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崗常向東△薛 玲劉 琳
①中國.上海市松江區精神衛生中心 201617 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201620 △通訊作者 E-mail:cxd100@126.com
·論 著·(職業心理)
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李 崗①常向東①△薛 玲②劉 琳②
①中國.上海市松江區精神衛生中心 201617 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201620 △通訊作者 E-mail:cxd100@126.com
目的:探索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方法:分層隨機抽取397名大學生使用D型人格量表(DS14)和特質應對方式問卷進行施測,以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結果:①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32.75%,其中男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16.62%,女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16.1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三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最高為10.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528,P<0.001);②大學生D型人格組的積極應對分數明顯低于非D型人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442,P<0.001),大學生D型人格組的消極應對分數明顯高于非D型人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63,P<0.001);③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大學生D型人格的負性情感(NA)因子與積極應對呈負相關(r=-0.400,P<0.01),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r=0.551,P<0.01);社交抑制(SI)因子與積極應對間呈負相關(r=-0.419,P<0.01),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r=0.454,P<0.01)。結論:D型人格的大學生更容易采用消極應對方式。
D型人格;應對方式;心理健康;大學生
[9]孫龍,常若松,董悅,等.駕駛經驗對駕駛員駕駛風格和交通違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222-224
[10]趙光珍,郭雙.駕駛員人格特征對駕駛風格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5):699-702
[11]劉晶,孫龍.駕駛員決策風格對駕駛風格的影響[J].人類工效學,2015,21(4):18-21
[12]常若松,馬文瑤,孫龍.危險行為態度量表在駕駛員群體中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84-86
[13]李彥章,王正國,尹志勇,等.摩托車駕駛員駕駛行為,人格,交通安全態度與事故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2):491-493
[14]孫龍.駕駛員人格特質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1):16-20
[15]郭雙,常若松.駕駛憤怒對駕駛安全影響的研究方法[J].人類工效學,2015,21(1):66-68
http://www.cjhp.com.cn/
荷蘭學者Denollet在臨床實踐中將經常體驗到憂郁、沮喪、憤懣、憂慮等負性情緒且在社會交往中壓抑自己情感表達的個體的行為模式稱為D型人格(Distressed Personality)。它包含兩個維度的特質,即負性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Social Inhibition,SI)。Denollet也多次強調,D型人格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1]。Denollet于1995年曾對105名心肌梗塞死亡病例研究發現,其中73%具有D型人格,D型人格患者數是非D型人格患者的6倍,D型人格對死亡的預測能力大大超出了其他生物學預測因子[2]。曾偉杰等[3]研究發現,具有D型人格的新兵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對方式應付困難和挫折,其情緒和行為均缺乏穩定性,容易出現疲勞。于肖楠等[4]將D型人格量表(DS14)應用于大學生樣本取得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證明D型人格量表(DS14)中文版是測量個體消極情感和社交抑制傾向的有效工具,可用于鑒別具有D型人格的高危人群。高立等[5]研究發現,采用原作DS14標準對醫學生人格類型進行檢測,將使醫學生群體中D型人格檢出率偏低,適當調節診斷標準,可更加有效地對醫學生群體中D型人格的檢測。孟然等[6]發現,在相同的生活、學習環境下D型人格大學生的壓力強度較大,主要來源于人際關系、經濟壓力、感情問題、就業壓力、學習壓力。D型人格組大學生的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各因子分數明顯高于非D型人格組。高立等[7]研究發現,D型人格醫學生在考研期間其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水平均明顯高于非D型人格醫學生。筆者使用D型人格量表(DS14)對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
1.1對象
分層隨機抽取上海市某理工類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20份,收回有效問卷397份(94.5%)。其中男生229人(57.68%),女生168人(42.32%);年齡:17~24(19.98±1.59)歲;年級:大一128人(32.24%),大二102人(25.69%),大三102人(25.69%),大四57人(14.36%),碩士8人(2.02%);成長環境:城市256人(64.48%),農村141人(35.52%);獨生子女245人(61.71%),非獨生子女152人(38.29%);家庭狀況:完整家庭362人(91.18%),單親家庭35人(8.82%)。
1.2方法
由校心理輔導中心心理咨詢師及各年級朋輩輔導員協助,向同學們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獲得其知情同意。所有被試以匿名方式完成問卷,統一收回問卷。
1.2.1D型人格量表(Type D Scale-14,DS14)[8]
該量表由荷蘭心理學家Denollet J等人編制完成。量表包含14個條目,7個條目用于評定負性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7個條目用于評定社交抑制(Social Inhibition,SI)。該量表采用5級評分法,從0分(完全不符合)到4分(完全符合),其中第1、3條目為反向計分。以NA≥10分且SI≥10分做為D型人格的判斷標準。
