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湯松
[摘 要] 教師德性,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道德品質,主要是教師在處理各種關系時所體現出的相關行為,教師德性會對教育的實踐產生直接影響,缺乏德性或德性修養不夠的教師常常做出違背教育價值、損害學生健全發展的教育行為。通過對教師德性概念內涵、缺失表現及原因、教師德性培育路徑幾個方面的探討,旨在加強指導教師道德的自我實現和重構。
[關鍵詞] 教師德性;教師道德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8-0060-02
中國文化心理中“天地君親師”的“師”不僅是樹德立身的文化符號,更是家族維系和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多年以來,教師職業成為社會道德的標桿,教師也一直被人們所尊敬和厚愛。筆者認為,除教師這個職業具有的特性外,良好的師風、師德及教師所具有的道德特征,都是人們尊敬和厚愛教師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社會變得普遍功利,部分教師受到社會環境和個人欲望膨脹的影響,教師德性在追求形式與功利的教育中,逐漸丟失了本應所具有的位置,教師德性缺失現象凸現。因而,如何樹立良好的教師德性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也是社會關注的現實問題。
一 教師德性的基本概念和內涵
“德”等同于“得”,獲得與把握的意思。“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質,《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到,修道之謂教。在“性”、“道”與“教”中,“性”處于最高位置。在西方哲學中,德性也備受關注與推崇,柏拉圖曾說過“德性是心靈的秩序”,他把德性看成與天賦相對應。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德性是一種用來使個性達到善福的性質”。倫理學家麥金泰爾則認為:“德性是人的一種獲得性的品質,擁有并運用這種品質將使我們獲得對實踐具有內在意義的利益,但若缺乏這種品質則會妨礙我們獲得利益。”本文以麥金泰爾的定義為基礎,綜合其他學者對德性的認識,來闡述教師德性。教師德性可理解成個體的德性在教師這一職業領域內的具體實現,教師的德性是一種個體內在的,是外界環境與個體內心體驗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品性,是內在于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修養而形成的一種個體人格品質,既是教師個體內在的人格品德,也是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凝聚而成的品質。教師的德性能夠確保教育實踐內在利益的獲得,它在教育實踐中具有穩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教育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教育者必須敬畏和呵護生命,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發展的可能性。教師德性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是教師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基本德性;二是教師個體在教師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德性,它是教師作為教育職業活動的主體,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能夠擔當起教師角色需要的優良道德品質。首先,教師德性與教師個體的基本德性間的關系密切。一方面,教師的基本德性,是教師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質,是教師職業德性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職業德性也是教師基本德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教師德性又有其特殊性,與教師的職業和專業密切相關,它與教師對待知識的態度與方式,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和對待教育工作的態度與方式直接相關,教師德性是優化教育質量的重要參數。
二 教師道德問題分析
目前,社會上常常認為,教師道德出現了問題,人們經常指責教師的責任感不強,“重利輕義,見利忘義”,對教育能力水平偏低、對學生缺乏關愛等。我國的教師道德面臨著困境,分析其主要表現,這個困境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道德平庸,二是教師道德失范。
1 教師道德平庸
現代社會以來,教育發展成為一項公共事業,人們對教育進行了制度化的設計,教育制度化后,社會對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嚴密的制度規定。同樣也對教育的組織與實施者——教師提出了相應的、普遍一致的要求,并確立相應的基本懲罰措施,這樣教師職業道德誕生了。但社會卻試圖用原來的個別道德高尚的教師來作標準要求全體教師,可這種標準卻很難讓所有的教師達到,這一來大部分教師都是不合格的,這樣道德底線就應運而生。
教師道德底線相對于傳統道德而言,傳統道德本質上是一種圣人道德、精英道德,而這種道德具有較高的標準。作為道德底線的教師職業道德應是絕大多數從事教育職業的教師應都能達到的一種群體道德標準,這類標準則失去了古代先賢給教師道德標準留下的光環,教師在這類道德標準前變成了忠實的執行者,教師成為了不再追求個體道德提升和人格完滿的群體。因此,在社會上出現了普遍對教師的成見:現今的教師沒有以前的教師素質高,道德水平整體下滑,沒有為師所應具用的樣子。這些都顯示出教師道德平庸問題。
2 教師道德失范
此外,教師道德問題還表現為教師道德失范。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政治、社會經濟和道德生活的演變,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這一時期,在部分教師身上則出現了厭崗怠業、為師不廉、非人道對待學生等各類道德失范現象,其主要表現為:
