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云(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褚曉云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學校是大學生最重要的成長環境,積極的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以江蘇某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該校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現狀,對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進行探討并提出了具體建議,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心理需求
194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其中歸屬與愛的需要是理論中重要的心理需求。大學是人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學生在這里開始接觸社會、步入社會,直到走向社會。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現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這一研究有利于校方的管理,學生的歸屬感強,產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這將便于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歸屬感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
學校歸屬感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統一的定義,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概念界定:包克冰和徐琴美指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在思想、感情和心理上對學校的認同和投入,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覺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責任和義務,促進學校的發展。杜好強認為學生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對學校生活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知覺均屬于學校歸屬感。陳紅認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學校各個方面的認同,產生于學校這一客觀環境。學者的界定雖有不同,但大都緣于學生與學校的歸屬關系,側重于心理認同和投入。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在參考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了自編的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江蘇某高校的學生,采用分層和隨機相結合的方式發放問卷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問卷共24題,隨機排列,匿名施測。采用5點積分法,3分為理論中值,小于3分為不同意狀態,反之為同意狀態。數據處理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軟件。
2.問卷設計
(1)問卷的設計與編制
問卷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為班級干部、專業、年級等;第二部分是學生的情感態度,由于研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了便于調查,劃分為五個維度,即綜合設置、師資教學、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和情感認同。其中,綜合設置(3題),反映學生對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方法是否認同;師資教學(3題),描述學生對教師的水平、教學方式和態度的認同情況;學校環境(4題),從學生對學校的硬件設施、校園環境、學習氛圍、宿舍及食堂條件四方面的滿意程度考察學校歸屬感的強弱程度;人際關系(3題),驗證人際關系與學校歸屬感的關系;情感認同(4題),反映學生對學校感情的深厚程度、依戀程度和認可程度。第三部分是一道開放式問題:學校應如何加強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方式,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為98%;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為96%。其中,男生89人,女生103人;獨生子女126人,非獨生子女66人;學生干部84人,非學生干部108人;文科90人,理科83人,藝體19人;大一48人,大二46人,大三52人,大四46人。
1.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總體描述性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本次調查中,學生在學校歸屬感上總平均分M=3.269,5個因子的平均值均大于3分,表明該校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整體上比較強。調查顯示,在是否是獨生子女、專業、年級三方面,學校歸屬感的差異不顯著。而在性別、是否是學生干部兩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生高于男生;學生干部高于非干部學生。
2.性別與歸屬感的關系
結果顯示:本次調查中,男女生在師資教學、學校環境、情感認同這三個維度上存在差異,在綜合設置和人際關系兩個維度上不存在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在各維度上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α=0.05)
結合調查數據分析,本論文認為,男女生的學校歸屬感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男女生在學業方面往往呈現出女生比男生更加重視,因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對學校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更高;第二,由于學校的性質(師范學校),女生人數遠高于男生,這一客觀條件限制了男生的交友范圍;第三,相對于女生的情感細膩、心思縝密、乖巧聽話,男生的叛逆性使其違反校規的程度要強一些,因此在情感認同這一維度上男女生存在差異。
3.學生干部與歸屬感的關系
結果顯示:本次調查中,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的學校歸屬感除學校環境一維度外,其余都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是否是學生干部在各維度上的獨立樣本T檢驗(α=0.05)
結合調查數據分析,本論文認為,是否是學生干部與歸屬感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學生干部需要主動關注、了解學校的最新信息及時向大家反饋,這使得他們與老師和同學能夠頻繁接觸;第二,學生干部是各項活動的組織者,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參與策劃,因此對學校有很深厚的感情。第三,在為大家服務的同時,學生干部能夠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同、肯定,實現自身價值,對于學生干部而言,也是一種鍛煉和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徑。
針對上述分析,結合問卷開放式問題調查中大家提出的建議,本論文認為學校歸屬感的建設具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努力:
1.優化學校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缺乏歸屬感也是一種缺乏關懷的心理表現。建議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不管是否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都應該接受必要的學習;同時,加大對我校心理咨詢處的宣傳,克服學生的羞怯心理,充分發揮學校資源應有的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的教育與幫助。此外,在保證學習效率的前提下,適當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多設置一些實踐課,鍛煉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專業知識。
2.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大學校園生活
校園活動需要成員之間的大量合作,因而對學生的歸屬感具有很大影響。當成員在活動中表現出色時,易產生團隊自豪感;而不佳的表現也會促使成員相互鼓勵,歸屬感也會進一步增強。因此,學校社團、學生會、班集體都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組織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主人翁意識。
3.調整成績評價標準,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學習成績是當代高校對大學生整體評價的主要標準,評價標準的單一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盡管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但從客觀現實來講,當前的社會大環境更需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是特別優異,但是其他方面的才能比較突出,這樣的特長生也應當得到肯定,并給予其展示才華的平臺,增強其自信心,進而提高其學校歸屬感。
4.改善宿舍基礎設施,改進宿舍管理制度
宿舍是學生生活、學習最主要的場所之一,方便健全的基礎設施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大學生活。但是很多宿舍的基礎設備早已陳舊或損壞,甚至嚴重影響到日常使用,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學校應當為學生考慮,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改善宿舍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提高學生對學校的認可程度。
5.加強學生指導工作,給予學生心理關懷
現階段,校園里的學生大多是“九零”后,其呈現出的復雜多樣的心理特征需要給予更多關注。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輔導員應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共同討論并解決學生的困惑,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增強其歸屬感。對性格靦腆或是較為孤僻的學生,應給予更多的心理關懷。較為嚴重的,要及時向心理老師反饋,進行正確的引導,將可能出現的傷害降到最低。
[1]包克冰,徐琴美.學校歸屬感與學生發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
[2]李靖環.高校學生學校歸屬感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
[3]曹光法,姚本先.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問卷編制及研究[C].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A],2009.
[4]杜好強.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及其影響因索研究[D].西南大學,2010.
[5]陳紅.高職院校學生學校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