1.2.2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9]該問卷由姜乾金等編制,共有20個條目,所有條目均按照從不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常常這樣、總是這樣5級評分。包括積極應對(Positive Coping,PC)和消極應對(Negative Coping,NC)兩個因子,每個因子各有10個條目。經研究發現,所有條目在各自因素上的負荷均>0.45,NC和PC的相關系數僅為-0.09,NC和PC的克倫巴赫α系數分別為0.69和0.70,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
1.3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7.0進行χ2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等統計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D型人格與非D型人格檢出率比較
在所調查的397名大學生中,共檢出D型人格者130人,檢出率為32.75%。其中,男大學生D型人格者66人,檢出率為16.62%;女大學生D型人格者64人,檢出率為16.1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三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最高為10.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D型人格與非D型人格檢出率比較()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D型人格與非D型人格檢出率比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人口統計學特征n D型人格 非D型人格 χ2性 別 男229 66(16.62)163(41.06)3.785女168 64(16.12)104(26.20)年 級大一128 29(7.30)99(24.94)21.528***大二102 30(7.56)72(18.14)大三102 40(10.08)62(15.62)大四57 24(6.04) 33(8.31)碩士8 7(1.76) 1(0.25)成長環境城市256 84(21.16)172(43.32)0.001農村141 46(11.59)95(23.93)獨生子女是245 75(18.89)170(42.82)1.322否152 55(13.85)97(24.44)家庭狀況完整362 116(29.22)246(61.96)0.917單親35 14(3.53) 21(5.29)
2.2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比較
大學生D型人格組的積極應對分數明顯低于非D型人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學生D型人格組的消極應對分數明顯高于非D型人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比較()

表2 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比較()
應對方式 D型人格(n=130)非D型人格(n=267) t積極應對 32.82±5.45 36.90±4.96-7.442***消極應對 30.57±4.82 25.18±6.69 9.163***
2.3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大學生D型人格的負性情感(NA)因子與積極應對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社交抑制(SI)因子與積極應對間呈負相關,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見表3。

表3 大學生D型人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r)
D型人格是荷蘭學者Denollet于1996年在對關冠心病患者的人格研究中提出的,D型人格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著一定的負性作用。D型人格者一方面的特征表現為不喜歡群居,冷漠孤獨,往往沉默寡言,消極憂傷,對自我抱有消極觀念;另一方面的特征表現為社會退縮。他們總是躲在自己的圈子中,不愿意與他人交往,哪怕交往時也會產生很多擔心。這種消極的處事態度和對于社會接觸的逃避行為,不僅有可能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生活,還容易導致其形成狹窄而不穩定的人際關系,對社會現狀缺乏清晰正確的認識,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崩潰與錯亂[10]。
本研究數據顯示,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32.75%。此數值與劉貴浩等[11](30.1%)、郭麗等[12](30.1%)、于肖楠等[4](31.6%)基本相當,低于魏譽民等[13](44.4%)、秦萍等[14](35.9%)、楊宏宇等[15](34.15%)、唐烈瓊[16](33.9%),明顯高于孟然等[6](19.7%)、高立等[7](24.08%)、鄭慧敏[17](26.3%)、高立等[18](23.38%)、謝輝等[19](19.96%)的研究結果。其中,男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16.62%,女大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為16.1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郭麗等[12]、于肖楠等[4]、J Denollet[2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大三學生D型人格檢出率最高為10.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三階段已經是大學生活的中后段,大三學生可能更加體會到學業壓力、情感壓力、人際壓力、就業壓力等,諸多壓力可能會使其更容易出現憂郁、沮喪、憤懣、憂慮等負性情緒及在社會交往中壓抑自己情感表達等狀況,易導致其D型人格的形成。
本研究數據顯示,大學生D型人格者更容易采用消極應對,其D型人格的負性情感(NA)因子、社交抑制(SI)因子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與積極應對呈負相關。這與L Williams等[2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特質應對指的是個體具有某種特質屬性并與健康有關的那部分應對方式[9]。而大學生D型人格者表現出更高的負性情感與社交抑制,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狀態不積極、悲觀、退縮、壓抑自我等,在應對方式的表達上易呈現出消極的狀態。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很好地驗證。
針對大學生D型人格及消極應對的狀況,高校應努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性的社團活動,勇于表達自我,加強同學間的溝通協作,培養其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相信經過開放、積極的鍛煉與培養,對大學生群體積極心理健康的塑造與維護會有一定的幫助。
