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輝
[摘 要] 目前,雖然我國大學學術權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之所以呈現這種狀況是由社會政治原因、社會經濟原因、社會文化原因及大學自身原因決定的。
[關鍵詞] 中國大學;學術權力;問題;原因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08-0006-02
一 問題
(一)在認識層面上,對學術權力的理解存在誤區
1 對學術權力的重視度不夠
從現狀看,我國政治權力對大學管理的介入,致使政治權力對學術權力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在我國高校管理中學術權力發揮的作用,遠沒有行政權力發揮作用的范圍大。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內部確立了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系一級獲得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但是我國大學原有的“行政模式”,使得大學的一些學術權力沒有真正落實,往往只是以喊口號的形式提倡發展學術權力。學術權力在高校中被認為是協助行政權力完成對高校內部管理的,學術權力在高校內部管理中往往起陪襯作用。
2 對“教授治校”的認識誤區
在我國,大學的學術權力往往被理解為高校教授或擁有學術權威又有行政職稱的人所擁有的權力,高校中的基層學術人員的學術權力不受重視,基層學術人員在學術管理中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授治校被認為是我國大學學術權力實現的最有效途徑。這種理解本身就是對學術權力涵義理解的誤區。教授治校只是大學學術權力發展的途徑之一,大學學術權力的實現不能盲目地依靠教授治校。誠然,教授群體在大學學術權力行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授其自身的專業性局限,勢必導致大學教授治校對學校行政決策的失誤。此外,盲目追求教授治校,缺乏對大學發展應有的戰略思考,也勢必導致我國大學中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失范在一定范圍仍然存在。
(二)在實踐層面上,學術權力與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存在沖突
1 大學學術權力與政治權力的沖突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指出:“20世紀,存在兩種高等教育哲學,一種哲學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以政治論為基礎。”大學的學術權力與國家的政治權力間存在著沖突。我國法律賦予了高校黨委重要的領導權力,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對大學把握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對我國大學行使政治領導,但卻導致政治權力在大學管理中抑制學術權力的發揮。
2 大學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沖突
與大學內部學術事務和行政事務相適應的是大學存在著行政和學術兩大權力系統。學術權力的主體是學術人員,即大學中具有學術職稱的人員。行政權力的主體主要是行政機構及行政人員。正是因為二者的不同,致使其必然存在沖突。
(三)在高校內部管理層面上,學術權力的行使缺乏制度保障
大學是由高深知識及其集結學科主宰的,而高深知識及學科又是由教授、學者主宰的。學術權力的發展更應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在學術事務決策思維上多少帶有行政色彩,學術組織的成員構成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學術權力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學術機構的職能欠缺,行政權力影響學術權力的職能和決策權。這種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者、教授們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或者是從側面上引導學者、教授們去追求所謂的行政權力。此外,學術權力缺乏保障制度,使學者和學術組織參與決策的途徑和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已經刻不容緩。健全的學術權力制度,是大學學術權力有效行使的保障。
二 原因
大學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在于其教育性和學術性,在教學、研究和智力服務等學術活動中都體現其自身的價值。我國大學學術權力的發展之所以呈現目前的狀況是由社會政治原因、社會經濟原因、社會文化原因及大學自身原因決定的。
(一)我國特有的社會文化因素造成了對學術權力認識層面上的不足
“文化可以作為經濟政治的中介而作用于教育,也可以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作用于教育。”文化對高校的各個方面無不發生影響。由于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存在“學在官府”“官學合一”“學而優則為仕”的傳統,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而形成的封建思想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致使學術權力的發展長期以來不受重視。
“學在官府”導致我國古代沒有重視學術權力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有秦朝的“焚書坑儒”,有漢朝的“獨尊儒術”,有從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有明清兩代“大興文字獄”等事件,無不抑制了學者和文人的思想,學術自由受到控制。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的思想和現象更影響深遠,并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學而優則仕”被認為是學有所成的標志。這從某種程度上造成學術權力在我國的長期不受重視,行政權力主導大學的管理。而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存在,致使有些人把學校的行政管理崗位當作“官”來做,把教師、學生當作“管”的對象。高校是開展教學和學術活動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大學中管理干部跟黨政機關干部一樣的級別和待遇,造成官本位思想在大學盛行。更多人關心的是行政權力而不是學術權力,不能專心從事學術工作。截止目前,在我國大學中行政部門權力意識強化,服務意識淡化,忽視學術民主和師生的學校主人翁地位與權力,把學校中的學術機構、教職工代表大會當作行政工具,甚至只作‘擺設的現象并不只是個別高校的問題。
(二)我國特有的政治、經濟因素造成了學術權力在實踐層面的問題
1 社會政治原因:長期以來的高校行政領導體制
教育作為一項社會事業,深受政治的制約,任何社會的教育都體現著該社會的政治特征。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對大學實行中央集權管理,大學作為事業單位成為黨政部門的附屬機構。大學內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是大學的領導核心,把握辦學方向,把握大學人事任免等。校長是大學的法人代表,是行政權力的最高象征。我國大學的管理權掌握在校長和黨委手中,大學一直是作為國家行政機構的附屬機構而存在的。這種大學管理過于政治化,不利于大學學術權力的發展。
此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政治的穩定,而政治事件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建國后的政治運動,特別是十年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改造和迫害,已把知識分子置于社會邊緣,剝奪了他們的言論自由,壓抑了他們的學術思想,致使學術權力的發展受阻。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即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與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辨證關系做了科學的論述。1992至1993年,鄧小平視察南方,強調“經濟發展,教育科技先行”。2000年,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總結20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并且針對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抗典”斗爭中所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概括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及其新的科學發展觀,從而使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認識水平上,為大學學術權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社會經濟原因:計劃經濟條件下高校對政府的過分依賴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總的說來,是經濟決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經濟。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離不開經濟和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和生產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建國初到八十年代,社會總需求通過國家編制國民經濟計劃來反映并予以實現。計劃是整個社會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有計劃按比例發展,高校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大學對政府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大學長期處于政府主導管理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無庸質疑,我國高等教育增長的直接動力來源于經濟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付諸實施,國務院批準《關于加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報告》,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982至1985年高校招生年均遞增25.3%。此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在1999年實行大規模擴招的時候,正值國內經濟發展的低谷,民眾消費能力比較弱,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作為在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的教育,必須要求其與之相適應,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2010將要達到15%,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999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比1998年增長了47.3%,2000年比前一年增長38.16%,2001年同比增長17.9%。”
(三)我國大學自身特點是造成學術權力在高校內部管理層面上問題的原因
就我國大學自身而言,學術機構、決策機構官僚化,行政領導在各個方面都擁有很大的權力和權威。大學缺乏學術權力得以立足的外在制度保護,又缺少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內在制度環境,大學的管理還主要依靠行政權力來保證。在我國大學中,行政級別和“官本位”在管理中占據主導位置,大學內部亦形成一個權力金字塔,行政權力居于主導位置。校長管院長和職能部門,職能部門管院長和教學科研人員,院長管教學科研人員,學術權力被淹沒在行政權力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學術權力規約機制,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中機構設置及其權力的劃分不明確,不利于大學學術權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譯.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魯潔.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