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大陸臺資代工廠加班文化成因分析
謝建平 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當前大陸臺資企業加班現象嚴重, 員工加班成為常態,特別是在大陸臺資代工企業中, 加班超時現象更加明顯。本文從臺灣本土企業文化和大陸臺資代工企業內部薪資結構、組織結構、領導層配備、企業文化方面來闡述加班文化盛行的具體原因。
加班文化 大陸臺資代工企業 企業文化 休息權
在中國大陸較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優惠政策的吸引下,大量的臺資企業在大陸設立工廠,為企業所在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在繁榮的經濟形勢背后,臺資工廠尤其是代工廠中的加班過量的現象并未引起過多的關注。
海峽兩岸因地域和政治因素造成分割,導致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 這些思想體現在實際管理中會體現出與大陸企業很大的不同。總的來說,臺企的管理風格糅合了日資企業的嚴謹保守,美資企業的創新企圖,臺灣本土企業的精明競爭,加上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海島地域引發的強烈憂患意識。所以臺企的加班文化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產生的原因。從企業組織的視角來分析這種加班文化的成因,對我們研究臺資制造企業的企業文化,有一定借鑒意義。本文分析了臺資代工企業的加班成因及加班文化的困境,并給出了一定的改善方法。
臺灣本土企業加班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歷史原因。二戰之后島內百業待興, 在美國和日本的援助之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實現了初步工業化,實現了第一次轉型。而在六十年代中期,美國結束援助之后,臺灣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經濟的騰飛,這種急切感和強烈的憂患感使得人們愿意為臺灣的崛起而犧牲私人時間。在這種精神的支撐和激勵下,那個時代創業的先輩們愿意為事業全力打拼,這是臺灣加班文化形成的起源。
這種加班文化隨著臺灣制造企業向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強化。這種建立在高度危機感基礎上的加班文化,讓臺灣員工的自覺加班意識深入到職場的每個角落。
(一)臺資企業績效考核標準重視上班時數
大陸臺資企業對大陸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很重要的考核內容就是上班時長,同等條件下,領導對好員工的評判標準大多數傾向于上班時數較長的員工,領導認為愿意配合加班的員工是好員工。
(二)臺資企業薪酬結構造成引發底層員工被迫加班
臺企代工廠的薪酬結構,由底薪+加班費+崗位補貼構成,例如產線員工的底薪一般采用企業所在地最低薪資標準,想要獲得更高的收入需要依靠加班獲得。
(三)臺企管理層人員結構成為加班文化形成的直接因素
臺企絕大多數高中低管理層均由臺灣本土派駐到大陸,大陸員工鮮有能做到部門主管。外派大陸的員工除了原有薪資之外,還可以每月得到一筆豐厚的“海外補貼”。很多臺籍員工為了獲取所謂的“海外補貼”而愿意來到大陸工作。這種外派模式導致他們在大陸會把重心和業余時間都轉移到工作上,其下班時間會比普通員工要晚。
臺企有著與日本企業一樣的森嚴的職場等級制度,若上級經常犧牲個人時間加班,則下級不敢逾越這個無形的規則。臺企實行家長制管理制度,再加上臺籍員工均服過兵役,故臺籍員工均高度崇尚權利等級制及絕對的執行力,他們可以為工作放棄個人休息權。
基于上述原因,他們的下屬就會在一定程度是模仿上級的加班作息時間而出現集體加班的不正常現象。
(四)臺籍干部集體主義感強烈
臺籍干部對企業有強烈的歸屬感, 認同自己屬于組織的一員。管理層凡事以公司利益為重,極力維護公司所有的制度(不管合理與否),這種集體主義思想也是臺企加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臺企代工產業結構也是導致加班的一大重要因素
從產業結構角度看,臺灣倚重代工制造業,而代工制造業的競爭以及時效性導致工作節奏快,任務重,加班趕工的現象時有發生。
大陸臺資代工企業大多屬于”低人力成本及優惠政策的遷徙放牧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低勞動力成本及政府稅收優惠非常依賴。代工利潤微薄、行業競爭激烈、客戶訂單的不確定性都會導致加班增多。
這種過于依賴企業所在地低薪酬和優惠政策的出口加工型的代工企業,其管理文化偏向于嚴厲和保守,容易忽略員工的基本訴求。加上兩岸政治一直存在分歧和矛盾,故企業更傾向與在短時間內賺取更多的利潤而容易忽略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故當公司需要員工加班的時候,臺籍主管層往往要求大陸員工無條件配合。
(六)企業文化忽略員工導向維度
根據羅賓斯和卡爾特的企業文化七維論,臺資代工企業輕視了以人為中心的員工導向維度,忽略員工的訴求,必然造成管理層為了滿足客戶無窮無盡的需求而要求員工加班達成工作任務,員工法定的休息權也完全得不到保障。
從以上六點分析可知,臺灣企業的加班文化,忽略了”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2]。
雖然兩岸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但是一百多年的分隔所形成的差異,造成在文化層面存在諸多沖突, 臺企管理者簡單的復制和照搬島內模式必然引起勞資雙方的不滿。