[1]Denollet J,Van Heck GL.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in heart disease:What Type D personality is(not)about[J].J Psychosom Res,2001,51(3):465-468
[2]張平,陳蕾,宋旭紅.人格特質對冠心病的預測作用:從A型行為模式到D型人格[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505-507
[3]曾偉杰,支峭原,郭亞平,等.D型人格對新兵應付方式和疲勞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56-558
[4]于肖楠,張建新.D型人格量表(DS14)在中國兩所大學生樣本中的試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5):313-316
[5]高立,張秋梅,金文,等.D型人格量表在醫學生中檢測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3):424-427
[6]孟然,薛洪濤.壓力源與壓力強度在D型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6):927-928
[7]高立,尹國才,任勝利,等.D型人格醫學生考研焦慮現狀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5):61-62
[8]白俊云,趙興蓉,許秀峰.D型人格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5):329-332
[9]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0-122
[10]林媛,王芳,富欣然.大學生D型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1):241-242
[11]劉貴浩,郭麗,薛允蓮,等.廣東省大學生自殺傾向與D型人格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6):669-671
[12]郭麗,劉貴浩,薛允蓮,等.大學生D型人格與抑郁、絕望及自殺傾向的相關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9,35(10):580,585
[13]魏譽民,黃奕祥,陳悅姝.八年制醫學生抑郁與D型人格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11):1390-1391,1393
[14]秦萍,張勇.貧困大學生抑郁癥狀與認知傾向、D型人格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741-743
[15]楊宏宇,李雪松,于肖楠,等.大學生D型人格群體焦慮和抑郁水平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10):916-917
[16]唐烈瓊.大學生D型人格及自尊、抑郁焦慮情緒的關系研究[D].
Correlation between Type D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Gang,Chang Xiangdong,Xue Ling,et al
Songjiang District Mental Health Center in Shanghai,Shanghai 201617,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correlation between type D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 for college students.Methods:Total 397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pled stratified randomly and finished Type D Scale-14 and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7.0.Results:①The detection rate of type D personality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as 32.75%,in which the rate in males was 16.62%and the rate in females was 16.12%(P>0.05).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 of type D personality among the third grade college students was 10.08%(χ2= 21.528,P<0.001).②The scores of positive coping of type D personality group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n-type D personality group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t=-7.442,P<0.001).The scores of negative coping of type D personality group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type D personality group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t=9.163,P<0.001).③The Pearson correlation was negative between NA factor of type D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coping(r=-0.400,P<0.01)and positive between NA factor of type D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coping(r=0.551,P<0.01)and was negative between SI factor of type D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coping(r=-0.419,P<0.01)and positive between SI factor of type D personality and negative coping(r=0.454,P<0.01).Conclusion: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type D personality more likely to take negative coping style.
Type D personality;Coping style;Mental health;College students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10-1461-04
10.13342/j.cnki.cjhp.2016.10.007
上海市松江區醫學特色專科(心理咨詢科)建設項目(編號:2013ZK04);上海市松江區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醫教合作項目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