解釋的時候,鋼琴伴奏又由琶音和三連音織體轉入到柱式和弦(見譜例1),讓樂曲進入到緊張的氣氛當中。鋼琴伴奏織體隨著旋律的變化也不斷發生改變并更加豐富,時而幽靜回蕩,時而宛轉悠揚。AB段即使有著相同的旋律,但卻因為羅西尼鋼琴織體上的小心思讓聽者覺得煥然一新。
《諾言》最終伴著高亢的長音以及強有力的高音結束,整首樂曲推向了巔峰,左手的鋼琴伴奏隨著長音的延長對織體進行了填充,與前面的伴奏織體形成反差,最后在高度興奮的氛圍結束了音樂。
鋼琴伴奏的巧妙齊思的處理,為旋律在風格上起了畫龍點睛之用。它讓藝術歌曲更生動形象地在聽者面前展現,音樂語言也更為豐富內涵,是整首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了羅西尼藝術歌曲《諾言》的鋼琴伴奏織體后,發現他的伴奏其實非常簡潔質樸,只有這種不帶有華而不實的聲樂創作才能使歌者更能抒發內心,融入樂中情感。
(三)曲式結構的經典表達
羅西尼的藝術歌曲《諾言》是ABA'+尾聲的典型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速度標記為88拍/min,Allegretto,是一首優雅的小快板。
引子部分在?A大調上展開,主要采用“Ⅰ一Ⅴ一Ⅰ”的分解和弦伴奏行進,旋律則以大跳為主,并配之以八度上行級進。鋼琴伴奏在演奏這一段的時候可以把上行級進做漸強處理,大跳部分則可以稍微漸弱,兩個相對比,恰似波浪翻涌上岸而后漸漸退去的唯美之意境。
A樂段以琶音式分解和弦作為伴奏織體,旋律線條仍以級進大跳為主。18, 19小節是A樂段的小高潮,描繪了一幅主人公渴望得到戀人原諒和理解的畫面。“Nemmmen per gioco v' ingannero”反復吟唱了四遍,好像是主人公在自言自語,又好像是他迫切地渴望戀人能夠相信這份感情的堅貞。26至33小節,羅西尼將引子部分的旋律導入作為鋼琴伴奏出現,聲樂部分卻像喃喃低吟,伴奏織體和聲樂旋律兩個不同的旋律旋律線條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讓A樂段更富有層次感。
連接部分羅西尼加入了由弱變強再到弱的強弱變化。之后進入了B樂段并轉入?E大調。演唱前四個樂句時應作出羅西尼在這兒標記的音樂記號“〉”,這是樂句的語氣重心所在,也能生動地展現主人公焦急的情緒。
A’樂段是A樂段的再現部分。尾聲部分加入了新的寫作材料,旋律采用連續的切分音,伴奏織體則用了柱式和弦。演唱時應兼顧旋律線條流暢感,同時也要將切分節奏中的“〉”和“·”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后,全曲在鋼琴伴奏的推助下達到最高潮,在?A上音結束。曲式結構表如下:

表1
羅西尼將強弱對比不斷轉換并貫穿于《諾言》的樂句之中,將短小精煉的斷音同熱烈奔放的大線條旋律相結合,形成了熱情洋溢的旋律風格。
(四)音樂情感的形象塑造
歌唱時的情感表達是樂曲不可或缺的靈魂,是它賦予了旋律以生命,只有發自內心地體會羅西尼的創作意圖才能更形象地塑造樂曲中的人物性格。
藝術歌曲《諾言》選自詩人梅塔斯塔修的一首愛情小詩,意境浪漫,文辭優美,情節緊湊,讓人聽起來十分的溫馨和舒適。羅西尼賦予了這首藝術歌曲浪漫優雅的旋律和生動活潑的伴奏織體,營造了一個溫暖感人的意境。
羅西尼用了兩個相近的旋律,卻搭配上不同的伴奏織體,來展現主人公在對心上人表達愛戀之意時,內心情感的起伏波動,歌者在處理這段時,應用輕柔的聲音來描繪作者寫出的音樂語言,從而帶動觀眾感受樂中之情境。柱式和弦出現時,仍應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類似轉音出現時似乎是一對戀人發生一點小矛盾。演唱者需要用心體會,這部分作者配合了輕松愉快的鋼琴織體,說明當時的氣氛不是很尷尬,歌者應在兩者中找平衡,不能過于浮夸和死板。
羅西尼根據情節發展標記下的強弱記號,無形中就引導聽眾進入浪漫的樂曲氛圍當中。羅西尼藝術歌曲《諾言》,音樂語言柔和細膩,讓歌者帶動聽眾進入歌曲本身質樸純凈的意境。
(五)作品演唱的技巧處理
第一個難點就是換氣。如作品一開始“Ch'io mai vi pos sa, lasciar d'a-ma-re”由于這句音符旋律相對活潑跳躍,如果只單純地想音高,換氣就會略顯倉促。所以歌者在演唱這首藝術歌曲時,一定要正確把握歌唱的氣息,做好每一個氣口,不可亂換氣,要保持氣息的均勻。
歌曲中跨度大的音程的演唱也是一大難點,作品第90小節“no,no vin-gan-ne-ro”,平常自己練習時,聲音位置總不太對,不能很好地做到既有連跳的彈性,又能突出第一拍的重音,老是唱得斷開了。后來經過老師對我的反復訓練,我明白了聲音位置統一是前提,同時腹部氣息和橫膈膜力量應給予支撐,不僅要把音階唱準,聲音與氣息更是相互結合,應做到張弛有力才能更好地展現歌曲意境。
最后長音連接高八度音程是第三個難點。對于像著名女高音苔巴爾迪這類氣息控制相當成熟的歌唱家在處理這首藝術歌曲時,會把長音唱的較弱,再一氣呵成推動氣息直到到最后的高音,加強氣息的流動來輝煌地結束樂曲。然而對于很多聲樂學習者而言,會由于氣息送出的不均勻導致最后的高音常會站不穩。后來經過不斷演唱和體會發現,在高音前不改變歌唱狀態的條件下可以換氣,氣息充足并推動著情感,從而使作品更加完整。
《諾言》這首歌曲浪漫優雅,旋律流暢,富有典型的羅西尼式的幽默風格。羅西尼作為早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之一,在樂壇享有盛譽,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幽默又不失深刻的含義,流傳至今。藝術歌曲《諾言》是他眾多經典作品中的一首,不論是從旋律風格、伴奏織體亦或是曲式結構和形象塑造各方面,都能表現出羅西尼在創作時所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在聲樂學習的漫漫長路里,羅西尼藝術歌曲因為其獨特的簡潔精煉的魅力,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習環節,也讓越來越多的歌者不斷探究并學習。
[1]鄒建平編著.羅西尼[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1):6.
[2]賈濤譯配.羅西尼藝術歌曲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4):53.
[3]許鐘榮編著.劇場的魔術師[M].臺北:樂韻出版社,2004(7):16.
[4]胡郁青著.中外聲樂發展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28.
[5]丁葉譯著.羅西尼其人其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
[6]福爾克爾[德],舍爾里斯著.羅西尼(張世勝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