兩岸員工工作態度、價值觀差異表

表1-兩岸員工工作態度與價值觀念對比
加班文化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頻繁的加班需求,與新時期大陸員工追求自
由的個性存在嚴重的沖突。
目前大陸員工缺乏集體主義意識,年輕員工個人主義傾向逐漸嚴重,對臺灣的加班文化不夠認同。
2.過度加班引起員工滿意度降低、忠誠度降低,這是員工離職率攀升的一大誘因。
管理層普遍認為底層員工的忠誠度不夠,招不到優秀的員工。企業花費了大量成本培訓員工,若員工因抗拒加班而離職,造成員工滿意度及資方滿意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大陸員工獨生子女群體龐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大多面臨購房、醫療、生子、養老等諸多壓力,在臺企待遇不高的情況下,經常加班還會造成無法照料父母,從而導致不安全感、焦慮感與日俱增,這種壓力之下必然出現短視的跳槽行為。
對于臺企內部薪水稍高的崗位,比如研發崗位或者課長職位,企業并不支付加班費,而是采用加班調休的方式來補償加班人員,但此類崗位加班的頻率又較高,故此類崗位人員在獲得充足的工作經驗之后,大多會選擇跳槽。

表2-重慶某臺資筆記本電腦代工廠一季度離職原因統計(有效樣本525人,內容可復選)
3.從權利距離角度來分析,相比之下大陸下級對上級的權利距離感相對較小[3]
并不一定認同上級的加班安排。而在權利距離較大的臺資企業,管理層會認為下屬拒絕距離是不服從管理,需要給予相應懲戒。
4.臺資企業過于強調工作態度,而非契約精神
配合加班是工作態度良好的表現,反之則要被劃入表現較差員工的行列。缺乏激勵保證為基礎的加班文化,必然要引起員工的抵觸,長此以往,會在社會上形成臺企“企加班多、待遇差”的負面印象,從而增加HR招募員工的困難度。
1.加班過多,無形中降低了企業效率,降低企業競爭力,長久下去混加班的現象明顯,拖沓的工作風氣滋生。離職率過高,導致大陸臺資企業淪為其他企業的培訓基地。
2.不利于員工健康,導致員工用時間換金錢。對已婚員工來講,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艱難抉擇,缺少充足的時間照顧家庭,缺乏社交,兒女缺乏父母的關愛。另外還會導致未婚員工晚婚少子化現象的加重,加速老齡社會的形成。
3.損害企業社會形象, 背上血汗工廠的包袱。
臺籍企業主與管理人員,在面對不同生產基地的文化沖擊時,如何因地制宜,設法了解當地文化的特性,并塑造出適合產業的新企業文化,確實是現代穿梭于世界各地的管理人員,所必須正視的課題。
加班文化的根深蒂固,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需要企業及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設計良好的制度來改善。解決沖突不是要采取強制和妥協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相互融合而達到共贏的目的。
不應該盲目的反對加班文化,而是需要形成健康的加班文化。好的加班文化可以提高企業凝聚力。
1.大陸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增強對員工上崗引導培訓,增強員工對加班的容忍度,引導員工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從而降低離職率
2.誘導式建立加班文化,讓加班成為自覺。同時績效考核方式需改進,建立加班申請制,減少不必要的加班。將部分部門加班調休制改為支付加班費,提高員工滿意度。
3.推行管理層本地化,減少中低層臺籍干部的數量,淡化加班文化,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提高加班配合度。
4.企業要高度重視員工籍貫地域因素的差異。以川渝地區為例,以火鍋與麻將為主流的休閑文化盛行,使得川渝籍員工更傾向追求安逸的生活。所以川渝地區的年輕人個性特質與臺企的加班文化的沖突比其他地區更加明顯。故此地區的臺企入職培訓中應該更加注重在企業文化層面引導員工,提高員工忠誠度。
5.讓員工參與公司制度的制訂,通過社團、工會,職代會等組織形式,給予員工參與公司管理的機會,提高集體榮譽感,增強集體主義思想。
6.企業需轉變用人觀念,以人為本,降低臺籍員工與大陸員工在權利及待遇上的巨大差異。在待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加班需求遇到的阻力也將變小。在法律制度日益健全的今天,適度減少員工加班,保障員工休息權,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已經成為主流管理意識。對于臺資制造企業來講,在工資增長率緩慢的情況下,適當提升休息權的保障同樣可以成為吸引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條件[5]。
[1]林必越. 試析臺資企業管理模式及其啟示[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6, 90(5): 37.
[2]周三多,陳傳明,魯明弘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五版), 2009:71.
[3]董穎.臺資企業富士康的跨文化管理及企業文化整合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21.
[4]王作良. 大陸臺資企業文化只務實探討[D].臺北:臺灣科技大學,2007:1.
[5]楊曼麗.論休息權[D].武漢:武漢大學,2005:13.
謝建平(1982-),男,江西撫州人,研究方向:工商管理。