(1)師愛失范,有失公允。老師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在熱愛學生方面的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一是不能平等對待學生,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家庭背景和性別差異上有所偏愛和歧視;二是不尊重學生人格,在教學過程中,挖苦諷刺學生,甚至出現侮辱和謾罵學生的行為;三是不能公平、公正和全面地評價學生,按學生考評成績排名、選座位、表揚,僅從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一主體來評價學生的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表現則從不評判;四是不能公平地對待學生“因個別學生的錯誤而批評處罰全體學生”。
(2)違法執教,任意而行。依法執教是教師職業道德底線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有部分教師依法執教觀念淡薄,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隨意而行,存在著種種違法行為: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剝奪學生受教育的權力,侵害學生隱私權。
(3)為師不廉,以職謀私。受金錢至上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中有部分教師產生了一些道德失范行為。如在正常教學中不進行規定內容的教學,課余則對學生進行收費性輔導,向學生推銷課外書籍、讓其購買額外學習用品或其他商品,逢年過節變相接受學生、家長送的各類卡、物甚至出現索要財物,利用學生、家長為己辦事等現象。
教師職業道德失范,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造成了人際關系的惡化和消極教學氛圍的出現,并直接導致了教師形象的丑化。教師在學生、家長的面前因職業崇高所帶來的那種“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喪失,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實現和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形成。
三 教師德性回歸的措施
教師德性是教師個體在內在天性基礎之上,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符合教師職業需要和本質要求的精神品質。在教師德性的形成過程上,需要教師自覺地去內化和表現教師道德,以達到“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境界,這也是良好教師德性的最佳境界。當然,這并非短期內所能夠實現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
1 教育教學實踐是養成良好教師德性形成的先期條件
培養良好教師德性形成的途徑雖然很多,但作為專業性的內在精神品性,教師德性的形成始終離不開教師個體的專業實踐活動。這主要是因為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才能將外在的專業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專業道德觀念、信仰并形成教師德性的人格,通過對專業道德規范的認同和體驗,教師才能形成對專業道德規范所產生的真正認同感,從而將其內化并轉化為自身的品性。
2 自我修養是良好教師德性形成的基本方法
教師德性在發展的過程中,制度化手段是專業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但如沒有提升道德需要的自我修養作用,制度化在道德教育的形成過程中影響也是極小的。自我修養充分體現了在形成德性過程中教師個體的道德主體意識和能力。不同的教師個體,在自我修養這一過程中其主體作用發揮程度不同,其所具有的德性境界也不一樣。
自我修養包括讀書、對外界信息的獲取與接受、向楷模榜樣學習以及自我行為的反思。讀書特別是閱讀各類經典著作,對教師德性的養成大有裨益,而教育類名著則直接有利于促進教師德性的養成。對外界信息的獲取與接受是教師充實自身知識的一種主要手段,有利于教師對外界優質資源的學習,也利于教師德性的養成。教師德性境界的提升需要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反思來提升和完成。
3 加強師德教育是促進教師良好德性形成的有利因素
教師對道德規范的認識和理解,直接關系到教師德性的形成與發展。在當前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下,加強師德教育對教師德性的形成意義更為重要。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社會中形成的統一價值觀、道德觀將會被打破,新的價值觀、道德觀尚待形成,社會上出現了價值多元和道德失范現象。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通過加強師德教育,引導教師正確理解和掌握社會核心價值觀和教師道德規范,將能促使其產生信服感,并主動自覺地去應用,最終形成一種道德行為習慣和信念。
4 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對養成教師良好德性提供了環境保障
現實社會生活中,個人道德來源于整體的社會道德。如果一個社會整體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那么它就無權要求于個人道德。在一個充滿不道德的社會里,也很難培養出有道德的個體。因此,個體道德的培養離不開有道德的外部環境保障,所以良好的教師德性培育也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
因此,在教師德性形成與培養的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應通過優化管理和改進教育措施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這是良好教師德性養成的直接環境保障。
總之,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社會物質條件的提高,教師德性正出現下滑與倒退。要想提高教師德性修養,就必須構建市場經濟下的教師德性倫理體系,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積極探索優化與促進教師德性提升的方法與手段,進而促進教師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回歸,真正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朝,易連云.當代教師德性研究述評[J].中小學德育,2014(1).
[2]郭清麗.教師德性的自我培育[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8(3).
[3]石峰.論教師德性[J].教育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